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的力量 王志刚 马平川 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精神集中反映了大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引导大学走向未来的内在动力。大学精神的光芒代代相传,永不熄灭。总给我们以信心、鼓舞和力量。一所大学的发展史,说到底,就是不断壮大教育事业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和提升大学精神的过程。一所大学的魅力,说到底,就是大学精神的魅力。在一个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大学精神是影响深远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成为这个大学教师和学生的集体记忆。
王志刚: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一流的大学之道,也是大学精神的精髓。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及规范体系和体现这种价值及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在我看来,大学精神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是“大学人”的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师生理想、信念、情操、行为、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大学教风、学风和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是其具体表现。它对一所大学“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马平川:我们国家目前有两千多所大学,尽管办学的规模、层次和特色各不相同,各自的大学精神也不同,但大学精神里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所有大学都想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一所大学经过几十年、上百年风雨兼程的发展,逐渐积淀出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成为师生文化血脉中安身立命不竭的精神源泉。大学精神成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温馨的集体记忆和共同语言。
王志刚:大学精神是立校之本,是建校之基。大学精神是伴随大学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大学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大学的本质先是源于其社会性,然后才是精神性,大学真正形成于大学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大学精神眷顾的则是大学之人,关注的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与理想,体现于大学的品位、志向、气质和神韵。只有存在大学精神的大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大学精神一经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延续,并且能用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诠释。
马平川: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认为,大学应该是指引社会的灯塔。依此说来,那么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的灯塔。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神品格,文化气质。是大学自己的“精神名片”。是展示大学形象、引领大学发展的内在力量。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立身于独特时代背景、地域环境、文风学风之中养成的文化个性。大学精神体现了大学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几度岁月的风雨沧桑,数代人的敬业笃行,使大学精神在日渐沉淀中滋养、丰富而充盈着大学人的思想和个性,又在大学日新月异的创造中,主导着大学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王志刚: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主要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得以体现。“大学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所大学的硬实力经过一定时期的努力,可以提高到较高水平。而属于软实力的办学理念、管理等文化精神层面的这些因素,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不懈奋斗。因而,软实力才真正是一所大学发展的正相关影响因素。曾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所说:“大学者,大师之谓也,非大楼之谓也”。当然,硬实力和软实力在大学综合实力发展中都不可或缺,有人指出现代大学的所谓“3S”即大师、大学精神、大楼,这也体现了软硬实力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在持续提升硬环境建设水平的同时,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优秀的大学文化,卓越的大学精神,敦厚的大学品性,对一所大学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马平川:大学何以成其“大”?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也说过类似的话:“大学之大,乃求是“研究”之大。”虽然梅贻琦、竺可桢两位校长表述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学者要把学问做大,做强。一所大学思想的高度取决于其学术的高度。大学培养大师,大师成就大学。一流的大学呼唤一流的学术大家、教学名师。高水平师的资队伍是大学人才工作的核心,大学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的领军人才。大学要努力造就自己的大家、名师。
王志刚:真正的学术研究必须有“十年磨一剑”和甘于寂寞的精神,还要有适应社会,面向未来的创新精神。知识分子对国家发展、社会前途,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感,要“以天下为己任”。大师总是寥若辰星的,但大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求实创新,崇尚真理的 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学精神就是大学校长的思想和品格的集中体现。一流的大学总是和一流的大学校长联系在一起。蔡元培北京大学的十年时间中,塑造的北大精神,大力倡导并亲自实践,造就了北大的一代辉煌。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蔡元培、竺可桢、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等著名大学校长的一系列办学理念和教育主张,至今仍影响着现代大学的发展。
王志刚:大学是大学校长教育理念与精神的实践地。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大学精神”形成的历史可以看出:著名大学的校长都很重视根据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育方针和办学目标。梅贻琦校长于1934年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紧迫的情形之下”,教育学生“从学问里研究拯救国家的方法’。1936年竺可帧先生在浙江大学阐明“大学教育之主要方针”时,就过去历史和目前环境两方面来讨论中国和浙江省的地位,来证明本校“所负的历史的和时代的使命,”教导学生“致力学问”,以身许国”。从考察名校大学精神形成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是培育大学精神的大环境。
马平川:大学精神是大学历史沉淀与现实的融合。任何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文化理念的孕育、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其背后都必然有一个的文化支撑,体现了一种集体性思考,并以稳固的具有本文化特质的思维方式,大学同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环境之中,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对大学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传统内化滋养着大学师生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
王志刚:“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立心立命、勇于担当”是宝文理的大学精神,也是一代又一代文理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生动写照,是宝文理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和学风校风在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是师生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和提炼。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四个问题:一是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二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三是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文化?怎样建设?四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要让每个师生真正从内心去领悟大学精神,内化到他们的思想、意志及品质之中。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承载着大学精神的教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治学态度、严谨作风和模范言行对学生的表率作用和耳濡目染。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和细致入微的,其作用效果也是潜在的和持久的。
马平川:大学是一个文化场,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种境界、一种状态。作家老舍曾经说过,“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是大学生活那一段,它是清醒的、意识的、自动的、努力向上的生活,而且是后半世生活的根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大学生活开启了通往真正意义上的求知的大门。大学精神能对培育健全的人格力量,树立卓越的人生目标具有熏陶和教化的作用。大学精神能够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团结一支队伍,坚定一种信念,凝聚一股力量。
王志刚: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当时和后世知识分子作为人生价值追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曾引用此四句。2005年,时任台湾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先生访问大陆,也曾用以寄语北大学子。足见张载四句名言的精神感召力之强盛。Space of NAU!R!M_t k a_n.}6U_m8}这四句话最能体现出儒者的境界与襟怀。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知识分子操行的标准。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张载的“四为句”涉及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所体现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神圣使命。其意义深远,对后世知识分子影响很大。陕西宝鸡眉县横渠镇是张载开办书院讲学的地方,是关学思想发源地。宝鸡文理学院起源于在宝鸡,发展在宝鸡,崛起在宝鸡,张载的“四为句”作为我校独特的大学文化资源,对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非常重视,把“立心立命,勇于担当””作为是宝文理大学精神的的核心,励其志﹑明其行。把教师和学子的向往、憧憬和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培养教师和青年学生懂得感恩、乐于回报、胸怀天下、勇担责任的使命意识。
马平川: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也就是说大学发展到今天,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之外,还有第四个职能:文化传承创新。这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和新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作为西部地区高校怎样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区域优势,如何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有所作为?
王志刚:我校具有独特的办学区位优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和关学思想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挖掘研究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我校神圣的历史使命。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在眉县横渠镇横渠书院著书立说,授徒讲学,是关学的创始人和宋明理学奠基人,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总结和吸取了中国古代关于“太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思想,并详细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存在的学说。张载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研究关学,我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已成立了宝鸡文理学院横渠书院。并且与眉县政府实行校地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马平川:恢复中国传统的书院教育,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新思路,为大学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动力源泉,这是对现行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一种新突破和有益补充。书院作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独有的教育组织机构和学术研究场所,宋朝时得到空前发展、在晚清开始衰落。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