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伟人故里韶山行

伟人故里韶山行

韶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

前几天,怀着无比崇敬之情,我与女儿及几个侄子驱车千里来到湖南韶山冲,走进了传说中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走进韶山这块红色的土地,便会发现这里群山环绕,峰峦耸立,气势磅礴,翠竹苍松,田园俊秀,山川相趣,景色怡人。

相传韶山于舜帝南巡时于此奏乐,人们便把舜帝欣赏过的音乐称为韶乐,把他赏韶乐的山岭叫韶山,从此韶山就有萧韶九成,引风来仪之说,韶山故此得名。

如今,韶山更是因伟人毛泽东的故乡,使这块神奇迷人红色的革命摇篮正日夜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享誉中外。

10月时节,韶山依然人山人海。

我们随着络绎不绝的游人瞻仰了毛泽东的故居。

毛泽东的故居名叫上屋场,是湖南乡村常有的凹形住宅,当地人称为一担紫式的房子。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并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主席的故居背靠山林绿荫苍翠,屋前荷塘碧水莹莹,堂门上挂着邓小平1983年4月2日亲手题写的毛泽东故居七个黑底镏金大字的匾。

进入故居参观,从堂屋转过右厢房,卧室,廊檐和碓屋之间,可看到毛泽东的全家照,毛泽东及其家人用过的床、书桌、衣柜、方桌、板凳、神龛、大水缸、碗柜、石磨、水车、木耙等物品,这些都曾留下过毛主席及其亲人的印迹。

参观完故居,会不禁使人想起主席与革命先辈在建立新中国过程中留下的那些伟大的丰功伟绩,让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我们一路参观,一路听导游讲解,使我们对韶山和毛泽东主席有了更多的了解。

韶山既养育了毛泽东也把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

1910年秋毛泽东在韶山读了6年私塾后,胸怀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远大抱负,第一次走出了韶山冲。

当1919年10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逝世后才回到了韶山的上屋场,并写下了令天下儿子动容母亲落泪的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恺恻慈祥,感动庶汇,原本真诚,不作诳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和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的挽母联,表达了主席他对母亲的思念与崇敬。

时隔6年毛泽东于1925年2月与妻子杨开慧带着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回到韶山进行革命活动,建立了韶山党支部,创办了第一所农民夜校。

1927年元月再次回到韶山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后,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导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又曾二次回到韶山。

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阔别家乡整整32年后又回到了他深深眷恋的韶山冲。

面对醉人的乡情、亲情、激情,毛泽东主席抚今追昔,心潮澎湃,夜不能寐,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著名诗篇《七律·到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在1966年6月毛主席又一次秘密回到韶山,在滴水洞住了11天,期间毛主席所思所研的问题至今仍是个谜。

伟人长矣已,千载仰风骚。

当我们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时,想到更多的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

站在主席铜像前,我们肃立默哀并献上一个大花篮以示由衷的敬意。

据当地人讲,毛主席铜像于1993年12月6日运抵韶山的过程中,到达江西境内时大卡车突然抛锚,只得住一晚。

当主席住上一晚视察江西后,第二天很顺利地
启动上路。

当上午10时,铜像抵达韶山冲时,天上日月同辉,山上的杜鹃花在冬日里竞相开放。

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也许是人们寄托对主席最诚挚感情的写照。

广场主席铜像重3.7吨,高6米,连同基座通高10.1米,意合共和国诞生日。

我们看到毛主席铜像背靠韶峰,面向东方,身着中山装,手执文稿,上衣左侧佩有主席字样的出席证,双目炯炯,微露含笑,神采奕奕,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在开国大典上的伟大风采,这充分表达了韶山儿女和全国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思念和敬仰。

一路前行来到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西方山洞的滴水洞。

滴水洞位于毛主席故居以西附近,这里其实并无天然洞穴,只是三面环山,入口处为一小山洞,犹如一洞,山上有一泉水,从岩石上往下滴,故人称滴水洞。

这里集造化之神秀,萃人文之盛事,游人如织,蜚声中外。

滴水洞开放20多年来先后接待了国内外游客2000多万次,由此获得了三湘灵秀地,洞中别有天的美誉。

韶山,因为一位伟人在这里诞生而名扬四海;韶山,因为一种革命精神在这里折射而光芒永照。

如今,韶山已成为红色之旅的热土,我们在韶山的旅程中不仅参观了毛主席故居、铜像广场、滴水洞,而且参观了毛主席父母墓、南园学堂、毛氏宗祠、毛主席纪念馆、诗词碑林、纪念园和韶山烈士陵园等景点,每到一处不仅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与敬仰,而且使我更深刻体会到:青山不老,韶水长流,毛泽东思想永远与日月同辉,毛主席他老人家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