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同行评议制度有效性的反思(1)
论文关键词:同行评议 影响因素 完善机制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审视和反思我国实行的同行评议机
制,对其所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提
出改进方法,以提高同行评议机制的有效性。
同行评议的英文表述为Pee:Review。“Peer”指同资
格、同能力的人,“Review”意即鉴定性地或审慎地审阅或
检查。同行评议制度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科研评价机制,被广
泛运用于成果评价、职称评审、项目资助、论文发表、机构
评估等科研评价活动中,在遴选优秀成果、优化资源配置、
把握科研方向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对推动科研事业、持
续、健康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是世界科学界普遍认同的一
种评价制度。但是,同行评议机制并非无懈可击。随着应用
的推广和深入,其自身的缺陷越来越凸现,伴随着赞誉的同
时,评议结果和质量也遭到学术界质疑。
同行评议作为一个评价机制.其本质是评议主体自主地
对评价客体所作出价值判断。同行评议虽能充分发挥科学研
究自主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主观臆断的危险。同行评议作
为一种科学评价方法被引入我国时间不长,尚处于初始发展
阶段,在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究其根源,主要集中于评议
专家和评议机制这两个方面。
一、评议专家方面
评议专家作为评议主体,所得出的评议结论是对评议对
象作出价值判断,体现着评价质量。然而.由于以下几个因
素的影响,使得评议专家的行为失范,同行评议失去效力。
1、主观因素。由于评议专家的兴趣爱好、意志品质、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主观因素的差异,即使是相同的评议
对象。对其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创新点、研究方法、研
究目标、可行性评估都会存在分歧。此外,评议专家对评议
标准的理解程度和把握尺度也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使
得专家对不同的评议对象采用不一致的标准和尺度,造成评
议的不公正。
2、知识结构。评议专家对评价对象作出科学评估的基
础在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研究经验。根据知识结构的不同,
同行专家可分为大同行和小同行。与评议对象在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研究问题较为一致或相近的专家属于小同行专
家;与评议对象虽然属于同一大学科,但在研究领域、研究
对象、研究问题没有相互联系的专家属于大同行专家。小同
行专家由于知识结构接近评议对象,理解和认识到评议对象
的创新内容及研究意义和成果的价值,能对评议对象作出客
观的评价:大同行专家由于知识结构的缺陷,可能对评议对
象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3、研究范式。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
1.完善专家遴选机制。评议专家对同行评议的实施至
关重要,遴选合适的专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知识结构。同行评议的基础在于评议主体的遴选。同行
有大同行与小同行之分,选择与评议对象相适应的同行专家
对确保评议质量至关重要。确定一个专家是否小同行专家必
须从“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三方面判
断。选择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评议对象相同或
相近的小同行专家是保障评议质量的前提条件。
学术水平。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其评议水平不一定高,但
学术水平不高的专家,其评议水平一定有限。专家的学术水
平反映在获奖级别、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学术著作和学术
论文,以及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发展动态的熟练掌握、
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其中最能反映专家学术水平的是学术
代表作。
科研道德修养。不仅要注重专家的学术水平,也要重视
专家的道德修养。高尚学术品格和道德素养专家具有较高的
道德自律性,能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杜绝人情关系
和利益关系,在评议过程中保持客观的学术态度,做出公正
的评价。
评议水平。专家评议水平的高低体现在其评议质量上,
评议质量可以用离散率、命中率和成功率的高低来衡量。离
散率主要反映出专家个体与专家群体认识上的差异性;命中
率反映专家判断的准确性:成功率反映专家判断的前瞻性。
通过这三种指标定量衡量专家的评议水平,选择符合条件的
专家进入专家库,将不符合条件的专家剔除。
2.实行匿名集体讨论机制。在评议方式上,目前仍然
流行的是匿名制,也称“盲审”,而且要求双向匿名。匿名
制可以有效遏制人情关系和利益关系对同行评议的干扰,对
提高评议公正性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对消除专家的知
识背景、研究范式、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影响上收效甚微。如
果将信息技术手段加入评议过程中,推行集体匿名讨论制,
同行评议的质量会有所提高,具体实施的方法为:为待评对
象建立聊天室,评议专家以待评对象为主题展开实时或非实
时讨论,求同存异,使评议结论逐步达成一致;通过上传的
方式展示自己的论据。充分论证待评对象的意义、价值与创
新;评议过程中专家都是匿名的,不得透露自己身份的相关
信息,如发现有违规行为。管理员有权撤销其评审资格;对
于存在很大分歧的问题,专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通过网
上投票的方式进行解决,等等。通过这种匿名讨论的方式,
利用同行专家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减少专家主观倾向对待
评对象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提高评议有效性。
3.实行专家轮换制。专家在评议中拥有很大的学术权。
专家并非“圣贤”,难免会受人情关系、利益关系、主观倾
向等的影响。如果一个专家长期拥有评议权,久而久之就会
形成自己的学术圈子,滋生学术腐败,异化学术本质。所
以.有必要推行同行专家轮换制,同行专家任期每届两年,
连任最多不超过两届。任期结束时,按照相关的遴选规则和
程序,重新评选评议专家。轮换制能打破利益关系、屏蔽人
情关系,提高同行评议的有效性。
4.注重评价证据呈现机制。评议结论是依据评议证据
经过缜密的评议推理对评议对象作出的价值判断。根据评议
证据和评议推理能够勾勒出专家的评议思路,使专家思维过
程外显化。同行评议应强调评议证据呈现,坚持依据评价证
据作出评价结论,同时,要在评价结论中充分阐述评价理由,
展现评价的推理逻辑。这种机制有利于评议同行之间的交
流,促进评议过程的透明化,使得评议结论一目了然。推理
逻辑清晰缜密、评价证据充分的评议结论是科学、合理的,
而缺乏评价证据和评议逻辑混乱的评议结论只是专家的主
观臆断。
5.完善监督机制。目前比较普遍的监督方法是公示评
议结果。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加强监督的力度,我们要进
一步增加评议的透明度,实现“阳光评议”,让“阳光”照
射评议过程的每个步骤、细节和内容。实行同行评议过程中,
我们要公开专家遴选标准和步骤,公开评议的标准和程序,
公开评议过程和评议内容,公开专家评价证据和评价推理逻
辑;公示参评成果和评议结果,广开监督渠道,受理好每项
投诉等等,使得同行评议的整个过程公开化.每个细节和内
容都在有效监督之中,有效地防治学术不端行为,提高评议
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