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分类作者不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继承、发展了柏拉图的政体理论,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了区分政体的两条标准:其一是政府的宗旨,即统治者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还是照顾到全邦的公共利益。

依此标准,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两类。

其二是掌握城邦最高统治权的人数的多寡。

依此标准,前述两类政体又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统治三种。

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六种政体:正宗政体:君主政体、贵族整体和共和政体。

它们分别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

变态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整体、平民整体,它们也分别是由一个人、少数人和多数人掌握最高权力,但都只谋掌权者自身的利益。

罗素说:“亚里士多德的优点和缺点都是极其巨大的,他的权威地位之不容置疑以致他成了科学和哲学进步的障碍。

17世纪以来的每个知识进步,都是从攻击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为了正确评价他,我们就得忽略他的过高声望及遭受的过度非难。

”①的确,亚里士多德是个了不起的独特的哲学家,他一生建树颇多,其著作是成系统的,分门别类的,作品是批判的细腻的,没有激情与宗教的成分,甚至文字有些呆板,缺乏生气活泼。

窃以为今日后人在评述其任何思想观点时,都不应该过分抬高或贬低,更不能用今天的理解去理解古代。

亚里士多德曾自豪的认为其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必将名垂青史,优于其他方面,现在看来,不管后世如何评判亚里士多德,都不可能避其政治学而不谈,也正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让政治学成为独立学科。

《政治学》的引人之处,在于它体现了当时开明的希腊人的共同偏见;它的意义在与,它成为直到中世纪末期有重要影响的很多原则的来源。

②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是比较现实的,他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对希腊的158个城邦的宪法进行过研究。

在《政治学》一书的开篇中,他就指出国家的重要性。

国家是以至善为目的最高集体。

国家的目的是为了善良,幸福与荣誉的生活和人的高贵行为。

而如何能达到国家的“至善”的目的,则需要好的政体来实现。

而政体的目的应与国家的最终目的一致,寻求“至善”,而要政体要实现这种目的,则必需要其政体中政权的执掌者为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奋斗。

否则,掌权者为私利而不懈奋斗,只会导致革命或使城邦走向毁灭。

“不过,不论哪种统治方式都应该着眼于公共利益。

如果像现在的城邦官员一样,一旦当上了官员,就不愿下台,仿佛灵魂附体,离开了官位无法生存似的,那么城邦就不再是城邦了。

因为这种情况下,城邦会实行专制和独裁的统治,这种统治完全以统治者的利益为依归。

而我们知道,城邦在本质上是自由人组成的共同体,那种专制和独裁的政体是不正确的,是蜕变了的政体。

它必然导致城邦的毁灭”③因此掌权者是否追求的是城邦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则成为亚里士多德评判其政体好坏的一个基本前提标准。

由此,亚里士多德对政体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好的政体(正确的政体)和坏的政体(不正确的政体)。

并且,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正确的、蜕变的政体可以从正确的、正常的政体中推导出来,这两大类政体的关系似乎是非此即彼。

显然,这样的分类是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对其时存在的政体也是不能作穷尽、完整的解释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就对政体做了更细致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认为其分类的主要标准(不能仅仅看成唯一标准)是以统治者的数量上的多寡。

在统治者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这个大前提下,统治者为一两个贤明的高尚的人,其政体则为君主制;统治者为一部分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其政体则为贵族制;当政府的最高权力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其实行的就是共和政体。

若是“在统治者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这个大前提发生逆转,转变为统治者追求的是个人或某个阶层的私利而非公共利益,那么,其政体就对应的转变为:僭主制,寡头制,平民制。

亚里士多德认为,前三种政体是好的、正常的,后三种政体是坏的、变态的。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又继续对政体作了更细致的分类。

如他把君主制分为五种君主制,第一种是斯巴达式的君主制。

其基本特征是君主依据法律实行统治,有权管理宗教事务。

君主的产生可以通过世袭,也可以通过选举。

君主在平时没有最高决策权,在战时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第二种的君主制是野蛮人的君主制,也是一种接近僭主制或暴君制的君主制,其基本特征是君主实行一种类似独裁专制的统治,他的职位是世袭的,但他的统治依然离不开法律。

这种君主制同僭主制的主要区别在于他的军队来自国民,而不像僭主制那样依赖外国的雇佣兵。

第三种君主制是所谓的民选邦主的君主制。

其基本特征是由民众选举产生,它与僭主制的区别仅在于不能世袭。

第四种君主制是史诗时代的君主制。

其基本特征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依照法律进行统治,君主统领军事,负责祭祀活动,审判各种案件。

第五种君主制是一种类似家长制的君主制。

其基本特征是君主独揽一切权力,由他一人掌管城邦或民族的所有公共事务,君王就像一位管理一个或多个民族或城邦的家长。

亚里士多德认为,贵族政体指的是那种由纯粹的意义上最优秀的人构成的符合德性的政体,而不是那种由在一定条件下才可称善良的人组成的政体。

第一种贵族政体就是最理想的最纯粹的贵族政体(由纯粹的意义上最优秀的人构成的符合德性的政体),第二种贵族政体是一种既不同于寡头政体,也不同于所谓的共和政体的政体。

这种政体中的各种官员的选举不仅要看财富,而且要看个人的品质是否优秀。

第三种贵族政体是那种把财富、德性和平民这三个要素都考虑在内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考察了迦太基政体,认为其正是这第三种贵族政体的典型。

第四种贵族政体是那种只考虑德性和平民两项因素的政体。

斯巴达政体是这种贵族政体的典型。

第五种贵族政体是比较倾向寡头政体,而不倾向于共和政体的政体。

④亚里士多德认为,寡头政体也有很多形式,第一种是有极高财产限制的寡头政体。

在这种政体中,各种官职都有极高的财产要求。

为数众多的穷人都被排除在行政管理之外,人们只有在积累到了规定的财产数额后才有资格参与这种政体的管理和统治。

第二种形式的寡头政体的官职也有极高的财产要求,一旦当他的官职出现空缺时,它只会从全体合格公民中选举官员来填补,从这点上说,其接近于贵族政体。

第三种形式是以父传子的世袭制度为根本政治的政体。

第四种形式和第三种一样实行世袭,且它的统治者还凌驾于法律的权威之上。

⑤关于平民政体的分类,第一种是严格遵守平等原则的平民政体。

在这种平民政体中,穷人和富人在法律上谁也不占上风,任何一方都不求统治另一方,而是两者处于完全同等的地位。

第二种平民政体是有财产资格限制的平民政体,在这种政体中各种官员都有一定的财产要求,不过这种要求往往并不高,凡是具有一定财产的人均可参与行政管理,担任各种官职,但没有最起码的财产或被剥夺了财产的人就没有资格参与。

第三种平民政体是以身份为基础。

在这种政体中,所有其公民身份不成问题的人都有权参与行政管理,担任政府官职。

其政体依照法律行事,尊重法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第四种平民政体,不论人们的出身,只要是公民就可参与行政管理,同时,也依法行事。

第五种形式的平民政体是受群众支配的平民政体,在这种政体中,不实行法治,群众意志代替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是群众的决议而非法律。

亚里士多德对于僭主制很是反感,他认为僭主制是君主制的蜕变,是最糟糕、最暴虐的政体。

他在《政治学》中对僭主制的讨论没有花费过多的笔墨。

其对僭主制政体的分类很简单,第一种形式的僭主制是因其根据法律统治从而有可能转化为君王制的僭主制。

第二种形式的僭主制是由某些野蛮部族推举一位独断专行的君主的政体。

第三种形式的僭主制似乎最像是纯粹意义上的僭主制,并与全权君王制相对应。

其君主不受任何的监督,独自统治所有与其同等或比他更优秀的人,且其统治仅仅出自其私利,毫不顾及被统治者的利益,更谈不上所有人的公共的利益了。

共和政体可以认为是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混合,特别是这种混合倾向于平民政体。

如果这种混合倾向与寡头政体可以称为是贵族政体。

这便是本人所简单认为的亚里士多德对共和政体的分类。

以上便是本人对《政治学》中关于政体分类的陋见,至于各种政体的好坏评述和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政体——中庸政体的评析,再此就不赘述了。

①(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张作成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40页。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张作成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45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姚仁权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44页。

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姚仁权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73页.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姚仁权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第71页.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想政体【摘要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大家,被恩格斯誉为“最博学的人”。

作为一名哲学家,他的贡献遍及逻辑学、形而上学、神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教育学、实学、风俗和雅典法律各个学科。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奠基人。

他著名的一部关于政治理论的著作《政治学》,不仅标志着政治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的政体思想是整部著作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之一,至今对我们仍有启迪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政治学》的研读,来研究亚氏的理想政体思想。

中国论文网 /2/view-5890834.htm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城邦理想政体作者简介:叶远涛,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2011级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宪法和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4-201-03 】在世界文明上,被誉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老师柏拉图谓之曰“学园之灵”,恩格斯高山仰止赞其为“最博学之人”。

《政治学》作为亚里士多德关于政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论著,其思想对西方文化的根本倾向和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寻找世界理想政体的政治学鼻祖,亚里士多德在其专著《政治学》中用其独特的分析思维巧妙的设计了亚氏政体,这不仅仅对古希腊时代先哲们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分析开辟一代先河,且其分析论证的成果对于后代社会发展都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大作,为当今社会的现状和处于急剧改革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浪潮中提供宝贵的涓涓细流般理论养分。

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两书中,其中以《政治学》尤为集中。

�笔者认为,亚氏关于政体的思想在方法论上主要体现有三个层次:一是坚持整体的方法,视政体为相对独立的部分,整体内部的发展变化牵动部分的改动,在这个层次上,某些改动因子会直接导致政体的瓦解和重构。

二是坚持务实中庸的思维方式,即以中道的方法来察看政体,在最接近实践中寻找适合现实的理想政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