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适当,就要训练。”吕
淑湘非常重视练和怎样练,他认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必须多练
习才能提高。”怎么练?他的意见是,要有“用词、造句的基本练习”,
也不能忽视“阅读的综合练习”,“逻辑思维的训练要包括在内”,
他极力反对“着重试验学生是否把念过的东西记住了”的练习,倡导
那些试验学生能否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练习。张志公更是主张,要“扎
扎实实把语文训练这一环节抓住”,同时告诫说“凡事总要做得恰当,
不要做过头。更重要的是,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习语言的规律
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而不是从别的什么出发。”就在语文教
育大讨论的前夕(1996年),李吉林老师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提出“以训练替代分析”,强调训练要致力于语文教学的“教育”和
“发展”的目标,明确反对以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单项训练。20世纪9
0年代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中,有识之士因对“训练”不当导致的种
种弊端不满而对训练提出责难,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有助于纠正
失误。但是,假如因为“训练”有过实践层面的失误就对”训练”加
以全盘否定,那是不可取的。在课程标准中,虽然少提“训练”字眼,
但“训练”精神却一以贯之。课程标准中的“语文实践”,“识字、
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中的一些具体要求,
也是在要求“练”。如,就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来说,“识字与写字”
要求中的“认识”“掌握”“养成”“学会”,哪个能离开练?“阅
读”要求中的“学习”“阅读”“诵读”“积累”等,和“练”又何
等的密切相关:“习作”要求中的“写”、“运用”,“口语交际”
中的“养成”“复述”“讲述”“发表”,“综合性学习”中的“表
达”等,和”练”的联系又是多么的紧密。再说“训”。叶圣陶先生
的“训”的核心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主张教学时,学生“见
不到处给他们点说,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
提示。当然,遇到实在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提问不能答,
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吕叔湘对“训”的表达是,“相
信学生有自己学习的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学的能
力,方法就是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条件,包括图书、仪器和种种实物,
也包括教师的诱导、启发、讲解和检查”,“教育就是诱发学习者的
积极的、主观的努力”。上述有关“训”的含义,对老师的“训”的
要求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活
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中有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练”。
在“识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去”练”,在
创设的“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中“练”,培养正确读写汉字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练”,
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积
累语言的能力;在习作教学中,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
广阔空间”,引导学生练就“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做
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口语交际教学中老
师的“训”,就是要创设互动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练“听与说”,
培养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三、循循善诱,不是一步步牵着学生走循循善诱,最早出自《论
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循
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孔夫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
始人,他非常注重“循循善诱”,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
新知识,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颜渊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天分
应该是很高的吧,他对孔夫子的“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近乎崇拜。
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
才,如有所立卓尔。”意思是说,孔夫子先教他知古今,达事变;然
后教他尊所闻,行所知,使他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孔子的有步骤的
教学始于学生的“愤”“悱”状态,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发式教
学就是要从学生想弄懂却无法弄懂,很想说清却无法说清的时候开
始,然后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弄懂、去说清。苏格拉底是西方启发式
教学的鼻祖,他的教学也是“循循善诱”,这从被广泛引述的他教导
一个青年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认识的经典案例可以得到佐证,这里不再
赘述。“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它符合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核心在于意义建构,同化或顺应是完成意
义建构的基本方式。在学习中,所学知识能纳入原有的认知图式中,
这是同化。在外显学习中,假如能够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接近各自的
原有的认知图式,同化就顺利得多。假如原有的认知图式不能同化新
的知识,那就要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这就是顺
应。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也会使顺应变得比较容易。这就是“循
循善诱”在建构主义中的意义。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
点》一书开宗明义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
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
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
有步骤的引导中,以学生原有认知为出发点引导学习,当学生思维遇
到阻塞时,给予启发; 一处阻碍消除了,思路畅通了,还会有下一
处阻碍,还要给予启发。学生就这样在教师循循善诱中学会学习。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需要新理念,更需要遵循教学规律。不违
背教学规律,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新理念,才能使教学创新,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两者缺一不可。同时,新理念被实践证明是正确
的,在被老师逐步接受的过程中也会逐步转化为教学常识,更新的理
念也会随着社会的需要、教学的需要而产生,教育因此而永葆勃勃生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