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以“六五”普法为契机,全面提升依法治县、依法行政能力助推法治县建设进程
理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幅员面积4313平方公里。全县辖4镇9乡81个村,主要由藏、羌、汉三个主体民族构成,全县总人口44460人,其中农业人口35160余人,应普24600 余人,实普22150余人;非农业人员9300 余人,应普8300 余人,实普8300余人。全县实普人数32900余人,占应普人数的92.3 %。 我县在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对全民开展的教育工作,理县五五普法验收取得了圆满的结果。理县人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及法律知识普及面达到了95%。理县在认真总结了“五五普法”开展以来取得的经验成果的同时,创新方法、研究探索适合理县县情的的新路子,切实开展好六五普法,进一步扩大群众受教育面,进一步提升全县人民的法律素养,为开展好建设理县的各项工程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制定“六五普法”规划。
亮点一:科学制定“六五”普法规划,高规格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在认真客观总结“五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对“六五”普法规划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点 ь ь
对象、重点内容的研究,切实做好全县“六五”普法规划制定工作,全面部署未来五年普法工作。 亮点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升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按照德清县委提出的科学发展、建设长三角“秀美、富裕、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在全县积极开展“项目推进,法治同行”主题活动,力求法制宣传教育主动服务经济建设主旋律。同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对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群体性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等法制宣传服务活动,服务社会矛盾化解。 亮点三:集中开展换届法制宣传,促进全县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今年是全县集中换届启动实施年,借助新闻媒体、普法大讲堂、普法网等载体,大力宣传《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和《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确保集中换届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对新任领导干部的法制培训,指导领导干部科学谋事、依法办事。 亮点四:全面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工作。认真总结“诚信守法企业”创建试点经验,制定县级“诚信守法企业”创建考评体系,采取自愿申报形式,于年底考核命名一批县级“诚信守法企业创建先进单位”,促进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亮点五:积极探索“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活动。按照“法治德清”建设要求,努力探索开展“法治乡镇(街道)”创建,及 在普法工作中,我县不断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深化普法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和水平。 (一)创办电视宣传栏目——搭好群众连心桥。2003年5月,县司法局和广播电视局联合创办了《法制天地》电视法制宣传栏目。栏目下设普法动态、以案说法、律师公证信箱、法律之窗四个子栏目,每月制播一期,并在部份乡镇有线电视网的播放。栏目始终坚持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制精神”的宗旨,以正确舆论导向,紧扣党政工作重心,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时讯”。即及时、快速报道理县普治工作最新动态,介绍普法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和典型事例;二是“纪实”。选取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邀请司法人员、部门领导等到演播现场来说法;三是“回音”。邀请律师公证人员以访谈的形式来解答观众来信,同时依托“123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来为观众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法律服务;四是“实用”。采取播音或图文字幕等形式,滚动播放与公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法律小知识、小常识和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简介等。迄今,制播《法制天地》30期;解答观众来信30封;提供法律援助6件。 (二)编印法制宣传教育读本——构建普法新平台。从2003年至今,理县司法局先后编辑了《理县农村常用法律知识120问》、《公民常用法律知识问答》、《理县狮子坪电站移民搬迁知识手册》、《理县工程建设环境相关法律知识手册》四本针对性 1
较强的大众普法读本,共印制了23000余册,免费发放给理县各农户、移民手中,做到每户一册。2003年,理县木卡乡、杂谷脑镇党委政府和县林业局等单位拿出部份资金,为辖区农户免费订制了印有涉农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年历。2004年,理县计生委编印以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宣传历书<2005—2009年>》15000册,无偿赠送全县各农户。使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水平得到提高。 (三)法律政策深入农家——增添普法新举措。在普法实践中,理县木卡乡、杂谷脑镇党委政府创新普法宣传举措,在有限的经费中拿出部份资金,为辖区各农户定制了印有党的涉农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年历,免费赠送给辖区各农户家中,做到每户一册,使广大农村群众随时都能学习和了解党的涉农方针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辖区广大农户的好评。2004年4月,理县木卡乡为检验农村普法工作成效,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在县司法局的积极支持与帮助下,乡党委、政府组织辖区农民开展了以《理县农村常用法律知识120问》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知识有奖考试。凡参加此次普法考试的农户,凭参赛试卷都能领到一份奖品,成绩较好的将给予重奖。此次考试,共发放试卷358份,收回344份;全乡共有345户农户参加了考试,参考农户占全乡总户数的93%,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二、加强“两大建设”,夯实普法工作基础 ь ь
一是加强普法队伍建设,提高普法干部队伍素质。“四五”普法以来,县委、县政府在各行政执法部门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每年与各行政执法部门签订行政执法责任书,明确了责任。同时,县政府法制科、县司法局每年对全县的行政执法人员进行集中教育培训,以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增强业务素质。2003年3月,县计生局与司法局一道,对全县50余名计生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培训,重点讲解了《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管理条例》等与计生行政执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2004年7月,对全县各行政执法部门的负责人,全体行政执法人员进行了行政执法公用法律知识的培训,取得明显的效果。 二是加强普法阵地建设,筑牢法制宣传教育“桥头堡”。为充分发挥司法所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和谐、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03年7月,在建所条件较好的桃坪乡建立了第一个司法所,迄今,共建司法所13所,全面实现了乡乡建有司法所的目标。同时,县司法局通过加强司法所日常管理力度、强化司法助理员教育培训、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等手段,使司法所业已成为辖区政府开展普治工作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促进了辖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三、抓好调解网络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04年3月,县委、政府按照“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处前,调处工作走在激化 1
前”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人民调解“三级网络”,把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范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共同推进。一是在县级设立“理县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全县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二是在乡镇一级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导和监督村级人民调委会的工作,协助、协调重大矛盾纠纷的调解活动,确保重大矛盾纠纷不出乡。三是强化村级人民调委会管理,切实履行村级调委会职能,充分发挥村级调委会作用,调解发生在本村辖区内的各种民间纠纷;定期对本村的各种矛盾纠纷进行摸底排查;对可能发生的群体上访隐患等问题及时向乡级和县级调委会报告,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一般矛盾不出村。同时,在各村小组设立矛盾纠纷预警员或信息员,及时收集、反馈影响社会稳定与安宁的各种信息资料,县人民调解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上报信息编报矛盾纠纷排查快报及时向县委、县政府领导报告,并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部门联动,深入实地及时调解、疏导,使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化解和处理。人民调解“三级网络”的建立,全县基本形成了“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司法为主,各方参与”的大调解格局。一年来,全县农村基层调解民事纠纷218件,调解成功209件,成功率达96%,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大作用。 四、加强行业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 一是围绕工作重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 ь ь
项治理。县公安、司法、城建、环保等有关部门深入一线,通过赠送法制宣传教育资料、播放录音磁带、召开村民(村干部)法制培训会和公开处理大会等形式,狠抓旅游、矿产资源、电力、交通、文物保护、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专项治理工作,先后成功处理了桃坪“4.17”案件、危关金矿“7.10”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整顿和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二是县人大常委会以定期听取汇报、评议工作等形式,加大了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力度,并形成制度。全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等问题得到有效纠正,规范了执法行为。2002年,县交通、公安、工商、司法等单位联合开展了“理县整顿和规范出租车市场专项治理活动”,有效整治了县城街道乱停乱放现象,净化和规范了我县出租车市场。2003年,县政府开展了规范电力市场秩序专项治理行动并取得实效。2005年,县委、县政府开展了规范矿业秩序专项整治活动和建设环境专项治理活动,规范了我县矿业秩序,营造了良好投资建设环境。 五年来,全县紧紧围绕“四五”普法规划,采取普治结合方式,通过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增强依法治理实效,理县“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4年12月,理县司法局被省法建领导小组评为“2004年度全省普法依法治理先进单位”。2004年,理县木卡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2005年9月,理县司法局通化司法所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