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判 1、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才正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和思潮,其发生源头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2、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和出资的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和文化、卫生、教育等生活的社会措施,包括政府举办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城市住房事业和各种服务业,以及各项福利性财政补贴等。 3、狭义的社会福利紧指由国家出资或给予税收优惠照顾而兴办的、以低收费或免费形式向一部分需要特殊照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或服务的制度,通常包括老人、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福利津贴或福利设施。 4、狭义的社会实际上就是指经济福利,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 5、欧美国家是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社会弗里德,即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社会保障;而我国则通常是从狭义角度理解社会福利的,即将社会福利理解为民政部门代表国家提供的针对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优抚对象等所提供的服务和保障,它只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6、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7、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原典时代”。 8、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9、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从其“礼说”和“仁伦”出发,构建了理想的“王道”、“仁政”社会的福利观 10、孔子思想体系特点: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 11、孔子提出了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概念,并初步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12、正是对“仁”的理解,儒家才能够提出充溢着“爱民”“惠民”“养民”特点的社会福利主张,构建具有中国当时时代特色的社会福利思想体系。 13、老子道家:从道伦出发,对现实社会不公平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提出了“损有余以补不足”的社会福利主张。提出“小国寡民” 14、墨子思想体系核心:“兼相爱”“交相利”。“劳者得息”是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15、放贷:指政府贷给灾民种子、粮食、牲畜、农具等生活和生产用品,以帮户灾民维持生产和生计。 16、徙流民:指政府将因灾荒而外求生的流民有组织的迁往某地就食,以减缓灾区的压力。 17、贾谊、晁错的“积粟备荒伦”,他们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提出了灾荒成因论。他们认为:一方面,灾荒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另一。富商大贾生活腐化,穷奢极欲,霸占和消耗了社会上的大量财富,使国家日益贫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从社会治乱安危的战略高度看待社会的积蓄问题,提出了“积”。 18、董仲舒认为社会最大问题是贫富悬殊分化,提出使贫者“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限民田”论。 19、王符“爱日说”就是珍惜百姓的劳动时间,提出“天以民为心”构成了其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 20、魏晋南北朝:阮籍的理想社会论,嵇康的养生论,鲍警言的无君论。 21、社仓:在乡村普遍设立义仓,储备粮食,以备饥荒。 22、李觏的自相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富民) 23、董煟的救荒思想,《救荒活民书》。两个特点①系统性②反思特性。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4、龚自珍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和近代时期第一位思想家。 25、洪秀全的四有二无: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 26、洪仁轩《资政新篇》,介绍西方福利事业第一人,第一个提出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27、康有为,“扶贫济弱”,提出①移民垦荒②劝工警惰③恤鳏寡孤独。 28、孙中三,“民生论”是其社会福利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他认为,在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成功的同时,革命党人还应该致力于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革命”。 29、平粜救荒思想:范蠡和李悝提出 30、范蠡是该理论鼻祖,喊出“谷贱伤农” 31、平粜:就是封建国家在丰年征购粮食存储起来,以待荒年发放给灾民、难民维持生存的措施。 32、《周礼》堪称是古典时代的百科全书,其中扶着国家粮食储备工作的总机构叫做“遗人”。 33、《周礼》12项措施中,“散利”,是指国家队受灾百姓发放救济粮或者贷给百姓谷种和粮食。“薄征”是指灾荒发生后,国家减少征税,以减轻灾民负担。 34、李觏主张改革义仓制度,建议将征收来得义仓粮食改为案流,当灾荒发生时,下户乏粮者可以收回自己寄存的粮食 35、董煟《救荒活命书》和林希元的《荒政从言疏》 36、林希元是明代救荒思想最为突出的代表,他认为赈济工作应该有特定的程序要求①要注意赈济对象自身对灾难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点②赈济工作要讲求艺术③调粟他郡,稳定灾民情绪 37、孔子人,在一个“有道”的理想社会里,应该重点关心照顾的是老人和儿童。 38、孔子的志向,孔子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9、孟子,注重老人福利。 40、《周礼》开创了“矜老恤弱”的法制传统。 41、张载的福利思想主要是“民胞物与”的恤民思想和宗族保障模式。 42、孙中山实际上设计了义务教育制度、养老金制度等社会福利制度。 43、《管子》该书认为,国军出巡要行“九惠之教”即行九项惠政。 44、汉代的尊老除了社会救济作用外,还具有政治文化意义。 45、复除:免除徭役税收。 46、朱元璋在洪武初年诏令天下,设立“养济院”以及收养孤贫残疾者 47、孟子把“民”置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序化关系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8、《管子》的作者们把人口视为强国和巩固政权的第一要素。 49、将“劳者得息”作为“利民”的重要指标,应市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 50、王符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把“天心”与“民心”统一起来,提出了“天以民为心”的思想。 51、李世民提出“君民相依” 52、康熙把“爱民”视为君道核心内容,也是他考察官吏的基本项目。 53、唐甄这种潦倒穷苦的下层生活经历,独具特色的“救民富民”理论,《潜书》 判 断 1、康有为在“大同世界”中说,所有社会福利事业都由公共机构来承担,主要包括“公养”“公教”“公恤”3个机构 2、康有为认为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施行胎教。 3、孙忠三也关注到了妇女福利问题,他提出,对于做工的妇女,要有年龄和时间的限制,国家还应规定妇女的养老费和保险费。 4、孟子以“民贵君轻”、“与民同乐”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其出发点并不在“为民请命” 5、《礼记》“亲民论”集中体现在《大学》之中。 简答、多选 1、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发展的特点:①早熟型②政治伦理性③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中的“宗族福利保障”色彩④中国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的乌托邦色彩 2、孔子系统地提出了①“济众助人”②“均无贫”③“薄赋敛”④“使民以时”等社会福利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奠基者。 3、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从“人性自私论”和“自为自利”理论出发,提出了①贫富分化和理论②返足民伦③反济贫伦 4、孙中山的福利主张:①救济工农②安老怀少③理想的福利保障模式 5、范蠡和李悝的平粜论异同点:异:①范蠡的目的是要使农民和工商业者都受到恩惠,即所谓“农末俱利”,而李悝目的是“民农不伤”,即所谓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从中得到好处②范蠡重在使价格在允许的范围内上下浮动,李则把重点放在丰年收购和千年抛售上。同:基本思路相同,都是吧粮食平粜问题提高到治国根本方略的高度来认识。 6、赈荒抗灾的主要方法①积粟备荒②节用抗灾③足财抗灾 7、简述贾谊和晁错的贵粟备荒论思想:①他们强调了以粮食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储备的重要性②要想使国家“粟多而才有余”,就必须要求农民全力从事农业生产,打击富商大贾的商业投机活动。 8、贾谊和晁错增加粮食积累的具体措施:①驱民归农②入粟受爵③禁奢侈风气 9、《礼记》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①《礼记》对老人施行社会福利保障的主要依据是年龄和地位②对老人的衣服、饮食照顾也要十分周到③养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10、朱元璋的老人福利:1、尊老养老①免除老人及其亲属的徭役②救济贫苦无依靠的老人③乡饮酒礼的敬老规定2、恤鳏寡孤独废疾者 11、洪秀全的妇女福利思想:①无论男女,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②《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中规定了男女平等分配土地的思想③施行自愿婚姻, 12、王符思想内容①他以“天以民为心”为出发点,指出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要以顺民心为本,采取敬民、利民政策。②他认为国家的治乱与百姓安乐的决定因素是君主③针对东汉社会王公贵族和豪强地主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和政治上的独断专横 13、朱元璋的重民思想主要包括①民为国本②以宽带民③民安则国安之 14、孟子救济穷弱的社会福利思想①孟子界定了社会救济对象的范围②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敛从其薄”的赋役思想,提出了征收赋役应遵循“取于民有制”的原则,即主张国家的赋税、徭役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制度,不得任意对百姓侵夺③实施救穷济弱的社会实体机构主要有两个:一是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二是带有强烈宗法家族色彩的乡里邻居的社会组织 15、董仲舒提出了“足以养生”的社会福利思想①以利养民说②禁与民争利 16、朱熹的主张①贫富命定论②民富则君不贫③经界正则田税均平 17、朱元璋济贫论①令民归耕②减免赋税③救荒赈灾 18、顾炎武深刻剖析了百姓贫困的原因①南人困于粮②北人困于役③田赋交银 19、康有为认为“济贫扶弱”的工作有三个方面①移民垦荒②劝工警惰③恤鳏寡孤独
论述题 一、中国的气候变迁及灾荒情况对中国福利思想发展的影响 答:1、中国气候主要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2、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温度和湿润度的变化:①温度的变迁,总的趋势是由暖变冷,其表现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②温度变化带来湿润度的变化,其大势是随着气温的变冷而逐渐变得干燥。总结:以上两方面的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后果,对中国社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