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

2011年第05期总第283期前沿ForwardPositionNo.052011SumNo.283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

汪怀君

(中国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山东东营257061)

[摘要】在哈贝马斯那里,生活世界是前逻辑的、前根据的、非确定性的奠基世界,它作为文化传统资源构成了交往行为的背景预设;文化、社会、个性作为生活世界的■种结构要素,是与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化的过程相一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指的是生活世界被政治系统与经济系统所分割和侵蚀。要解决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廿J题必须释放生活世界中交往合理性的内在潜能,培育一种能够与工具理性相抗衡的力量。以阻止系统借助货币和权力媒介对生活世界的控制。[关键词】生活世界;殖民化;交往合理性;交往行为[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1)05—0077一05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社会理性化与现代化的

进程确实走在世界的前列,因而作为前行的垦荒者,他们所遇到的新的实践问题必然推动理论的革

新与发展。西方社会繁荣的经济现代化并没有带来

相应的人的自由精神生活。要打破现代性的僵化与异化,反映在哲学上,就是推进近代认识论或知识

论的转型。随着语言哲学的转向,现代西方哲学发生了理论范式的深刻变革。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

归,是这一变革过程的突出标志之一。哲学回归生

活世界,关注人的感性生活与具体存在方式,在理论形态上有渚多表现,其中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

论与交往理论是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他希望通过建立交往合理性来挽救现代性,疗治西方文明的危

机,消除交往的异化,重建合理的生活世界,实现

人与人之问关系的融洽与和谐。

一、生活世界的特征

哈贝马斯一再言明,“生活世界”是“交往行

为”的补充性概念,但它对交往行为理论而言起着

奠基性的作用与意义。哈贝马斯所提倡的合理性的交往行为,是非强制的、非压迫的自主、自由的主体问的沟通与理解,力图通过建构一种具有理性结

构的交往关系使社会变成“理想的交往共同体”。哈贝马斯将社会行为类型分为四种:目的行为、规

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交往行为是指至少两个行为者之间通过符号协调,以语言为媒介

所达成的相互理解和一致的互动行为。它的核心概

念是对情境的解释,以便行为者双方在共通的文化价值背景下提出互相承认的合理性要求,使得大家

的共同行为取得一致成为可能。哈贝马斯是这样来界定的:“交往行为概念所涉及的是至少两个以上

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的互动。这些主体

使用(口头的或口头之外的)手段,建立一种人际关系。行为者通过行为语境寻求沟通,以便在相互

谅解的基础上把他们的行为计划和行为协调起来。

解释(interpretation)的核心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协商对共识的语境加以明确。在这种行为模式中,语

言享有一种特殊的地位……”¨1他认为,社会行为模式不同,它所预设的同世界的关系也是不相同

的。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戏剧行为分别用不同的方式片面地理解了语言,只有交往行为模式才

把语言看做一种达成全面沟通的媒介。在沟通过程

[作者简介]汪怀君(1978一),女。山东临清人。哲学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恩主义哲学与社会伦理。

・77・

万方数据中,言说者与听者从既有的生活世界出发,与客观

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发生关联,以求在共同的语境中取得协调一致的意见。前=三种行为分别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中的单个世界发生

关系,而在交往行为中,行为者不是单单与某个世

界发生关系,而是通过语言媒介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主观世界同时相关联。在前三种行为模式中,行为者与世界是通过直接的方式建立起联系,

与此不同,交往行为模式与世界建立起了反思的关系。也就是说,行为者不再直接与三个世界中的事

物发牛联系,而是通过对提出的有效性要求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与世界发生反思关系。从行为类型与世

界的关系方面看,三种行为模式都只是与一个或两个世界发生联系,行为者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发展是

片面的、狭窄的,只有交往行为模式通过“生活世界”与三个世界发生联系,因而行为者与世界建立

起了全面性的、整体性的关系。所以,交往行为模式比其他行为在本质上更具合理性。哈贝马斯正是

借助生活世界概念,打开了将“交往行为”引入社会哲学理论的通途。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的背景预

设,是内含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交往结构的日常生活世界。这样建基在生活世界之上的交往行为就获得了社会实践的意涵,具有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得益于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的启发。他批判与改造胡塞尔的“生

活世界”概念,将其从先验哲学概念转变为社会哲学概念,“生活世界”必须关联于行动理论和社会

理论去理解,从中凸显语言符号互动构成的沟通关系。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哲学的一个重要

概念。胡塞尔提出“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其根本目的就是以此克服欧洲文明的危机。欧洲现代文

明的危机,实质上是现代自然科学危机,人的价值与意义危机,整个生活世界危机。这是由于在19

世纪与20世纪之交,受实证主义思潮支配的科学世界把人的问题排除在外,导致了理性和客观性对

人的统治。科学世界摒弃了人的价值与意义,带来的是一场文化危机。危机的根源在于科学世界在自

己的建构过程中,偷偷地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最为重要的值得重视的世界,是早在伽利略那里就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存有的世界开始偷偷摸

摸地取代了作为惟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并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

界。”【2j58生活世界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领域。因此,

只有回到作为科学意义基础的生活世界,才能重新找回人的价值与意义,摆脱欧洲文明危机。

从哈贝马斯所描述的生活世界的特征来看,他

-78・与胡塞尔一样强调生活世界的直观性、奠基性、整

体性。和一切非主题知识一样,生活世界背景也是潜在的,通过前反思才能表现出来。生活世界的第

一个特征是绝对的明确性。它赋予人们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共同言说和共同行动所依赖的知识以一种悖论的特征。当它作为背景时,以自明性的、半

先验的形态显现}n来,它作为人们交往的“信念储

蓄库”,其有效性是明确的,无可争议的;当它一旦成为论题时,就与可批判的有效性要求相关联,就成为可以被怀疑和被论证的。这样,生活世界的

第二个特征是其总体化力量。生活世界是一种总体性,具有一个中心和许多不确定的界限;这种总体

是社会空间与历史时间相集合与相交织所构成的总体,它既是社会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也是延续的历

史时代与个体生活历史。生活世界是主体间共有的世界,其中一D、就是由共同的言语情境而构成的。于

是。生活世界的第三个特征是背景知识的整体论。生活世界是一片“灌木丛”,融合了多种构成要素,形成了具有整体性结构的知识。只有采用不同的知

识范畴将其分离之时,生活世界才变成了论题,不再是背景l生存在。生活世界是在日常交往实践中建

构起米的,而交往行为始终寓于生活世界。生活世

界作为文化传统资源是非主体性的,它作为隐含的、潜在的、前反思的背景表现出来,是人们通过沟通而达成相互理解与意见一致的前提、基础与根

据。它绝对的明确性使其在人们的共同言说和共同行动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它似乎的模糊性使其

只有在参与交往过程中才明确分解为论题,与有效性要求相关联并受到人们的反思批判,在此种意义

上,生活世界成为交往行为的结果。

二、生活世界的结构

除了受到胡塞尔的影响之外,哈贝马斯还吸纳了社会学家许茨、米德、杜尔克海姆和帕森斯思

想。许茨将生活世界引向文化主义,偏重于强调生活世界依据知识储存达致理解的功能;杜尔克海姆

和帕森斯把社会交往理解为一个社会统一集团的生活世界,文化和个性则被想象为社会交往的职能补

充:米德则通过符号互动理论探讨了人类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以个人社会化来概括生活世界,文化和

社会仅仅被看做个人行为角色塑造的中介过程。哈贝马斯批评了上述三种理论的片面性,它们都是对

生活世界的某个方面进行了强调。哈贝马斯认识到了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正是在将三种理论综合的基

础上得出了生活世界的结构。生活世界的结构要素应该具有三个层次。即文

化、社会、个性。哈贝马斯说:“我把文化称之为

万方数据知识储存,当交往参与者相瓦关于一个世界的某种事物获得理解时,他们就按照知识储存来加以解

释。我把社会称之为合法的秩序,交往参与者通过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们的成员调节为社会集团,

并从而巩固联合。我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就是说,使一个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从而能论断自己的同

一性。”一J189可见,文化知识表现为符号形式,社会表现为制度秩序与法律规范,个性表现为人的组织

基础。尽管诸要素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但它们通过共同的日常语言媒介相互联结并形成了相关的意

义语境。他认为,依据文化传统的背景信念,交往行为首先表现为一种解释机制,而交往行为又不仅仅是一个解释过程,而且同时意味着社会统一与社

会化的过程。具体说来,交往行为在生活世界本身的自我再创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理解过程

中,交往行为服务于文化知识的传递与更新;在协

调行为过程中,交往行为服务于社会整合与团结的实现;在社会化过程中,交往行为服务于个人同一性的形成。生活世界结构的再生产与维持依赖于有

效知识的连续性,群体协同的稳定性,以及有能力的行为者的出现。因此,文化、社会、个性作为生

活世界的三种结构要素,是与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化的过程相一致的。

‘如果知识储存丧失了连续性与一贯性,就意味

着生活地界的文化再生产出现了失调和危机,也就是说文化传统不再能够为新情境提供相互理解的源

泉与意义根据;如果生活世界的社会整合失调,就说明作为资源意义的“社会团结”出现了匮乏,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和发生冲突,导致合法化危

机。如果没有顺利的道德自我的再生产,也就没有

具有行为负责能力的个体的产生,也就是说行为者的能力已不足以维护共同情境下的主体问性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异化。文化再生产、

社会整合与个人社会化是相互交叠在一起的,其中

每一个再生产过程都为其他两个结构要素的再生产作出了贡献;任何一个再生产过程遭到破坏,其他

两者都会陷入危机之中。总之,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始终运行于其中

的境域,是由交互主体通过交往行为再生产、再创

造出来的。而生活地界是前逻辑的、前根据的、非确定性的本体论世界,构成了交往行为的背景预

设,它通过三个结构要素相联结所形成的意义关系网,起着“信念储蓄库”的作用,为行为者在交往

中的互动,提供以语言结构建造出来的、可在交往共同体中进行交流的信念。交互主体总是在生活世

界的视野内达成共识,作为解释者,他们本身与他们的语言行为同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里储存着前人的解释成就,构成了交互主体相互沟通的“前

理解”“先入之见”。正是从共同的生活世界出发,凭借着这种知识储存的文化传统所形成的背景信

念,交往行为者才能够进行对话与商谈,将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联系起来,就三个世界中的某物达成相互理解。在交往行为中,客观世界的

真实性、主观世界的真诚性、社会规范世界的正当性都作为论题被交往主体论辩,只有在双方都认可

这些条件的情况下,交往行为才能获得成功。生活世界则参与了交往行为。“生活世界当中潜在的资

源有一部分进入交往行为,使得人们熟悉语境,它们构成了交往实践的主干。经过分析,这些知识逐

渐凝聚下来,成为传统的解释模式;在社会群体的互动网络中,它们则凝固成为价值和规范;经过社会化过程,它们则成为立场、资质、感觉方式以及

认同。”一捧2因此,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但文化得

到了再生产,而且社会得以整合化,个人实现了同一性。

三、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哈贝马斯一方面接受了韦伯的观点,认为西方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趋于理性化的过程,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韦伯和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及其他社

会哲学家没有找到剖析现代社会的有效T具,因而最终无法给m病理社会的医治之方。他认为社会合

理化是由两个层次构成的,即生活世界的合理化与系统的合理化。因此,哈贝马斯提出“系统一生活

世界”的双层架构来分析和批判西方理性化的发展过程和现代社会的结构。“生活世界(Lebensweh)

和系统(System)这两个范式都很重要,问题在于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就生活世界而言,我们讨论

的主题是社会的规范结构(价值和制度)。我们依靠社会整合的功能(用帕森斯的话说就是:整合与

模式维持),来分析事件和现状,此时,系统的非

规范因素是制约条件。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讨论的主题是控制机制和偶然性范围的扩张。我们依

靠系统整合功能,用帕森斯(T.Parsons)的话说就是:适应与目标达成,来分析事件和现状,此时

理想价值是数据。””一哈贝马斯在这里区分了生活世界与系统的概念,二者体现了人类社会在发展演

进中的不同整合模式。生活世界通过约定俗成的语

言符号为社会整合提供文化传统、价值规范与个体资质的源泉;而系统则体现了人类为了协调在物质与生理层面的欲望活动的冲突。用数据化的方式催

生了各种控制机制,以进行自我管理。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表现为内在结构要素的不断

・79・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