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
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1 .国家产生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的产生基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有天然要过道德生活的愿望。
2 .国家产生的过程。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自然赋予人的本性是过国家生活,但是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它发展到最高阶段时,才充分显露出它的本性,社会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指出;国家在产生过程中经历了家庭、村落而最终形成了高级完备的社团,它是人的本性的最充分体现。
个人只有作为城邦的组成部分,才能满足其自给自足的生活。
3 .城邦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广涵的社会团体,它是行业与职能相异的许多分子的集合,是由许多公民各以其不向职业、家庭等参加而组成的有机的整体。
4 .城邦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包括许多内容,城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即以城邦协调各人的功能,导致人类的优良生活。
个人和城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都是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5 .学说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首次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国家的起源、本质和目的等一系列的重要课题,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理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
1.政体的定义:政体就是城邦的最高政权组织,是城邦一切组织的依据。
政体又关涉到全邦人民的生活方式,是公民的生活规范。
所以政体是城邦的决定因素,它决定城邦性质。
2 .划分政体的标准。
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
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第二是人数,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
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
又有变态政体三种,它们是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政体。
3 .政体三要素。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一切政体都包含有三个要素,即议事部分、行政部分和审判(司法)部分。
各个要素的组织如不同,也会导致政体的不同。
只有当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时,相应的政体才是良好的。
4 .理想政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
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
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
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分。
中产阶级占居城邦公民大多数,可以调和贫富两极的对方,稳定战邦的政治。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实质是想建立以中等奴隶主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以挽救城邦制度的危机。
5 .政体变革思想。
亚里士多德还对政体的变革做了分析。
他认为变革有两种;一是以较好的新法代替旧法。
他认为,成文法不应一成不变,但变革要慎重,如轻率的变革必然消灭民众守法的习性。
二是政体的变革,即由于治理不当引起政体的变革,由内讧诉之武力,演化为革命,革命使现行政体变革或是政权由另一个党派控制。
(三)亚里士多德的治国原则思想
1 .必须实行法治。
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
法治的特点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由于人本性易于感情用事,而法律恰恰是没有感情的。
即使统治者才德卓绝,一切政务还得以整部法律为依归。
只有在法律所不能包括或不够周详的问题上,才让个人运用其理智。
法治有两重意义:一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法律应根据政体来制定;二是普遍的守法。
认为为政的重要规律之一,就是订立法律后,使执政者和下属官员不能假借公职谋求私利,又使各部分成员各得其所,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2 .主张公民轮番为政。
认为公民具有平等的地位,所以不能使某些人终身作统治者从事治理工作,而是应该由大家参与政治。
当然公民不能同时作统治者,他们必须按照规定的时期或其它轮流的程序交替执政,间时安排好执政者轮流退休,使他们征退休之后和其他同等公民处于同等的地位。
3 .城邦的建立要选择优良的地理位置。
城邦建立时应考虑到城邦的内外联系,城邦内部的各种设施的安排以及军事防卫等各种因素。
4 .城邦的人口和疆域应大小适应。
认为城邦不一定非要人口众多,这样安排易于维持普遍良好的秩序,而且城邦也有能力供养,达到自给自足。
土地疆域要大小适度,一是有利于全体居民的生活;二是便于军事防卫。
(四)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重要地位
亚里士多德的一整套政治思想并不能挽救古代希腊城邦制度,但却深刻地影响着 2000 多年来的西方政治思想。
惟其如此,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一,他开创了西方传统政治学体系,最早地从体系上区分了政治学和伦理学,从而使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是亚里士多德江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指出了伦理学与政治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前者研究个人的善,后者研究人群的善,并认为后者是最高的科学。
尽管他还没有严格地把政治和伦理分开,但他最早使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而自成体系。
第二,他创立了用归纳法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
在此之前,柏拉图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的理念出发,通过玄想与演绎,阐述政治见解。
亚里士多德则不同,他从实际出发,在收集与研究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各种政治制度的利弊得失,然后再归纳出政治理论,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就为后人研究政治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方法。
第三,他提出了—系列独到的政治观点。
他关于国家的起源、目的、性质等观点对以后西方政治学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影响。
他关于政体的理论,则影响了更多的西方政治思想家。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政体的异同决定城邦的异同”这类观点,片面地强调政治制度作用,甚至得出“政治形式决定一切”的结论。
在政体分类问题上,他们中的许多人,都直接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另外,亚里士多德关于法律、关于公民、关于“防止革命”的论述,也为西方政治思想家奉为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