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定稿

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定稿

1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对该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撰写过程中没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由本文造成的一切知识产权纠纷均由本人负责。特此声明。

声明人:

年 月 日

2 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

——浅析新世纪十年以来主旋律电影的变化

摘要

阐述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变化,从普通观众一直以来对主旋律电影的观念入手,结合近十年的变化从电影主题表现手法、演员阵容、上映方式、电影形式还有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市场化;

明星阵容; 主题变化

ABSTRACT

China described the main theme of the new century decade changes in the film,

from the general audience has been the main theme of the film on the concept,

combining the changes in recent year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heme from the film

technique, cast, release mode, film marketing strategy in this form there research and

analysis.

Key words: Mainstream Film; market; Star; theme change

3

目录

1.前言----------------------------------------------------------------------4

2.主旋律电影类型片分析------------------------------------------------------5

2.1革命历史题材影片------------------------------------------------------5

2.2谍战影片--------------------------------------------------------------6

2.3人物传记类影片--------------------------------------------------------7

2.4爱情类主旋律影片------------------------------------------------------7

3.主旋律电影新老特点--------------------------------------=-----------------8

3.1主旋律电影的老特点----------------------------------------------------10

3.2主旋律电影的新特点----------------------------------------------------17

4.小结----------------------------------------------------------------------18

致谢----------------------------------------------------------------------19

4

一、前 言

主旋律这个词首先出现于音乐领域,指多声部音乐中一个声部里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烘托、陪衬、润色、补充的作用。⑴“主旋律电影”就是这一定义在电影领域进行延伸之后得出的名称,属于电影艺术却又明显是受政治指引的,代表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中国而言,尤其是建国后十七年间的电影无疑都带着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主要作用就是宣传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向典型学习。

2007年6月13日,《南方周末》曾做过(电影)专题栏目《离不开主旋律的日子》。其中简要介绍了“主旋律电影”这个概念的发展史。文中提到,1987年3月,现任《电影》杂志主编的赵葆华从长影厂调到北京,帮助刚上任的电影局长滕进贤为全国电影会议上设计口号。其中一个口号是“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 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主旋律”概念。

主旋律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电影局文艺处副处长陆亮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理解是这样的: “关于主旋律曾经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从1987年到现在有多少定义根本说不清楚,‘三性统一’,从最早的文艺定义开始;‘百花齐放’,这是一种;然后‘双百’;然后是‘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然后是‘三性统一’;然后‘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三贴近’也是一个……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存在。‘弘扬时代精神’,大概就是‘主旋律’的意思,这是社会的责任。但你要说谁给它一个科学的界定,我觉得没有。”

而在2006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全国电影创作会上表态,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属于主旋律影片。⑵

从这些一直在变的主旋律电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主旋律电影有两个始终没有变过的特点: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可,二、国家政策倡导。这就决定了主旋律电影与一般电影的不同。

相信至今还有人记得或经历过单位组织观影的典型情境:每家都带着小板凳看露天电影。那个年代,电影是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只要能公开放映的影片一般都是主旋律电影。所以当《少林寺》、《庐山恋》等电影出现的时候,第一次与香港合拍武打片、第一个接吻镜头,都掀起了轩然大波,这 5 表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对外来新事物的接受,中国的电影市场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文化产品多样性和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固有印象就是电影内容千篇一律,表现形式单一。社会时刻在变化,且不提一部又一部的好莱坞大片,国内的大制作也是一部接一部,即使是吴宇森、冯小刚之类名导的呕心之作,一样会被口味越来越挑剔的观众找出一堆的毛病来,这种情况下名导也要结合市场需要拍片,更不用说一向高姿态却逐渐脱离了大众视线的主旋律电影。换言之,主旋律电影面临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

可喜的是,新世纪初出现的一系列主旋律电影(《云水谣》、《建国大业》、《风声》、《铁人》、《集结号》、《南京!南京!》、《十月围城》),不仅呈现出中国电影的井喷式发展态势,更反映出主旋律电影的新发展。这些电影不仅在在主题、内容、结构上与以往的主旋律电影有了明显的不同,在拍摄方法、演员选择、故事重点也都向商业片借鉴了一些方法,甚至开始运用商业片的营销策略宣传电影。

将新世纪十年里主旋律电影的新发展与建国之后的主旋律电影略做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主旋律电影呈现出的市场化趋势,本文将着重从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谍战影片、人物传记类影片和爱情影片四种类型展开分析。

二、主旋律电影类型片分析

1.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这一类影片自始至终就是中国主旋律影片的重头戏,《中华儿女》、《林海雪原》等都是建国后十七年间极具代表性的影片,《集结号》、《十月围城》则是新世纪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代表作。

两相对比可以明显看出,《集结号》在影片中力求淡化政治背景,不再将电影主人公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的不懈追求作为影片主线,而是将重点放到了小人物在的坚持,不再着眼于战场故事而开始讲述人物在和平时期仍然以军人纪律要求自己不懈怠自身。

作为一部纯粹的战争片、男人片,《集结号》2.48亿的票房成绩,,仅仅以冯小刚导演的票房号召力为理由来解释未免太过单薄,整部电影的完整构架,宏大的战争场面,都是这部电影成功的一部分,但最感动的我的是谷子地的坚持。

电影中谷子地坚持了一辈子的信念,就是为在那场战役中死去的战友找到队伍正名,作为唯一的幸存者谷子地坚持的是责任,他始终认为他的活不是他一人的活,是肩负着所有死去战友的生命的活,整个主题在结尾得到升华。背负着所有等待着集结号响起而不得,一直坚持掩护大部队撤退却不知道,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舍弃的战士们的命运,电影的悲壮气氛不言而喻。

谷子地的坚持在结尾部分加强,先是烈士陵园授勋,镜头拉升,垂直俯拍墓碑顶部的的红五星与军队番号,一般来说,这是主旋律电影的结尾镜头。但《集结号》此后又加了一组夜幕下桥上行军的镜头;谷子地回过身来,侧脸看着自己的连队,然后背对着银幕与队伍走向桥的对岸。这一个尾声是来自电影的想象,但不太一样的是,这一个尾声既来自于谷子地的想象世界也是整个电影后半部分叙事期待的实现,同时他还暗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态度,即只有正常的死去,而且死者得到了正常的安葬和生者的合理的评价死者的亡灵才能到 6 达可靠的彼岸。⑶谷子地始终坚持的信念终于实现,死去的战友在时隔多年之后终于能够死的其所,名正言顺得到了部队的承认,可以挺直腰杆明明白白地说一句:“咱们死的值了。”谷子地的灵魂,所有人的灵魂都得到了解脱。

除了在故事设置上有了变化,在拍摄模式上主旋律电影也开始改变。就此而言,《集结号》毫无疑问也是一次国产战争片的新尝试。已有评论者明确指出,该片演员的表演方式、镜头调度等都有美剧的影子。⑷其实2005年的抗日题材影片《太行山上》在拍摄手法上已运用了大量增强视听感染力的手段,更借鉴了《兄弟连》的拍摄手法,用运动镜头表现场面的动荡,用肩扛摄影机增强战火纷飞的真实感,加上航拍的运用,充分展现了千军万马的战争全景。

除了《集结号》之外,《十月围城》也是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很成功的一部作品。在2009年12月18日晚上的“2010新年电影招待会”上,广电总局特别为各部委领导、外国驻华大使、文化参赞等放映了一场《十月围城》。排片强劲的《十月围城》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及电影局的高度赞扬,被誉为“年度最佳华语片”。⑹

《十月围城》是一部融合了主旋律概念的商业电影,这不仅表现在对国共两党都认可的孙中山革命的这一历史背景的选择上,还表现在两种对人的基本理解或抵触上:以为一个历史伟人的牺牲的宏大叙事理念和个人动机作为行为出发点。⑸电影中赌徒、乞丐、车夫、小贩、孤女,三教九流各层阶级都有,正是这些人构成了“七大死士”。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目的都个不相同,但却在同一条道路上先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心中,并没有强烈的革命思想,或许只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碗米饭、一个铜板,便慷慨地把自己的性命交了出去!

电影中,甄子丹饰演的赌徒武艺高强,最终帮助革命人士却是因为范冰冰饰演的前妻用女儿向一个父亲提出的要求;黎明饰演的乞丐是出于重新活过的信念成为了死士之一;谢霆锋饰演的车夫因为对于老爷的忠诚,梦想着“过了那一天”可以开始幸福的生活,最终死于胡军饰演的闫孝国之手;巴特尔饰演的小贩,则是在王学圻饰演的李玉堂的正义感召下,加入了前途未卜生死不明的危险行动;李宇春饰演的班主之女,怀着不为革命只为报仇的信念,成为小分队第一人。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都是真实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梦想,无疑增加了观众的接受度。

2.谍战影片

这一类型的电影,建国后一直被称为反特片,《羊城暗哨》、《冰山上的来客》、《古刹钟声》都是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影片。2009年,一部号称“风声之后再无传奇”的谍战片《风声》,又给了我们新惊喜。

谍战片一向给人的印象是:卧底的共产党员气质儒雅,没有不精通的东西,智斗各种不同的敌人,最后总是共产党员经历一些挫折后,峰回路转顺利达成目标,千篇一律。就像007邦德先生总是无所不能,故事总是如出一辙,可是邦德至少还是货真价实的帅哥,特效高科技打斗也是实打实的有看点,但国产邦德们却是一个赛一个的低估观众的眼力和观影水平了。

电影《风声》却与众不同,影片中,老鬼顾小梦出身亲日的资本家家庭,父亲还出钱为敌人买飞机,吴志国是伪军队长身上还有不少抢眼,还有负责情报传递的瘸子,所有的共产党人在影片中均是各自为政、互不联系,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不清不白的污点。电影并没有交代这样一批背景迥异、工作地点极端敏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