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山三七的调查报告
三七的简介
三七又名田七,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云南三七分布较广,几乎在海拔
1200米、1700米的地区都有种植,其中以文山州各县为主要产区,该州的砚山、马关、西
畴等县栽培三七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三七是中药材中的一颗明珠,清朝药学著作《本草
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
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黄”,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
三七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
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文山三七
三七的主要功效
1、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预防和治疗心脑组织缺血、缺
氧症;
2、促进蛋白质、核糖核酸(RNA)、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强身健体长身高(指
小孩);
3、促进血液细胞新陈代谢,平衡调节血液细胞;
4、双向调节中枢神经,提高脑力,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
5、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
6、止血、活血化瘀;
7、保肝、抗炎;
8、延缓衰老;
9、双向调节血糖、降低血脂、胆固醇、抑制动脉硬化。
文山三七产业发展的历程
三七之乡
云南文山是三七的主产地,这是文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水、土、气等条件所决
定的。因三七的贵重和独特的功效促使三七由野生变人工种植比其他中药材要早,清代乾隆
年间《开化府志》中有,开化三七在市场出售畅销全国的记载。目前公认的文山三七种植历
史不少于400年,全国95%以上的三七产在文山,被国家命名为“三七之乡”。
三七生产的发展
1949年以前,文山全州仅有文山县、砚山、马关、广南县的少数农户种植三七。新中
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但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
以及对三七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管理,致使三七从1915—1992年的40余年中,
文山的三七生产经历了两次大的曲折,从1993年起才逐步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第
一阶段是1951—1979年,其特点是三七在生产中遭受人为扼杀。建国初期,三七在
地面积为52 hm2,产量6000kg,1974年发展到2 933hm2,年产量67.5万千克。1979
年三七在地面积锐减到800hm2,产量降到12.6万千克。第二阶段,1980—1992年受
利益驱动,盲目发展三七种植。在高峰期的1989年,三七面积达到4733hm2,产量达
到138.4万千克,供大于求。三七价格从1989年底急剧下滑,每公斤从220元跌到
51元,众多种植户损失惨重,1992年三七在地面积只有1867hm2,产量38.6万千克。
1993—2003年,三七种植业稳步发展,深度加工实现新的突破,三七生产综合
效益得到显著提高。文山州政府培育三七产业,建立了三七特产局和三七产业园区,
三七种植面积稳定在3300 hm2,价格也逐步回升到正常水平。一批三七加T企业迅速
崛起,三七产业呈良性发展态势。文山州近6年来,三七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
绩,围绕三七产业的发展,文山州三七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对三七道地性
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对三七道地性及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三七GAP栽培技术、
种植基地已初见规模。目前三七GAP基地种植面积已达730hm2,截至2004年10月底,
文山州己形成5667hm2的三七种植基地。文山州三七的深加工已形成一批以三七为主
要原料的高新技企业,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开发主体并存,竞争主体多元
化,促使企业不断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造就了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三七产业的勃
勃生机。
三七价格探因
三七是2004年的热点品种之一。从2004年元月份开始,三七市场销
售开始转畅,价格出现明显回升,到2月份走动进一步加快,市场购销两
旺,价格也呈跳跃式上升。以80头为例,其价格从2月中旬的55~60元,
迅速上升为3月上旬的75~80元,接着又连续攀升到4月上旬的85~90
元。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价格上升了30元,上升幅度达到50%,其它
各等级的三七价格也相应地大幅上扬。截止目前,80头三七价格已达110~
120元。由于走动畅快,价格不断上扬,引起众多商家关注。三七价格缘何
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攀升?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求量增
加。近年来以三七为原料开发出的药品品种和数量都在快速的增长,同时
还被广泛用于化工、饮食、保健品等领域,致使三七的需求量在逐年增长。
二是出口量扩大。随着科技的进步,云南主产区开始积极推动GAP种植,
大大提高了三七的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使其质量达到
了出口标准,加上其使用领域的扩大,三七的出口量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
趋势。三是产量减少。由于三七的栽培技术要求较高,地理条件要求较严,
且不能重茬种植,同时生产投入也较大,加上前几年三七价格不高,农民
收益不大,因此药农把好多土地都改种其它经济作物,致使三七的种植面
积不断减少,产量也一年不如一年,这是三七价格上升的重要原因。四是
库存量薄弱。一方面用量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种植面积却在不断减少,
产量逐年下降,市场和产地库存都在不断消耗,于是一些眼光敏锐的药商
和厂家开始云集产地大量收购囤积,随着厂家和药商的吸货囤积,三七价
格开始迅速上扬。由于三七新产品开发力度大,市场销售状态良好,2005
年该品价稳走畅。
目前,在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己呈发展趋势。在医药领域,某些化
学药物将被天然药物所取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
类疾病谱已发生明显的改变,医疗模式正由以治疗为主转变为以预防为主。
医学专家研究表明,花在预防上的1元钱,可以节省100元的医药费。2002
年,我国心血管疾病科研专家洪昭光教授在谈“生活方式与健康”时讲,
2001年全世界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是1500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疾病,只要
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减少一半人死亡。而三七正是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的天然
药物,三七在药品、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开发前
景。三七和三七制品的国内市场正在有序拓展,国际市场方向上除了销往
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外,已远销到美国和欧洲。由此可
见,三七对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必将在中华民族的医药史上写上辉煌的
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