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也称作中心地方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在其重要著作《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理原理》中提出的。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这是我本人的概述,因为这里不算重点,就不详细整理)中心地理论基本概念: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2、中心性中心性是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以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中心性可用下式来表示:C=B1-B2式中,C为中心地的中心性;B1为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B2为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量。
从上式可知,中心性是指中心地为其周围区域供给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3、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到达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是理解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关键。
当消费者到中心地购买货物时,它是指消费者到中心地的移动距离;如果由商店送货的话,是指发送货物的移动距离。
不管哪一种情况,对于双方都有一个经济许可的空间界限,超出这一界限必将带来经济的不合理。
克里斯泰勒将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供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界限。
货物的供给下限类似于门槛人口。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但前者是指被供给或服务的范围,是空间距离的概念,而门槛人口是指被供给的人口,是人口数量的概念。
如果货物的供给范围的上限和下限都大的话,说明中心地具有供给高级货物的服务职能,即中心职能高,一般形成的是“高级中心地”;相反,如果两个界限都小,说明中心地的中心职能低,形成的是“低级中心地”。
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
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此乃本章关键):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
在构建市场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时,克氏首先假定了一下几个基本前提条件。
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也是均匀地分布,居民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
第二,具有相同的交通条件,且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第三,消费者都利用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
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都一致,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
在上述前提假定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的距离也相同,且每个中心地的市场区域都为半径相等的圆形区域。
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的特点:一,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低级中心地为其高一级中心地数量的3倍.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2-6-18-54-...(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交通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
比如m-1(m>1)中心地是布局在两个中心地连接线的中间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了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
K=4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3-12-48-192-...(三)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
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从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K=7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在三原则中,市场原则是基础,而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喜用(?)的修正。
克氏认为,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
另外,也适用于心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
他认为,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稠密)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更大。
行政原则比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及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
另外,自己性强。
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一某一种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其行政原则的作用相对较强。
克氏进一步强调,高级中心地对远距离的交通要求大,因此,高级中心地按交通原则布局,中级中心地布局的行政原则作用较大,低级中心地的布局用市场原则解释比较合理。
中心地理论意义第一,采用了数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以假设条件为基础,通过逻辑演绎建立的中心地理论,导致了空间分析学派的建立,是20世纪地理学两大发现之一,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有多种可能性,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
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中心地理论的不足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
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
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
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 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
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各种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 值无法概括。
第三,尽管假设在建立中心地理论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某些假设条件不符合客观情况。
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
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
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
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
——商业布局,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更大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
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
——集聚利益与规模效应。
第五,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进行论述。
第六,中心地理论仅较适用于单纯农业区,而不适用于城市密集区。
根据理论,城市的主要作用仍是腹地的服务中心,如果腹地内没有其他城市,这种作用就十分明显。
当一个区域内,有多个规模相当的城市时,城市间分工就改变了克式的中心地等级关系。
在人口密集、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密集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可以不依赖于对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而是依赖于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生长极理论,点轴理论第七,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阶段,同时还面临着全球化进程。
工业化阶段的生产特征与农业社会完全不同,而中地论忽视了制造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尤其当制造业产品远销全国和全世界时,制造业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就更大,因而,无法用中心地理论来解释发展。
大都市区,大都市带第八,中心地理论强调了城市间的等级联系,而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子系统中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也忽视了同一个子系统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横向联系。
——高水平均衡发展,信息化、均衡化,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信息联系中心地理论与廖士景观的对比第一,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廖什的六边形市场系统模型是在人口和需求均等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克里斯塔勒只强调人口有规律地分布。
第二,在布局过程中,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是根据商品销售范围的上限,由上而下地布局(即首先布局的是高级中心地,然后是低级中心地);与此相反,廖什的理论是按照各种商品的必要的运输距离,即商品销售的下限,由下而上构建中心地的市场系统。
第三,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以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为特征,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
在廖什的模型中,市场区域大小是比较连续地变化,即以1,3,4,7,9,12,13,…的规律变化;而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市场区域的大小是很不连续的,但呈等级变化,如K=3 的系统,是以1,3,9,27,91,…的规律变化。
第四,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两者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即同一等级中心地的中心职能相同,所供给的商品的种类也相同,一般高级中心地具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
但在廖什的模型中,即使是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所供给的商品种类也不相同,高级中心地不一定具有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
由于两种模型对等级性的解释不同,因而导致了对中心地间的商品移动的说明也不相同。
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所有的商品都是由高级中心地流向低级中心地,绝对不会存在相反方向的供给,而且同一等级的中心地因为供给同样商品,所以相互之间不存在商品的移动。
但在廖什的模型中,除中央大城市外,各中心地间特别是同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中心职能的专业化,相互间可以供给商品,而且低级中心地也有可能向高级中心地供给商品。
廖什的模型同时考虑了供给和生产这两个方面,明显要比只考虑中心性商品供给的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更接近现实。
第五,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具有高级职能的中心地人口规模也大;在廖什的模型中,没有明确论述中心地的规模,但从他的分析可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心地职能与人口并非对应,具有同一职能的中心地,人口不一定相同,中心性职能少的中心地未必比中心性职能多的中心地人口少,也就是说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中心地理论的发展1.贝利和加里森的中心地模型门槛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