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么
钱云会(1957.10.13-2010.12.25),浙江乐清蒲岐镇寨桥 村人。2005年当选村主任后,因土地纠纷问题带领村民上 访。在5年的上访过程中,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2010年 12月25日上午9时,被工程车撞死。有网友爆料,钱云会 是被“有些人故意害死的”,乐清市公安局在随后的发布 会上称,这是一起交通肇事事故,钱云会当时撑一把雨伞 从右侧向左侧横穿马路,工程车紧急刹车但仍与死者发生 碰撞,造成钱云会当场死亡。
。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预防机制
•
互联网,尤其是UGC自身存在难以避免的缺陷。很多网民意见 仅仅是只言片语的集合,片段化的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事件的真实情况。 公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往往即兴而随意,言语之间也充满个人情绪情 感,这种碎片化意见更多的是情绪的表达,而非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分 析。同时,UGC缺乏把关人,片面的观点得不到纠正。对于那些点燃 公众情绪的事件,带有偏见性的观点在亢奋的非理性的氛围内越来越 极端,个体偏见加上语言暴力和批判的狂欢,在UGC上形成一种极化 的舆论场,强者的声音愈来愈强。这种极化现象在单一网络环境中不 仅不会消解还会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大部分情况下能够还原 事件真相,引导人们全面关注事件,将网络极端的娱乐情绪拉回到客 观冷静、严肃的新闻监督推动社会进步上来。 因此,网络群体极化的消极影响并不是不可规避的。
由于环境和场域的不同,网络群 体极化现象的产生除了与传统的理论 有关外,还与其自身特性有关。
首先,网络把关 人的缺失和其自 身的匿名性
最后,起作用的 还有协同过滤机 制。
其次,网络媒体 的“小众化”趋 势。
三、 从网络群体极化到“多数人的暴政”
网络群体极化并非一件绝对的坏事, 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不应该被忽视。桑斯 坦说:“事实上,群体极化让许多重要的 价值得以实现,包括公民权运动、反奴隶 运动以及两性平权运动„„如果更多传播 选择能产生更多极端主义,对社会终究是 件好事。”
钱云会事件概述 • • • 2010年12月25日钱云会被撞死; 12月25日夜间乐清市公安部门发布通稿,将钱云会的死因认定为交通意外事 故; 12月27日乐清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当地有关部门坚持“这是一起普通的交通 肇事”,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却流传钱云会是被5人按住由车碾压造成死亡; 12月28日温州市委要求迅速查清上访村长被碾死事件真相; 12月29日警方排除钱云会遭谋杀可能,认定系交通肇事案; 12月30日在钱云会案调查结果广受质疑的时候,微博上由网友王小山策划而 成的公民观察团也来到乐清市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被暂认定为交通事故; 2011年1月4日钱云会案肇事司机被正式逮捕; 1月14日钱云会案结束侦查,最后确定为交通肇事案; 1月20日钱云会家属接受交通肇事认定获得赔款105万元; 2月1日钱云会案开庭,司机被诉交通肇事罪。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主讲:宋嘉溪
目录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缘起 二、网络群体化现象的原因及 生成机制 三、从网络群体极化到多数人 的暴政
四、网络群体极化的预防机制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缘起
“群体极化”经典定 义,是芝加哥大学法学教 授桑斯坦(Cass Sunstein) 从十几个国家的实证研究中总 结提出的:“团体成员一开始即 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 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 观点。”同时他还指出互联网中群体极 化现象更容易发生,极化程度也高于现实 世界。
•
谢!!!!
暴多 积极效应 政 数 人 的
竞合
与
博弈
在目前的环境下,中国正在形成两个并 存的传播体制:一是体制内的传统媒体及其 网站、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上的官方账号 (本文统称为传统媒体);另一是体制外的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 容)媒体。
网络群体极化的 消极效应同样显著。 一方面,网上的群体 极化容易转化为现实 中的极化事件,扰乱 正常社会秩序,如中 国的“抵制家乐福” 事件以及英国的伦敦 骚乱事件等。另一方 面,不利于网络意见 的多样化。这便是托 克维尔所论述的“多 数人的暴政”。化的 意见
选择性接触心理:在“钱云会事 件”中,网民们对乐清市当地政 府的种种不满得不到发泄,联想 到社会中其他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和权利的严重失衡,感受到强权 社会下的无力感和受胁迫感,人 们急需要将这种情感隔离,这种 隔离其实隐藏着更深刻的一种发 泄,即对于官方信息的视而不见、 对于自我意见的表达和肯定,在 网络上形成了偏执的一派。
究其原因
并非网络上的所有议题都会形成网 络极化现象,只有当事件的某个方面触 及社会情绪的“引爆点”,例如挑战社 会传统道德、民族主义情绪或者仇富心 理等,才会引起网民的大量关注与热议。 此时若群体意见高度统一,则有可能引 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
群体认同心理:当人们社会现实 中的某些态度、信仰、感受等感 到不确定时,人们往往会感到不 适应甚至是恐慌。在产生这种不 适感的同时,人们通过加入或者 形成群体来降低这种对周围环境 的不确定的感受。所以,人们为 了获得归属和他人的认同,减少 孤立感,在言行和情绪上都在保 持和整体的一致性,形成一股 “沉默的螺旋”。
法国学者勒庞也认为,群 体经常失去方向感,表现为一 种纯粹的无意识形态。当群体 无意识在更大范围内积聚起来 的时候,结果便是疯狂,这是 一种可能导致革命、战争或类 似事件的精神瘟疫。 你不仅仅处在这样的运动 中——你就是运动本身。
例如
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那些细思极恐的群体极化现象: 1、德国纳粹残忍杀害犹太人。 2、抗金英雄袁崇焕被凌迟3543刀。 …… 以及每次爆发疫情行情火爆的板蓝根 和水深火热的朝鲜人民
缘起
1961年詹姆斯·斯通 (James Stone)在验证群体决 策时发现:“如果一开始群体内 成员的意见比较保守的话,经过 群体的讨论后,决策就会变得更 加保守;相反,如果个人意见趋 向于冒险的话,那么讨论后的群 体决策就会更趋向于冒险. 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 现象’”
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 奇对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过深刻 的研究,他在其著作《群氓的 时代》里详细地论述了群体极 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他认为, 当个人聚集到一起时,一个群 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合、 聚变,获得一种公有的、窒息 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 的意志,而他们自己的意志则 默默无闻。
• • • • • • •
问题在于,和每一次掀 起轩然大波的网络事件一 样,无论官方对于事件发 生的原因以及调查过程的 公示怎样,网民们所呈现 的都是另一番场景:充满了 不信与质疑。
事件特点
触及社会情绪“引爆点”,引发网民大量关注
传统媒体介入报道,将议题关注引向高潮
群体意见趋于高度统一,出现网络群体极 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