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员工因公死亡案例分析

员工因公死亡案例分析

精选文档
.
关于“员工工亡认定”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某物业公司员工甲某,上班期间未请假外出就餐,在就餐过程中突然倒地不
起。餐馆老板在拨打120的同时,并赶往该员工工作项目告知。项目主管随即赶
到出事餐馆,18点左右120急救车赶到,将该员工送至附近医院,约18:20进入
抢救室,经医生40分钟左右急救,医院宣告抢救无效死亡。
员工乙某,在上班进行春节布置期间突感身体不适,遂请假去附近医院急诊
住院就诊,16点乙某感到恶心、想吐,医院抢救持续到18点左右,宣告抢救无
效死亡。

二、请大家根据以上案例进行分析:
1、请问案例中的员工甲某、乙某是否属于工亡?法律依据是什么?
2、如果属于工亡,工亡申报的流程及资料是什么?
3、如果不属于工亡,物业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为什么?
4、通过以上案例给我们的管理启示有哪些?
精选文档

.
1、请问案例中的员工甲某、乙某是否属于工亡?法律依据是什么?
案例中提到的甲某不属于工亡、乙某属于工亡。甲某外出就餐未请假,虽然
发生意外的时间是在工作时间内,但其发病时未在工作岗位,不符合工伤认定的
条件。乙某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身体不适,最终死亡,如医院确定的死亡
原因确系因工作劳累导致的猝死,则可以认定为工亡。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
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
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西安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规定:
用人单位发生工伤事故后,应在24小时内告知经办机构。工伤认定申请应
由用人单位在职工发生事故伤害之日或职业病确诊之日起30日内,向劳动保障
行政部门提出。遇有特殊情况,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
长。
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
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职业病确诊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劳动保障行
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2、如果属于工亡,工亡申报的流程及资料是什么?
工亡申报的流程:
精选文档
.
(一)发生事故后,由企业写好工伤认定申请书或工伤事故报告(写明参保职
工的姓名、工种、年龄、事故发生日期、事故地点以及事故经过),加盖公章后在
事故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上交劳动部门工伤认定办公室进行备案,若企业没有
在规定时限内为参保职工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的,在此期间发生的工伤待遇等有关
费用由该用人单位承担。
(二)待工伤职工医疗终结之后,填写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书,企业
盖章后,到伤残鉴定机构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三)工伤职工伤残等级鉴定之后,拿鉴定表到区劳动部门工伤认定办公室
盖章,然后到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办理报销等其他手续。
工亡申报的材料:
(一)工伤认定申请表;
(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或者职业病诊断鉴定书)。
工伤认定申请表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职工伤害程度等
基本情况。
工伤认定申请人提供材料不完整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
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交的全部材料。申请人按照书面告知要求补全材料后,社
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3、如果不属于工亡,公司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为什么?
如果不属于工亡,法律上界定为“职工非因公死亡”,这种情况下公司不承
担责任,但须依法履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七条规定,“参
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
精选文档
.
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未参保员工由单位从管理费中
支出。物业公司应协助死者家属办理相关领取手续。
关于调整企业职工及离退休人员遗属待遇有关问题的通知(陕劳社发〔2008〕
82号)规定:陕西省企业职工非因工死亡后丧葬费标准为3500元。符合条件的
遗属按月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为:农村遗属300元,城镇遗属350元。一次性抚恤
金标准:以死亡前最后一个月缴费工资为基数,按照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
分档发给:缴费年限满10年的,全额发给,一次性发放20个月;满9年不满10
年的,发给90%;满8年不满9年的,发给80%;满7年不满8年的,发给70%;
满6年不满7年的,发给60%;满5年不满6年的,发给50%;满4年不满5年
的,发给40%;不满4年的,发给30%。
4、通过以上案例给我们的管理启示有哪些?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在以后的工作管理中我们应该注意,避免安全事故再次
发生是最关键也是最核心的。具体措施包括:
1) 完善公司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2) 员工工作环境安全性、劳动保护条件及措施的调查及整改方案;
3) 建立员工身体健康档案库并定期进行更新,了解员工的健康状况;
4) 员工岗位安全生产的培训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5) 严格控制员工的加班时间;
6) 最后要妥善处理工亡人员的后事,降低家属闹事的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