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X U E S H U YA N J I U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苗勤摘要:随着中外交流在各个领域的不断加深,英语外来语在我国人们生活中也变得随处可见。
通过分析例子,结合英语外来语进入汉语的各个领域,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列举了中国社会对这一语言现象持有的两种不同观点。
关键词:英语外来语;原因;影响当今,英语外来语在汉语语言界引起广泛讨论。
在电视手机报纸等各种媒体,越来越多的英语外来语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些商店、公司为了洋气、吸引客户眼球,为自己起了一个英语名字。
英语外来语这一语言现象与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萨丕尔说“语言很少是自给自足的”,纵观语言发展的历史,确实如此。
语言相对而言是稳定的,但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汉语吸收英语外来语丰富了汉语语言,特别是汉语言的词汇系统。
一、英语外来语进入汉语的主要领域及其原因分析由于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领先地位,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语言,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科技方面,大量的英语外来语涌入汉语,如“黑客”(hacker)、中央处理器(CPU)、因特网(Internet)、雷达(radar)、克隆(clone)、镭射(laser)等。
在经济方面,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还有全球化的影响,许多英语经济用语也在汉语中被广泛应用。
如世界贸易组织(WTO)、首席执行官(CEO)、国内生产总值(GDP)等。
在商业方面,近年来,许多跨国公司来我国发展,同时也将众多国际商业品牌引进国内,这些外来词不但符合我国年轻人标新立异的心理,也体现了商业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
如耐克(Nike)、奔驰(Bench)、雪碧(Sprite)、金利来(Gold lion)、柯达(Kodak)等。
在文化方面,英语外来语在年轻人当中使用十分广泛。
一些英美音乐以及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流行,使我国青少年对美国文化特别热衷。
另外,广告用语也到处充斥着英语外来语。
如MacDonald’s(I’mlovin’it)、ANTA(Keep Moving)、Nike(Just do it)等。
英语外来语进入汉语这一语言现象有多种原因,与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目前,美国的政治经济在世界占主导地位,加之经济全球化,英语在世界范围内也就被当做国际语言使用。
英语外来语是外来文化的坚实社会文化基础,外来文化已越来越被中国人所熟知、所认同,因此,英语外来语也被国人所使用。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有着求新、求异、求简的心理。
在求新求异的心理支配下,会引进新词来表达某一事物。
一切从简也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甚至直接把英语外来语拿来使用,如Taxi(出租车)。
这也比较遵循语言经济性原则,既然这种表达已经存在,自然而然就会被别的国家语言所吸收。
二、英语外来语的类型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汉语语言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语言词汇。
汉语通过音译、直译、音义兼译的方式吸收大量英语外来语,涉及体育、经济、饮食、衣着、医药、娱乐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和使用。
(一)音译词音译是指按照原语言词汇的发音转换成汉语词汇。
如咖啡(coffee)、吉普(jeep)、沙龙(salon)、芭蕾(ballet)、酷(cool)、拷贝(copy)、阿司匹林(aspirin)、比基尼(bikini)、沙拉(salad)、披萨(pizza)、沙发(sofa)、克隆(clone)、罗曼蒂克(ro⁃mantic)等。
(二)意译词意译是指根据英语外来语的意思进行翻译,保留英语发音,又能理解词汇意思,因此,比直接音译更高一筹。
如丢脸(lose face)、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快餐(fast food)、超市(supermarket)、大款(big bucks)、绿色食物(green food)、连锁店(chain store)、宝贝(baby)等。
(三)音意兼译词音意兼译是指一方面可以用汉字译外来词读音,即能模仿英语原词的发音,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汉字原有意义联想到外来词义,即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英语原词的意思。
如,迷你裙(mini-skirt)、可口可乐(Coca-co⁃la)、脱口秀(talk show)、苹果派(ap⁃ple pie)、因特网(internet)、黑客(hacker)、空中巴士(airbus)等。
总之,音义兼译可以达到音义兼顾的效果,既生动形象,又能体现原词的特点。
(四)字母外来词字母外来词是指完全用字母表示或者由字母和汉字构成。
与汉语名称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字母外来词,因为字母外来词更加简便。
如,好的(OK)、不明飞行物(UFO)、脱氧核糖核酸(DNA)、智力商数(IQ)、国际职教研究学术研究X U E S H U YA N J I U标准化组织(ISO)、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际求救信号(SOS)、国家篮球协会(NBA)、SIM卡、e时代、POS机、B超、AA制等。
字母外来词的使用表明中国跨文化交际在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英语外来语产生的影响大量的英语外来语侵入汉语,给汉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汉语受到的影响。
(一)语音方面汉语与英语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汉语有声调,所以,汉语在吸收英语外来语时,原有的汉字可能没有这个声调或读音,但为了使其汉化并符合汉语特点,会增加一部分字的声调和读音,使其变成多音词。
(二)文字方面英语是表音体系的文字,汉语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英语外来语进入汉语时可以根据汉字特点,并遵循语言经济性原则,通过添加形旁来创造新的形声字。
同时引进大量的英语音译词时,有时可以借助已有的汉字来表达词义,这样就可以使汉字产生新的同形异义字和多音字。
(三)词汇方面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的部分,英语外来语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
英语外来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以促进汉语原有附加式构词方式的发展、使汉语中的三音节词和多音词数量增多、改变词义等。
(四)语法方面汉语语法方面也受到了英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类功能的变动和语法借用两个方面。
四、针对这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声音一部分人认为,英语外来语进入汉语,不仅带来了新知识,还丰富了汉语词汇,扩大了汉语的语义场,使汉语变得生动丰富。
英语外来语的使用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还有一些词,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填补汉语表达空白的作用,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
经济、科技及流行文化的发展,使很多英语外来语进入汉语,如果把它们直接翻译成汉语就特别复杂。
例如,人们愿意记CT,却不愿意记“不知所云”的专用名词——脱氧核糖核酸,这就为语言借用创造了条件。
而另一些人认为,汉语无论是在词汇、语音还是语法方面都受到了英语外来语的冲击,他们甚至提出要“纯正”汉语,因为大量英语外来语的使用,造成了汉语使用的混乱。
一些公司、小商店利用人们崇洋媚外的心理,给自己起了个没有意义的外国名字。
计算机网络的普遍运用也使很多不标准的英语外来语进入汉语,对语言的严肃性提出了挑战。
因此,他们认为,英语外来语已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对汉语的一种破坏。
五、合理应用英语外来语(一)正确看待英语外来语合理应用英语外来语首先需要从正确看待英语外来语着手。
英语在全世界的广泛流传与英国本身的经济、政治、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汉语作为一种传承了数千年并广泛影响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的语言,相比英语并不存在缺陷。
因此,人们在合理应用英语外来语时,不应存在厚此薄彼、以此为荣的心态,而应当认识到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交流最主要的语言,主要是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实力与国际影响力一直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正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近代历史中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向外殖民扩张,在开拓世界市场的同时也使得英语成为了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主动与西方世界接触,在学习西方经济文化的同时,英语外来语不可避免进入汉语。
(二)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合理应用英语外来语可以促进国内外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日益全球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英语作为互联网中使用最多的语言必然为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重要影响。
在这一过程中,世界各国人民运用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机会与次数也日益增加,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将其他国家语言的发音与用法移植到自己民族的语言体系中的现象,这种被借用的词语被称为外来词。
在这一前提下,合理使用英语外来语,能够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
(三)丰富汉语本身术语合理应用英语外来语有助于丰富汉语本身的术语。
许多有用的英语外来语对汉语词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词汇被人民群众接受与使用,对现代汉语的演变和革新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汉语词汇与汉语的表达方式,提高了汉语知识信息传递的效率,因此,有助于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
除此之外,英语外来词与汉语的结合,在丰富汉语词汇及表现方式的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
与此同时,英语外来词汇的传入极大地扩充了汉语的词汇量,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而且还有很多英语外来词汇被赋予了新的汉语文化意义,具有重要语言学价值。
六、结语目前,面对英语的强势,很多国家都感受到了其对本国语言的影响。
英语外来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象,它和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意义上,英语外来语是遵循语言自然发展规律和要求的。
参考文献:[1]胡清平.音意兼译——外来语中译之首选[J].中国翻译,2001(6).[2]王天润.十年来汉语外来词研究管窥[J].河南社会科学,2009(9).作者简介:苗勤(1983-),女,河南焦作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语言学。
(责任编辑刘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