哈贝马斯与后现代
管理学院 08级人力资源管理
刘辉丽 200800250029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认识及其主要思想,演绎了哈贝马斯的思想世界,并介绍了他对福柯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进行的强烈批判。
关键词:哈贝马斯 现在性 后现代 法兰克福学派 福柯
哈贝马斯简介
但凡听过法兰克福学派的人,必定听说过一个名字——哈贝马斯,作为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可以说是批判学派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方面可谓成绩卓然,而他本身亦是一个不凡的人。1961年完成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后历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以及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
哈贝马斯批判思想
关于哈贝马斯的批判思想的发展,可以总体规划为两种。19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他的批判视角主要在于“工具理性”,强调其“公共领域”理想模型。进入70年代后,他的批判视角逐渐从“工具理性”转向了“交往理性”,这一时期他的主要著作有《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 、《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行为理论》、《道德意识与交往行为》等。而哈贝马斯这种在“理性”批判视角上的转变,亦离不开其所构建的“公共领域”理想模型,二者密不可分。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哈贝马斯不但以系统严谨的社会批判理论对主体理性进行了剖析,同时也对后现代主义者的反理性进行了深刻反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领域”、“交往行为”等创新性理论,试图以此重建现代性理性秩序,而这些思想、理论都是西方学者研究现代性、后现代性的重要资源。
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哈贝马斯不仅以严整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对主体理性进行了剖析,而且也对后现代主义者的反理性进行了反驳,并且在此基础上试图重新构建现代性的理性秩序,以实现他对现代性的支持。面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早期思想家所坚持的“现代社会里,终极价值的隐退终将造成意义的飘散、人性的压抑和自由的沦陷,这是现代人所无法逃避、无法克服的现实”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哈贝马斯则对此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不同于黑格尔、尼采对于现代性批判的途径,哈贝马斯强调现代性理性视野应该突破传统的理性的反思批判,从而加大现代性重建的可能性。而哈贝马斯认为理性重建的主要方法就是“公共领域”的构建,也就是建立一个民主的、平等参与的、自由讨论的整合社会,从而使人们在平等的交往基础上达成相互理解与意见一致,缔造没有暴力没有压制,自由而和谐的共同生活,进而建设现代化民主国家。
除上述关于现代性的理论研究之外,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都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知识旨趣学说上,他认为知识的产生源自于人类的三种旨趣,而对历史一解释知识、经验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的否认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主要凶手。而在沟通行动论学说上,他则认为,真正、完善的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克服现代社会的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
在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各种摩擦冲突不断,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两代人的代表,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之间围绕着对“经验与规范”以及“革命”的理解所展开的冲突显得格外引人注意。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些摩擦的存在,才促使哈贝马斯在思想理论的发展上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最终为整个西方现代思想做出了杰出贡献。
后现代
在现今社会,“后现代主义”一词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各类的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文章、电视节目等汗牛充栋,在那些知名的国际大都市,从发型设计师到时装营销员、从建筑师到出租车司机,各行各业几乎每一个人都听过后现代主义,甚至有些人还会有一些自己的观点。不得不说,后现代主义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对于“后现代主义”,尽管它流行于当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对它的描述评判更是五花八门甚至充满歧义,但它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概念。而对于它的表述,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社会代表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它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一样是根本性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它不仅表明现代社会的衰落,而且也表明了现代工程的垮掉。而在社会学的各研究领域,学者们似乎更愿意接受第二种观点。尼格尔·多德曾把后现代社会定义为:“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的重组方式,这些社会制度与社会生活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开始出现,它们主要由信息技术、全球通讯和服务部门的增长、消费主义和金融市场中交换关系的膨胀以及文化多元主义的增长所构成。”
但是无论多么复杂难懂的理论或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即便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总归都是拥有一些共同性质的。而对于后现代主义而言,其基本思想、文化风格就是:“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然而,“后现代主义”也就是凭借其“无畏扩张怀疑批判对象”、“大胆革新怀疑批判方法”、“多元分散怀疑批判立场”的独特手法,最终在人类既往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掀起了一场效应强劲的颠覆狂潮。
有人将“怀疑批判”定格为后现代主义的主旋律,这是对后现代主义的不公正待遇。因为自康德哲学以来,“怀疑批判”已然成为了众多哲学社会思潮的基本特征。因此,从本质上说.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与“批判”实则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早就车轻路熟的惯用招式,这并非后现代主义所独具匠心之处。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后现代史的批判方式并非虚无主义的延伸,可以说它的怀疑既是摧毁性的,又是生产性的。“它以一种反乌托邦的形式构想了乌托邦,以一种反希望的形式构想了希望,以一种反伦理的形式构想了伦理,以一种反上帝的形式构想了天堂”。至此,不难看出后现代张扬的怀疑风格沉淀着决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而这才是后现代主义最为迷人的理论魅力之所在。
哈贝马斯与后现代
对于现代主义的理性剖析及支持,决定了哈贝马斯对后现代性必然会持以严厉的批判和否定态度。从哈贝马斯1980年的名为 “现代性对后现代性”的演说中,不难看出哈贝马斯已经把后现代的概念等同于了新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坚持现代性已经失败,再无重建或发展的可能,而由它所滋生的乌托邦冲动也必将得到抑制。同时,从解放哲学的立场出发,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世界并非一个失败了的存在,它只是一个并未完成构想和规划,因此这个社会需要批判的不是现代性,而是以新保守主义为依托的后现代意识形态。
面对福柯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哈贝马斯认为,他借以依赖的是其以反科学形式呈现出来的系谱史学。哈贝马斯认为,福柯的反科学方法及其目标是对“理性他者”的一种标榜, 并从“理性他者”中承继针对科学的对立立场。而福柯的系谱史学是想通过这种反科学来承担对理性批判的范围限制,意图否定18 世纪以来构成现代性的历史意识、历史哲学以及历史上的启蒙运动的所有的假定。而在哈贝马斯看来, 福柯的系谱学理论是建立在超验权力的元理论基础上的,是以科学为根据对理性进行彻底批判;这种批判的策略是通过对人文科学中权力和知识的不可分解的统一体的揭示,来暴露现代形式的知识的自相矛盾及其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然而这一理论终究未能逃脱意识哲学的窘境。因而, 福科对现代性的批判也是失败的。
真正触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论争的是哈贝马斯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的攻击,哈贝马斯把它定义为对现代性及其核心价值观念即理性与普遍性的摒弃。通过暗示米歇尔·福柯与雅克·德里达极其近似魏玛共和国时期以“青年保守主义”著称的一群思想家,哈贝马斯想强调他们不仅共同渊源于海德格尔,而且最终共同渊源于现代哲学家中最反现代的尼采。
对后现代主义者反理性的深刻批判,同时也是哈贝马斯对于现代性主体理性的坚决拥护的体现。对于哈贝马斯雨后现代主义学者之间的相互批判,无疑是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两种思想的有力碰击。
哈贝马斯戏称后现代主义者“气概不凡”,因为他们将现代性理解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统治,认为在现代性中,主体理性世界观造成了对人的思想、行为、存在等的全面主宰,而这种将“主体”、“真理”等基本概念的扩大化,实质上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统治,它慢慢支配了人的观念、思想和日常生活方式,而最终带给人类社会的将是不可避免的灾难和毁灭。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哈贝马斯没有后退,他以强烈的现代性理论对其予以了抨击,并认为后现代性颇具倒退色彩,他说,“我害怕这两方(后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的竞赛和冲突会加速毁灭所有我认为理应在西方传统和灵感中得到拯救的事物。后现代主义似乎不惜任何以任何代价标榜资本主义社会合理性的蓝图——实在有点太狂热了。”对于后现代主义,哈贝马斯指责它背离了激进民主和启蒙思考,与社会而言这是一种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倒退。
哈贝马斯的关于现代性的剖析和重建构想、及其相关理论和学说,于西方思想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他关于后现代式的反理性的强烈批判也促进了学者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后现代,其强烈的怀疑批判理念,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思想上的期望,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之间的种种矛盾只是人类社会思想洪流的一粒沙粒,因其代表了一个社会时期的思想主流,因此才受世人瞩目,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相信都是对人类思想发展的促进。
参考文献:
[1] 李薇:哈贝马斯的现代性论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第30 卷第10 期,2009 年10 月。
[2]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 ]哈贝马斯:步入后现代:以尼采为转折[A] . 学术思想评论;第3 辑[C ] .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4]斯蒂文·贝斯特等. 后现代理论[M] .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