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知识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03年1月,山东省政府批复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C )基地。
A.重工业 B.第三产业
C.加工制造业 D.生态农业
2、2006年3月“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C )。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计划
C.“十一五”规划 D.“十二五”规划
3、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时间是(A)
A. 2009年11月23日 B.2009年12月30日
C. 2010年1月1日 D. 2010年4月30 日
4、 黄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是(B )
A. 住宅建设 B. 水利设施建设
C. 能源建设 D. 交通建设
5、 黄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体现在(A )。
A. 自然区位 B. 行政区位 C. 军事区位 D. 文化区位
6、黄三角地区要以能源建设为(C )。
A. 契机 B. 龙头 C. 保障 D. 参照
7、 黄三角地区基础建设的龙头是( C )。
A. 水利建设 B. 房屋建设 C. 交通建设 D. 商业建设
8、黄三角地区的特色之一是(C )。
A. 老工业 B. 传统 C. 绿色 D. 文化
9、(A)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也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独具特色之处。
A、高效生态经济 B、低碳经济
C、循环经济 D、外向出口经济
10、“三路两港一场”中的“三路”指的是(C )。
A.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张东铁路
B.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张东铁路
C.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
D、东港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
11、“三路两港一场”中的“两港”指的是(B )。
A.东营港、红光渔港 B.东营港、广利港 2 C.广利港、红光渔港 D、东营港、滨州港
12、我市大力实施“三网”绿化工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三网”指的是( A)。
A.林网、路网、水网 B.林网、路网、管网
C.路网、管网、水网 D、农田林网、路域林网、水系林网
13、在产业布局上,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发展潜力,确定将东营港——— 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的集中突破区,集中规划布局(C ),建设黄河水城,构筑“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格局。
A.临港产业区、生态观光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服务区
B.临港产业区、生态文明区、生态高效渔业区、高端产业区
C.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
D、高新示范区、控制开发区、集约开发区、核心保护区
14、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是( C)
A. 开发建设 B. 生态保护
C. 高效生态经济 D、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AB )。
A、烟台莱州市和淄博高青县 B、德州乐陵市、庆云县
C、济南商河县 D、沧州海兴县
3、根据《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主要有(ACD )。
A、是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
B、全国重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C、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D、是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4、我省“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中(B C )。
A、“一体”,指以德龙烟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
B、“一体”,指以胶济铁路为轴线形成的横贯东西的中脊隆起带
C、“两翼”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
D、“两翼”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鲁南经济带
5、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遵循的原则是(ABCD )。
A、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B、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一体化发展
C、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 D、坚持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
6、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形成(B CD )合理分布的总体框架。 3 A、高新示范区 B、控制开发区
C、集约开发区 D、核心保护区
7、 黄三角经济区的整体特色包括(A B D )。
A. 生态 B. 绿色 C. 高速 D. 循环 E. 科学
8、黄三角地区应当适度聚焦的领域有(A B D )。
A. 基础设施 B. 优势产业 C. 农村发展 D. 城乡建设 E. 现代教育
9、黄三角地区发展经济欠缺的软件有(A C D )。
A. 人才 B. 资金 C. 技术 D. 机制 E. 自然资源
10、 黄三角的区位优势在于(B D )。
A. 物流发达 B. 东部沿海 C. 临近首都 D. 江海汇通
11、 黄三角地区的后发优势包括(B D E )。
A. 新人才 B. 新技术 C. 新思想 D. 新格局 E. 新机制
12、 黄三角地区的资源优势有(A C D )。
A. 岸线 B. 资金 C. 能矿 D. 海洋 E. 石油
(1)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非常重视治黄工作,1952年,
( )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了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
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2)黄河流域既有丰富的资源,又有严重的自然灾害,
上中下游治理开发的侧重点分别为( )。
A.上游水能资源开发,中游水土保持,下游通航 B.
上游水土保持,中游农业开发,下游防洪 C.上游水能资源开
发,中游水土保持,下游防洪
(3)黄河流域中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第一。
黄土高原的黄土主要是( )。
A.经过风力搬运和堆积 B.岩石就地风化形成的 C.
由流水搬运来的
(4)黄河之所以被称为黄河,其原因是( )。
A.河水中包含大量的黄土物质,水色为黄色 B.黄河流
域是黄种人的故乡 C.黄帝陵在黄河流域 4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终年多雨,雨水冲刷力强 B.天然植被
遭到破坏,黄土疏松,易受雨水侵蚀 C.流域中地震强烈,滑
坡严重
(6)黄河流域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危害严重。黄河流域
的三大自然灾害是( )。
A.旱灾、洪水和水土流失 B.蝗灾、水灾和地震 C.
风灾、水灾和泥石流
(7)在黄河中游地区,厚层的黄土经流水切割后,形成
了十分独特的地貌形态,其中最独特的有( )。
A.塬、梁、峁、沟 B.丘陵、平原、山地 C.河谷、
高原、丘陵
(8)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称为悬河,又称地上河,黄河
下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悬河,它的形成原因是( )。
A.河道流经地势较高的地带 B.泥沙大量淤积,河床
抬高 C.由以上两个原因造成的
(9)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平均每年4亿吨淤积在河道中,
使河床平均每年抬高( )厘米。
A.5 B.10 C.15
(10)黄河平均每年将12亿吨泥沙输送入海,这部分泥
沙( )。
A.淤在河口,每年造陆25—30平方公里 B.污染了海
洋 C.对海洋生物有害
(11)199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布,黄河面临污染和断
流的双重压力。70年代年黄河断流的年份最长历时21天,1997
年长达( )天。
A.133 B.218 C.226
(12)山东省境内现行黄河河道的历史( )。 5 A.仅140年左右 B.超过500年 C.达1000年
(13)从公元602年至公元1938年,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
和次数分别为( )。
A.385年,1100多次 B.543年,1590次 C.700余年,
1800多次
(14)198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历史传
统和各家意见,确认黄河河源为( )。
A.扎曲 B.卡日曲 C.玛曲
(15)河流季节性、周期性的涨水时期叫汛期。黄河一
年内四季均有汛期,分别叫桃汛、伏汛、秋汛、凌汛。其中危
害最大的是( )。
A.桃汛、伏汛 B.伏汛、凌汛 C.秋汛、伏汛
(16)1972年以来黄河发生断流,90年代以来,连年断
流,造成很大的灾害。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天然径流大幅度减少 B.人类引水量增多 C.全球
气候变暖使黄河流域变得干旱
(17)山西省芮城县西侯遗址发现的远古人类用过的石
器表明,黄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出现在( )万年以前。
A.50 B.180 C.200
(18)在现在人类大量种植的粮食作物中, 有确凿的证
据表明,( )三种起源于黄河流域。
A.小麦、大麦、大豆 B.小米、高粱、大豆 C.玉米、
小米、高粱
(19)已有的考古发现表明,黄河流域人类用火最早始
于西侯度文化,比北京人用火早( )万年。
A.50 B.80 C.100
(20)如何治理黄河,是一个跨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
根治黄河下游的出路在于( )。 6 A.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 B.疏浚下游河道 C.人工改
道
(21)壶口瀑布是黄河上著名的景观。由于水流的强烈
冲刷,瀑布的位置不是固定的。一二百万年以来,壶口瀑布向
( )公里。
A.下游移动了20 B.上游移动了65 C.上游移动了1
00
(22)汉哀帝初期,( )应诏上书,提出了治河见解,
成为保留至今的我国最早的一篇比较全面的治河文献。
A.贾让 B.郑国 C.郑逢
(23)汉明帝执政以后,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决定
修治黄河。( )主持这次规模较大的治水活动,历经一年的
时间,使黄河和汴渠都得到了控制。
A.汲仁 B.王景 C.何愍
(2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黄河命名的著作是( )。
A.裴秀的《吐蕃黄河录》 B.贾耽的《吐蕃黄河录》
C.裴秀的《西域黄河录》
(25)明代后期的治河活动出现许多治河人物,并著书立
说,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
A.刘天和的《河防一览》 B.潘季驯的《两河经略》
C.万恭的《天让书》
(26)据文献记载,从元初至清末,黄河决口,曾使( )
七次被河水淹没。现在在地下三四米处才发现明代屋项。
A.开封城 B.洛阳 C.桐城
(27)公元1128年,南宋赵构政权为阻止金兵南进,东京
留守在( )决开黄河,造成黄河长期南泛,夺淮入海。
A.河北巨鹿 B.河南铜瓦厢 C.河南商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