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民社会理论

公民社会理论

民主与科学DEMOCRACY&SCIENCE

25基本概念辨析公民社会是一个外来词,是从英语的CivilSociety翻译过来的一种译法。在汉语学术界,CivilSociety有三个流行的译名,即/公民社会0、/市民社会0和/民间社会0。仔细分析其内容,就会发现,这三个译名分别指明和强调了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现实的/CivilSociety0的不同侧面,在汉语世界里不仅没有与CivilSoc-iety正相对应的概念,也很难找到CivilSociety的对应事物。据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林毓生教授的研究,公民社会是/CivilSociety0的本意,源自希腊雅典的/城邦政治0。因为雅典公民的社会范围与城邦政治的范围重合,公民社会其实是城邦政治的同义反复。雅典公民不可能在

城邦之外发展自己的公民性格、法治中国NOMOCRACYINCHINA

村级如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0的程序性法律、法规方面,基本上是空白。因此,要把立法建制摆在政府主导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首位,切实抓好。这是关系到基层民主能不能扩大,能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大问题。基层民主的立法建制,要体现社会基础性权力结构的特点,有利于扩大民主,要与代议制上的基层民主有所区别,遵循直接民主原则。在机构设置上,要加大改革力度,逐步把分散的条条中的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权力统起来,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机制。目前,指导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职权过于分散: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立法与监督机关,却从1983年起承担了行政执法任务,即承担了县、乡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的领导与组织工作;民政部在县、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工作移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后,只负责5村委会组织法6、5居委会组织法6的贯彻落实以及乡镇、街道建设的立法调研工作;农业部负责乡、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管理工作;全国总工会承担了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工作;党务部门负责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内民主工作。由于条条分割,各部门基本都是从本部门的业务性质和行业利益出发,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的指导性法规与政策,造成相互掣肘,政出多门,没有形成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的合力。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0,遇到政策上的矛盾下面便无所适从的问题,切中要害。从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出发,这种状况应当加以改变。首先,应当将县、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直接选举工作和村级直接民主工作,划归政府部门统一管理组织。因为这两类工作尽管有些区别,但都是直接民主的范畴,行使权利的主体相同。其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立起统一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指导委员会,以统筹规划,交流各个领域基层民主发展的经验。第三,地方各级法院相应增设选举法庭,以强化司法监督。u(詹成付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白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研究员。

)公民社会理论

田华DEMOCRACY&SCIENCE民主与科学26法治中国NOMOCRACYINCHINA甚至是属人的性格,因为离开对城邦政治的参与,也就意味着自我放逐于社会之外,处于非公民状态,甚至是非人状态,故而亚里士多德说:/人天生是政治动物0,/离开城邦者非神即兽0。市民社会则是西方十七世纪以来发展出来的概念,它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经社会契约论的推导,社会与邦国才会出现对位而立的状态。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佛格森意识到市民社会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能确定社会相对于国家的范围,在此范围内,个人不仅能确保自由,而且能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财富的增加刺激了市民的物欲,而物欲的泛滥又会侵蚀维系传统政治的公民道德。佛格森的这一认识直接影响到黑格尔/市民社会0概念的确立,也间接影响到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民间社会指的是西方近代民族国家产生以后,伴随着国家与社会逐步分离而出现的个人在其中以私人身份追求其自身利益的/私域0的社会,它包括民间组合、民间社团、民营企业、私立学校、独立媒体、社区自治、教会等等。最初,这个以/私域0出现的社会只是统治的对象,在政治领域中无关紧要。但是逐渐地,主要是通过私人之间的自由结社,通过对公众话题的讨论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一个超乎个人的/公共领域0得以诞生,并且开始在公共决策上产生影响。既独立于邦国之外,又能够进入政治过程,是西方国家中民间社会的主要特征。上述几种译名包含了CivilSociety概念中的若干基本要素:一个公共权威之外的私人活动空间(市场、家庭、社团等);由私人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公共领域(从早期的咖啡馆到后来的政党和大众传媒);一个外在且独立于国家的社会,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社会,等等。这些要素分别和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前面提到的三个译名当中。比如,/市民0一词强调历史上资产阶级市民与CivilSociety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CivilSociety中/私0的一面。/公民0的概念则突出了CivilSociety中公众所扮演的角色:在法律保护之下自由地交换看法从而形成/公共意见0。最后,/民间0一词包含了一种与国家并存而且至少不是在国家直接控制之下的社会的观念。通过以上对CivilSociety概念的辨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这一概念本身的多重意蕴,同时也可以看到把这一概念运用于中国语境时的复杂性。本文经过审慎的考量,采用/公民社会0的译名,并不是排斥/市民社会0或/民间社会0的译名(这两个译名均有一定意义,是不可以排斥的);而是基于这样几个理由:(1)中国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而不是像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城市;因此,采用/公民社会0比/市民社会0更具涵盖性;(2)中国历史上直到近代,存在着传统意义上的民间社会,如行会、帮会、寺院等,这种传统中国的民间社会是私性很强的社会,具有特定的文化品格,虽能够独立于邦国之外,但在平时却不能进入政治过程,与现代化存有一定隔膜,因此采用/公民社会0比/民间社会0能较好地解决与现代性契合的问题;(3)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讲,后发国家的现代化,特别需要启蒙、培育与公民社会相契合的公民意识和公民性格,故而采用/公民社会0将会有助于培育公民意识,塑造公民性格。成熟的公民社会应该具有的要素是:(1)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假设一直是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石。它主张个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公民社会和国家都是为了保护和增进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而存在的。因此,维护与发展人权是公民社会的首要原则。(2)多元主义。它要求个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团组织的多样性,思想的多元化。维系这种多元主义的是提倡宽容和妥协的文化。(3)公开性和开放性。政务活动的公开化和公共领域的开放性是公众在公共领域进行讨论和进行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因此当代公民社会论者无不坚持公开性和开放性的原则。(4)参与性。强调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制约国家权力,是公民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5)法治。公民社会强调要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反对国家随意干预公民社会的内部事务,从而保证公民社会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领域,把国家的作用严格限制在宪法和法制规定的范围之内。(6)社会自治。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只有保持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权,公民社会的上述结构特征和文化特性才能得以维持。因此,公民社会主张在社民主与科学DEMOCRACY&SCIENCE27法治中国NOMOCRACYINCHINA会领域实行广泛的自治,诸如社区自治、学校自治等等。国内学界的初步研究成果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和知识界对公民社会理论的兴趣逐渐升温。这方面的论文和学术著作愈来愈多。但是,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来说,国内学界对公民社会的研究尚属初步,评述性的多,独立研究的少;一般化论述多,创新性的见解少;抽象、概念化的论证多,实证性的研究少。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毕竟为我们进一步的开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以下我们有选择地作一简要介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邓正来于1992年至1997年间,专门就中国的公民社会(注:他使用的是/市民社会0的译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文章。他指出,中国现代化两难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与社会二者之间没有形成适宜于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因此,在现代化基本问题的认定上,必须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观0替代/权威本位(转型)观0。他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良性互动关系决定着中国现代化的前途。民办的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经过几年(1994)1998)的准备和努力,于1998年发表了题为5静悄悄的革命)))中国当代市民社会6的著作。书中指出,正像在中国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出现了市场经济这样重大的经济上的变革一样,在社会领域里,也出现了市民社会这样的重大变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变革是和经济上的市场经济变革相联系的,但又是有区别的。这两大变革构成了中国二十年改革开放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对于市场经济,人们了解得很多;但是对于市民社会,人们了解得就很少。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该书特别指出,中国走向现代的市民社会的进程仅仅是开始,中国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也是很不成熟的,但它的前景是乐观的。强大的个人自由的要求将是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这种因素一旦被激活,将很难再被束缚起来。实际上,中国市民社会的内在冲动已经被激活,在这样的动力下面,市民社会的发展是无法被阻挡住的。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为中国市场经济和中国民主政治这两大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清华大学历史系的秦晖认为,改革时代的中国除了公民意识在成长(尤其在城市中)外,最显著的变化是小共同体(如乡镇企业、村民自治)在经济、政治与文化各层面的突显(尤其在农村)。这种小共同体的兴起遭到不少来自各方面的议论和批评,但是从/公民与小共同体联盟0,促进大共同体解构、建立公民社会与公民国家(民主政体)的角度看,这种小共同体的兴起与西方历史上的民族国家的兴起一样是有正面意义的。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也有一些学者提出对中国公民社会研究进行反思或检讨,以及对正在兴起的中国公民社会提出质疑。如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的方朝晖于1999年发表了5对90年代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反思6,对国内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研究提出了不同见解。方朝晖在文中强调指出,90年代国内市民社会研究中最重要的误区就是忽视中西/市民社会0和现实社会政治结构之间的同质)异质关系,/想在西方现代化道路中找到对中国来说可以模仿的东西0。西方市民社会的发生背景和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相差甚远,如果说当代中国已经有或者正在形成所谓的/市民社会0的话,那么这个/市民社会0与西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市民社会实在很少相似之处。方朝晖进一步指出,西方市民社会的历史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并不在于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私人利益体系0(即黑格尔所理解的/市民社会0)的诞生,而在于西方市民社会思想所包含的一种/社会至上0的理念对于中国未来的现代化来说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研究所的梁治平则试图从一种解释的立场重新检讨/CivilSociety0与中国的/民间0、/民间社会0。他指出,中国的学者、官员和民众,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社会行动者,有他们自己的关于/社会0以及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解和观念,而这种理解和观念并不能简单地由/CivilSoc-iety0一类概念加以说明,更不能被它所取代。因此,有必要把中国的/CivilSociety0之出现或重现置于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本土背景之下,同时从历史传承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加以DEMOCRACY&SCIENCE民主与科学

28建

度王禹法治中国NOMOCRACYINCHINA在我国建立政治宣誓制度的意义在我国建立政治宣誓制度的宪法依据

所谓政治宣誓制度,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在就任职务时,誓言遵守宪法和法律,致力于为民服务的一种承诺方式。我国古代帝王的祭天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向上天承诺天子之职的政治宣誓。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规定总统于就职前应进行下列宣誓:/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0除此之外,还规定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和各州所有的法官即政府主要官员都应当宣誓就职。自美国宪法以后,政治宣誓作为一项宪法制度被世界各国所仿效。政治宣誓的核心是表示效忠宪法,以承诺履行宪法职责为核心内容。我国宪法没有规定政治宣誓制度,但我认为,在我国,建立政治宣誓制度有以下几个意义:有利于落实我国宪法中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有利于维护我国宪法的尊严,有利于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政治责任感,有利于培养我国普通民众的宪法精神,有利于促进我国政治文明之建设,有利于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利于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的开明务实勤勉的新形象。

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建立起政治宣誓制度,我国宪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有关政治宣誓制度的内容,但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为建立政治宣誓制度已经提供了相应的依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已经明确指出,在我国,实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政府和一切公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既然是人民的公仆,在接受人民授予其行使国家权力的同时,就应当向人民进行宣誓,表示忠于人民,竭力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权益。我国宪

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都负有维护解析。我们现在能够说的是,这个既是现实的也是观念的/民间0仍具生命力,它不仅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无法避开的历史前提。因此,未来的可以想见的社会将建立在这个/民间0的基础之上而同时超越它。而要了解和推进这一社会进程,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这个社会的历史,理解社会行动者的内在世界。上海大学历史系的朱学勤在一篇文章中引用林毓生的话说:中国大陆九十年代当下的现实状况是,/逃避政治权威的个人的-私的领域.(privatesphere),现在当然比以前扩大了;但-公共领域.却并不因个人在-私的领域.的活动空间的扩大而能建立起来。所以,现在大陆上的-拟似或半吊子的市民社会.很难演变成为公民社会,也很难导致法治的建立或促进具有-公共领域.的-现代的民间社会.的发展。当然更谈不上经由公共领域的发展使现代的民间社会进入政治过程。-拟似或半吊子的市民社会.是贪污、腐化、走后门,几乎一切事务皆须依靠私人或拟似的私人关系,以及帮会、地方势力等-私.的社会组织的发展温床0。我们认为,对中国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的理论与现状存在各种不同意见是十分正常的,这恰恰体现出中国现在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多元化特征。通过各种见解的学术阐释、论辩和切磋,必将会促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u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