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小分子量IC→被肾小球滤过排出 大分子量IC→被吞噬细胞清除 中分子量IC→长时间随血流播散,易沉积
于组织内.
(三)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IC的长期滞留
抗原物质持续存在—IC形成过量 补体与补体受体缺陷—IC不易被清除 吞噬细胞功能异常—清除IC能力下降
2.促进IC沉积的因素
组织学结构因素—毛细血管迂回曲折 血液动力学因素—血流缓慢、易形成涡流、
(一)抗原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
抗原: 内源性抗原:变性IgG 、核抗原、肿瘤抗原.
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异种血清、药物等.
抗体: IgG和IgM为主;少数为IgA.
免疫复合物(IC)
(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或抗体过剩 形成小分子IC 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 形成大分子IC 抗原略多于抗体 形成中等分子IC (或抗体略多于抗原)
变应原(allergen): 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与B细胞, 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的物质。
变应原的特点与分类:
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霉菌孢子、螨等; 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3)药物及生物制品:青霉素、异种动物血清; 4)其它:某些酶类物质等。
(二)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 效应分子与细胞
Ⅲ型超敏反应
( type Ⅲ hypersensitivity)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 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概念:
中等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 于毛细血管基底膜,通过激活补体, 并在血小板、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 胞等作用下,引起血管及血管周围炎 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一、发生机制
抗原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 中等分子IC形成与沉积 沉积的IC引起的炎症损伤
滑膜
骨关节炎 骨侵蚀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软骨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胸膜渗出物 心肌炎等 狼疮肾炎 关节炎
蝶形疹
细胞核物质
(如DNA、RNA、
核内可溶性蛋白)
刺激机体产生抗
核抗体,形成IC,
沉积于周身毛细
血管、关节滑膜、
心脏瓣膜等处,
引起全身性损伤。
Ⅳ型超敏反应
(type Ⅳ hypersensitivity)
NK等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4.改变靶细胞功能:
抗细胞表面受体的自身抗体与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 →刺激或抑制靶细胞功能
四、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输血反应:异型输血所致
由 于 血 型 抗 体 为 天 然 抗 体 ( IgM ) , 输 血 后 可 迅速发生溶血反应。
2.新生儿溶血症:母胎血型不符
分类
Ⅰ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Ⅱ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Ⅲ 型超敏反应
(抗体介导)
Ⅳ 型超敏反应
(细胞介导)
I型超敏反应
(type Ⅰ hypersensitivity)
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概念: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后,主要由IgE
二、发生过程和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效应阶段
发敏阶段
1.致敏阶段
-IgE产生并结合在靶细胞上。具有过敏体质的机体 受抗原刺激2周即可致敏,此状态可维持半年以上。
变应原初次进入机体
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
IgE Fc段与肥大细胞、 嗜碱粒细胞表面FcεRⅠ结合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发敏阶段
同一Ag再次进入机体,与靶细胞表面IgE结合,靶细胞脱颗粒,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此介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发生过敏反应。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
与致敏细胞表面两个以上相邻的 IgE结合,使FceRI桥联
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脱颗粒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产生生物学效应
3.效应阶段
释放的活性介质: * 预先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等; * 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PAF、
细胞因子(IL-4、IL-13)等。
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 - 气管、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 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 促进腺体分泌增加 - 趋化炎症细胞和促进局部炎症反应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教师:齐静姣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学习内容
➢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及特点。 ➢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指机体受到某种抗原持续刺激或同 一抗原再次刺激后,发生的一种以生理 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表 现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
2. IgE Fc受体
FceR I:与IgE有极高的亲和力,存在于肥大 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
FcεR II(CD23): 低亲和力受体,存在于 APC、嗜酸粒细胞、活化 T细胞及NK细胞上。
FcεRII可调节IgE:血清IgE高,有负调节作用; IgE低,则发挥正调节作用。
3.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
3.消化道过敏反应 4. 皮肤过敏反应
五、I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
★ 查明变应原并避免接触 ★ 脱敏治疗 ★ 药物防治
抑制活性介质合成与释放 拮抗活性介质的效应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
★ 治疗新思路
药物治疗
➢ 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
➢ 抑制生物活性介质释放的药物 (1)色苷酸二钠 --- 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脱颗粒 (2)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类、前列腺素E 和氨茶碱 --- 提高细胞内cAMP的浓度 (3) 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等介质生成
新合成的介质:
前列腺素D2(PGD2) :可使血管扩张、支气管收缩。 白三烯(LTs):是引起迟发相反应时支气管持续痉挛
的主要介质。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致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 细胞因子:主要有IL-4、 IL-5、 IL-6及
IL-13等,可分别促进Th2细胞应答和 B细胞发生IgE类别转换等。
II型超敏反应概念: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 相应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 NK细胞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或组 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一、参与I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1.同种异型抗原 2.异嗜性抗原 3.自身抗型超敏反应的分子与细胞
1.抗体:IgG、IgM 2.补体 3.参与的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或细胞介导型超敏反应
(cell-mediat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亦称迟发型 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概念
由效应T细胞受相应抗原再次刺激, 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 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常需经24~72h方可出现炎症反应, 故称 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剂 (1)组胺拮抗剂 --- 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 (2)缓激肽拮抗剂 --- 水杨酸、阿司匹林 (3)多根皮苷酊磷酸盐 --- 白三烯拮抗剂
➢ 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 肾上腺素、钙片、Vc等
II型超敏反应
(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又称细胞溶解型 或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血清病 肾小球肾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1.血清病:
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后7~14天, 可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 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
磺胺及青霉素也能引起。
其症状有自限性,逐渐消失。但亦有少数症状 严重者偶可引起死亡。
在注射部位或全身 发生红斑、瘙痒及 风团等,亦有发生 环状红斑、结节性 红斑等。特征性皮 疹表现为大片水肿 型红斑与风团,相 互融合成片,自觉 瘙痒或烧灼感。
CD4+初始T细胞
IL-4等
CD4+Th2细胞
IL-4等
特异性的B细胞增殖分 化为浆细胞
IL-4
Ig E
IgE的产生及IL-4对之的调节作用
IgE合成的调节
(1) 遗传因素 家族易感性,IgE水平高,肥大细胞多;
(2) Th细胞与细胞因子 Th2产生的IL-4、IL-13促进IgE的合成 Th1产生的IFN-g及IL-12则抑制IgE的合成
分布: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和粘膜; 嗜碱粒细胞分布于外周血。
细胞生物学特征: 1)表面均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2)胞质内含大量颗粒; 3) FcεRⅠ与IgE特异性结合,可介导 脱颗粒反应,释放活性介质。
4.嗜酸粒细胞
主要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分布: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组织. 生物学特征:
血管静水压力较高.
血管活性介质的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
中等分子IC的沉积或镶嵌于 血管基底膜是造成血管基底膜炎 症和组织损伤的始动因素。
(四)IC引起炎症损伤的机制 • 激活补体 • 吸引中性粒细胞 • 活化血小板和嗜碱粒细胞
(五)组织损伤特点
血管扩张、渗出 中性粒细胞浸润 出血坏死及血栓为特征的血管炎
组胺 PAF PGD2 LTC4
TNF、PGD2、 PAF、 LTC4
酶
血管扩张、 通透性增 加
支气管 收缩 肠能动 性增强
炎症
组织 重构
三、早期相反应与晚期相反应
四、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全身过敏性反应 (1)药物过敏性休克; (2)血清过敏性休克;
2.呼吸道过敏反应: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Rh血型:母Rh- 、子Rh+ ;ABO血型:母O型、子A/B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