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余光中诗歌研究

【文献综述】余光中诗歌研究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余光中诗歌研究

余光中无疑是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一位标志性的诗人。他追求过现代意识洗礼的“古

典”和有着深厚古典背景的“现代”,在传统和现代中找到了最佳位置。英国诗人艾略特说

过:“一个重要文学家之所以诞生,一定不断往前开创,写出属于自己的感觉,但这感觉

不是凭空而来的,伟大的作家背后一定有一个雄浑的传统在支持他。真正有创造力的人,

他一定不会与传统决绝、告别,而是与传统紧紧连在一起。”[1]这在余光中的创造中得到

了明显的体现,在台湾现代中主义文学中,他是第一个去回探中国古典的诗人。近些年

来,国内外对余光中的研究是不胜枚举的,特别在诗歌领域取得成绩是斐然的。

余光中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舟子的悲歌》、《莲的联想》、《蓝色的羽毛》、《隔水观

音》、《紫荆赋》等十余种诗集中。学术界对其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

1、诗歌传统与现代的研究。

作为一位生长在大陆、成名于中国台湾的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充满了对中华民族

和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依恋之情。早年的诗歌由于师承“五·四”新诗和欧美浪漫诗派的

传统,渗入了许多西洋诗歌的元素,使语言中散发出浓烈的西洋气息。以《莲的联想》为

转折点,诗人进入他创作的新古典主义时期。

余光中本人在《从一首唐诗说起》和《从古典诗到现代诗》这两篇论评中,都不忌重

复地写上这么一段:“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狭窄的现代诗人但见传统与现代之异,不

见两者之同;但见两者之分,不见两者之合。对于传统,一位真正的现代诗人应该知道如

何入而复出,出而复入,以至自由出入。”󰄆[2]“不成熟的看法,会认为‘古典’是和‘现

代’截然相反的。实上,有深厚‘古典’背景的‘现代’,和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

一样,往往加倍地繁复而且富有弹性。”[3]

研究中有的针对余光中对某个具体古代诗人的传承与创新。徐学通过余光中《从象牙

塔到白玉楼》系统分析余光中对李贺的评说借鉴和改造。“李贺诗歌中的神奇想象和铿锵

节奏,早就让青年余光中流连忘返。不过,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李贺并将其艺术经验有机地融

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中,是在60 年代,研究上的标志性成果是《象牙塔到白玉楼》;创造上成功转化的典范是《月光光》及《鬼雨》等诗文。《象牙塔到白玉楼》虽然只是对中国古典

诗歌的个案研究,无意全面展示作者的现代美学思想,但字里行间却都表现出一个接受了

现代美学洗礼的学人的开阔视野和深厚素养。”[4]黄维樑写到余光中提出反传统不如利用

传统,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上,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同时他认为“余

光中对屈原是推崇的”。“余光中在其诗歌艺术的追求中高山仰止,努力攀登,向诗圣、诗

仙学习,且为他们造像。为李白、杜甫造像,表示他对唐诗传统的肯定。他造像的艺术,

特别是《戏李白》一首的丰沛创意,和《寻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的现代想象,

则说明他对传统的活用与转化,印证了他的创造力。在以唐诗为主的中国传统诗歌基础

上,余光中以其学养和睿智,以其才华和苦功,兼摄中外古今,以数十年的恒心和毅力,

创作了丰富杰出的现代诗。他是李白、杜甫的嫡系传人,且开拓了中国诗歌的新世界。余

光中为李白、杜甫的造像,象征了传统和现代的汇合,象征了现代对传统的发扬。”[5]

“余光中自己也是个爱国爱民的诗人。他的作品兼具艺术殿堂的高雅和时代社会的现实。

从屈原的《离骚》、《哀郢》到余光中的/《敲打乐》、《乡愁》、《民歌》,我们听到汩汩声起

的水声,从汨罗江的上游,一直到汨罗江的下游,是诗歌的源流,是中国人的源流。”[6]

杨景龙指出“从余光中与古典诗歌传承关系的角度,可以清楚地看到:他那永不释然的祖

国情绪主要来自屈原赋,他那天马行空的纵逸才气主要来自李白诗,而他的雅致琢炼的语

言风格则主要来自姜夔词。余光中置身现代生活,横接西方,沐欧风美风;总承诗骚,浸

唐风宋韵。”[7]

更多文章是从整体上研究余诗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蒋玉斌主要从诗歌创作技巧这

一层面上分析余诗所受到的传统文化影响———“物化”的情绪、“消融”的文法、“和

谐”的音韵。“余光中深受古典文学影响,古典诗歌的物化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其诗歌创

作。余诗所呈现出来的特征, 正是以物托情,所咏之物与所托之情不分彼此,浑然一体,

在对物的直观审视中暗示情绪的流动。余诗中的“物”比较广泛, 有具体事物, 有事件, 还

有典故等。诗歌既在用语言规则进行抒情言志,又在一定程度上消融着语言规则。”[8]黄

永林指出“余光中诗歌在内容上, 表现出强烈的“中国情结”和“乡愁母题”特征, 体现出

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坦诚的人生情怀。在艺术上, 将西方现代诗艺与中国传统诗歌精神

相融合, 一方面受西方象征主义、存在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 另一方面借助于中国古代

诗词传统的联想、象征手法和结构的优点, 在表现现代人自身的主体意识方面有很大的突

破。”[9]甘敏从古典的意象、典雅的语言和节奏化的韵律三方面阐述余诗的古典美,但其

指出余诗并不十分关心现实社会,缺少对现实世界的参与意识是不妥当的。[10]徐珂认为余光中成熟的新古典主义诗学是以传统和现代的互动关系为核心,把现代诗从一个单纯的

为学概念发展成一个内涵丰富的诗学范畴。[11]梁欣荣则探讨了余诗在当今现代诗面临的

格律的消失和主题的扩大两大困扰的背景下并没有谋杀传统诗歌的美,毁坏文化的传承。

[12]

2、余光中乡国情怀诗研究。

从题材与内容来看,乡愁是余光中创作的母题,数量最多、思想艺术成就最高的也是

他的乡愁诗。大多数研究者将目光集中于余光中乡国情怀诗的研究。有的研究文章针对单

篇“乡愁”进行研究。陈晓敏从几个方面对《乡愁》进行了美学分析:情感的真实性,情

感的沧桑美,情感的典型性,情感的形象化。[13]而杨景龙通过乡愁诗的解读,着眼于它

内涵上的母题性质和表现上的原型意义。[14]

还有很多学者把多首诗歌如《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等归为思乡恋土类进

行研究。张培培、王秀丽从意象的选择组合及内涵入手对《乡愁四韵》诗歌中所吸纳的原

型意象及创新出的新意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对乡愁的醇、痛、遥、久进行了分析。“《乡

愁四韵》将审美意象与审美主体能化合得如此透彻的实属罕见。这里本无形状可求的“ 乡

愁”化成了“ 长江水、红海棠、白雪花、香腊梅”。于是乡愁便通过这新颖的意象传导,

便立即变成了可感可触的了,诗人虚实结合,既明写“ 乡愁的滋味”、“ 乡愁的灼痛”、“

乡愁的等待”,又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从生离死别之情推进到乡关之情。这种若即若离时

淡时浓,隐约出现而不绝如缕的情思中出现的意象,就充溢着一种略显朦胧的想象之美,

从而给全文打下了婉约深沉的抒情烙印。”[15] 此外,大量文章从整体上研究余光中诗歌的乡国情怀。江少川的《乡愁母题、诗美建

构及超越——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情结”》是对余诗乡国情怀探讨比较深刻的一篇。“乡

愁是余诗的创作母题,中国情结是诗作的精魂。余光中乡愁诗的丰厚内涵包括无根一代的

悲患情怀,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乡愁诗

的审美特色为 原型意象的心灵烛照, 奇特组合的语言张力, 诗与歌联姻的律动谐美。思想

意蕴的超越意义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 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 具有超地

域、超时代的意义。”[16]张景兰探讨了余诗的祖国情结:大陆情结、历史情结、古典情

结。“这种情感表现为对大陆山川风物的反复吟咏与讴歌。长江、黄河、太湖、洞庭、青

海、黄海、长城、长安,祖国大陆的版图远在天边,却历历在目清晰可触,因为它们是诗

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故乡……我们在余诗中很少看到关于台湾本

土的人与事,更多的是由眼前的景与人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对葬于大陆的亲人的思念……从燧人氏在泥土上留下的脚印到追逐太阳的夸父,从射落九只太阳的后羿到治水英雄大

禹,从勇刺秦王的壮士荆轲到名字可以吓退单于的飞将军李广,从郑成功渡海到卢沟桥炮

声,充满英雄气概与壮举的中华历史支撑了诗人作为华夏子孙的精神大厦,成为身处异乡、

漂泊异邦的诗人抚慰灵魂的情感支点与源泉……余光中诗歌创作中大量吸收古典文学特别

是古典诗词的养料,表现为对古典诗词意境的化用,对古典诗词语汇的沿用,对古代诗人

的大量吟咏。”[17]陈爱明从五个方面阐述乡愁情结的内涵: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对大

陆山川风物的怀念,对华夏历史文化的传承,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对祖国统一强盛的

渴望。[18]彭裕丹阐述了“余光中作品中胎记般不可磨灭的中国情结,来自他对故乡故土

的眷恋与追慕,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与坚守,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依,并贯穿于他的大半

生的创作之中。其用心编织的”中国情结”,将作者眷恋祖国母亲之心和母亲思念儿子之情

不可分割地紧紧连在一起。”[19]

3、余光中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

余光中是诗歌的集大成者,他诗歌的艺术特色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吴丹霞分析了

意象空间感的形成、作用以及在具体的作品中余光中是如何构造莲意象的空间感的。[20] 

曹存有从语言方面探讨余光中诗歌,优美的意象、高妙的修辞和超脱的形式是其语言技巧

的主要表现。[21]庄伟杰认为诗人从边缘立场出发,在两种向度上同时展开,是余光中诗

歌研究中视角比较新颖的一篇。[22]而郑菡则探讨了余光中诗歌音乐美的体现——音韵和

节奏,通过诗歌音乐的表达更加突出表现了情绪与主题。[23]《余光中诗歌的意象美》认

为余光中诗歌意象独创新奇丰盈有力度,同时这些意象是时代精神与地方色彩的交织。正是

这些意象丰富了诗歌的审美价值。[24]李怀青认为余光中的创作和其生命一样,以流浪为

精神基调;他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学的经验,潜意识里却向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回归,以求对

传统进行革新;他的文章风格兼容中西,蕴藉深远,重知性而充满性情;在新古典主义理

想的框架下,他希望通过文艺的现代化运动来实现中国的文艺复兴;余光中的创作生涯从

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和散文的现代转化如何成为可能。[25]

4、诗歌翻译研究

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散文作家和翻译家,翻译了大量的小说和诗歌,并有一整套

自己的译学思想。尤其在诗歌翻译方面,其大量优秀的诗歌译作有力的反驳了“诗歌不可

译论”。近年来有些学者将目光专注于余光中的诗歌翻译研究。《余光中翻译思想略述》从

翻译的重要性及翻译与创作关系、译者的道德修养、诗歌翻译无坦途、翻译导致“中文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