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安徽大学 自然辩证法论文
题 目: 关于中国科技现状的思考 学生姓名: * * 学号: P******** 年级: 14级 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评阅教师: 于川 李明 2 / 6
关于中国科技现状思考 中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科技方面落后的现状却没有得到根本改观;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我国现有体制中存在着阻碍创新的因素,如官僚思想、做派严重,管理落后等,也没有形成积极鼓励探索和创新等文化氛围。
关键字:现状、落后、创新、体制、文化因素、探索和创新精神、官本思想。 Abstract: Since our Opening and Reforming policy, the increasing in economy is rapidly, but the far behind situation in technology has not been changed. I think the reason is that our system of organization has obstacles in innovation, and also can not form an atmosphere to encourage people in that area.
08年四川汶川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至今仍是中国人的悲惨记忆!而后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反思文章说“…当我们看到四川悲剧,脑子里萦绕着一个苦恼的问题:既然中国人那么早就知道那么多关于地震的知识,他们为什么没能让世界逆转的效应尽量最小化——至少达到美国那样的程度?…就和张衡一样,李冰的专家技术没有延续;年复一年,数以千计的中国人死于洪水…”[1]。这篇文章的反问在新浪微博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我们姑且不讨论起反问是否合理。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中国在古代在利用科技造福人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现在我们落后了。还有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来杰出人才?”。所有这些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中国的科技现状,以期找出问题所在,那么我们的自主创新目标才子日可待。
1.我国的科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30 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2]。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是隐藏在这些光环背后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有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很少,中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离创新大国还很远。有资料表明我国企业中规模和销售收入最大的都是石油化工、钢铁等原材料粗加工企业。我国国有或者国有控股的特大型企业仍以各种商品的经营为主,而把科技创新放在次要和附属的地位;作为高科技的电子百强企业从1998 年到2000 年3 月仅有44 家申请过专利[3]。2007 年我国GDP 占世界第四位,但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却是惊人的:钢铁消耗占世界27%、原油7.4%、原煤31%、铁矿石30%、氧化铝25%、水泥40%。这一切都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繁荣是以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是建立在低技术基础上的。
评价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比较客观的标准是申请专利和高水平科技论文的数量。在专利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根据2001 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大陆申请专利数为4989 个,而日本为11538 个、美国85528 个、韩国29363 个。若以每千名研发人员对 3 / 6
应的专利数量,则中国为14.76 个,日本和韩国分别为194.7 和186.6 个,是中国的十几倍。在美国获得专利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重要指标。2001 年中国大陆在美国只有195 个授权的发明专利,而美国有87607 个,日本则有33233 个,韩国3528 个[4]。在科技论文方面,近年来在数量上呈快速增长态势,2000 年我国论文总数占世界3.5%左右,2006 年我国的SCI、EI、ISTP 论文总数达到17.2 万篇,占世界的8.4%,据世界第二位。但论文的“篇均被引用次数”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说明我国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水平还偏低。这与我国科技人员评职称以及拿学位一般都要求有论文发表有关。这一标准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给科技人员相当大的压力,追求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现象比较突出。
在科技创新方面最有影响、代表最高水平的当属诺贝尔奖。至 2007 年为止,在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三个科技领域已有469 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些诺奖获得者分属于26 个国家,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204 人,英国69 人,德国63 人。我国的三个邻国日本有6 个,印度和巴基斯坦各1 个[6]。统计数据让每个中国人感到沮丧: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中国籍的,这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唯一让我们安慰的是有6 位华裔科学家得过诺贝尔奖,说明中国人是有这个潜力的。
在科技创新方面最有影响、代表最高水平的当属诺贝尔奖。至 2007 年为止,在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三个科技领域已有469 人获得诺贝尔奖,这些诺奖获得者分属于26 个国家,占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204 人,英国69 人,德国63 人。我国的三个邻国日本有6 个,印度和巴基斯坦各1 个[6]。统计数据让每个中国人感到沮丧: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中国籍的,这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唯一让我们安慰的是有6 位华裔科学家得过诺贝尔奖,说明中国人是有这个潜力的。
2.是什么制约了我们的创新? 为什么中国一直在创新方面处于落后状态?是中国人的智商低?科研人员少?研发投入不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认为中国人智商低的观点是大多数人所不认可的,而且我们能找出很多事例证明中国人的智慧。中国古代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有四大发明这样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成果。近现代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有6 位华裔,他们都出生在中国,父母都是地道的中国人。现在华人的聪明智慧在国外也受到认可,据统计,美国硅谷30%的利润是亚洲公司创造的,而这些公司80%是华人创办的。
研发投入和科研人员数量这些年来也在不断快速增长。2006 年全国的研发投入已经达到3000 亿元,占GDP 比例超过1.4%。而据世界经合组织的统计数据,2006 年中国的研发费用达到1360 亿美元(含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日本(约1300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3300 亿美元)[7]。2007 年7 月中国已经有3500 万科技人员,其中研发人员136 万,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7]。这说明我国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既然中国在人员智商、科技人员数量、研发投入上都不处于劣势,为什么科技和工业现状还比较弱?一方面我国科技人员数量和投入巨大主要是近些年的事,但是我们的投入和成果仍然是不相称的,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充分利用我们的科技资源。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在国内看起来平平,到了国外的环境下却能够做出令人称赞的成绩?问题最应该出在我们的人才制度和传统文化方面,因为在制度和文化方面我们与其他国家的差别最大。
3.制约创新的体制和文化因素 4 / 6
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往往与社会思想文化有关系,中国古代正是先确立了儒家思想在国家的统治地位然后才形成了以儒家文化指导的各种制度。因此谈到一些制度的成因不能不涉及到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造中国灿烂的历史,但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可能负面影响较大。冯之浚教授就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几大弊端:一是产生于农业社会,不适合大规模科技创造;二是有保守倾向不鼓励创新;三是科举制度压抑创造精神;四是封建专制是压抑创新[8]。因此个人觉得,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吸收其他文化里优秀的因素,促进我们的文化与时俱进。鲁迅先生就说过,要提倡“拿来主义”。目前我国的人才制度和文化主要有哪些不利于创新的因素呢?个人觉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过于强调学习,缺少探索和质疑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推崇学习孔孟之道,读圣人书,把孔子孟子当作圣人,以圣人的言行要求自己。过于尊重师长尊重权威,如果质疑师长和权威往往被认为品行不端。在中国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里,老师往往就是真理的代表,学生们往往认为老师讲的就是正确的,与老师的想法不同就要改正自己。在这样一种教育环境下,质疑精神往往从一开始就被扼杀了,造成中国学生长于学习而短于质疑,而质疑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如果哥白尼不敢质疑地心学说,那么人类就会被错误认识蒙蔽更长时间。
从中考到高考,本质上就是选拔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学习了考试范围以外的知识对他来说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如果一个孩子对课外的东西产生兴趣而想去探究的时候,往往被老师家长斥为不无正业。孩子天生的好奇和探究精神于是就会消失殆尽。经过十几年的被动式学习和应试教育,能够保留对学习的兴趣都是不容易的事情了。而相比一些科技强国,如美国,教育更尊重孩子的兴趣和个性,更鼓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如果学生尝试做不同于常规的事情能受到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19 岁上大学时为了发展他向往的电脑事业而辍学创办企业,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很可能被老师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被家长斥责同学取笑。在中国这种环境里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是很难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推崇认真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但很少重视创新,这这方面中国人好像有了某种自卑心理,总认为中国搞不了创新。除了百年国耻给国人造成自信心的伤害外,恐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有关系。把西方国家作为了科技方面的师长和权威,既然是师长那么我们就只能以谦虚的态度学习。所以认真学习了这么多年,我们仍然在学习。而与我们同样基础落后的韩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远超过我们。令人遗憾痛惜。原因就是韩国这些年来走的是民族创新之路。我们这种对国外科技认真学习的态度也体现在了招生上,例如我国录取研究生对英语的要求似乎超出了合理的范围,英语成了考研究生的最大难关,基本上只要英语棒考研就问题不大了,学生花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而觉得专业课过关就行,更没有时间再专业课方面进行有兴趣的探索。而有些学生即使专业突出,因为英语差些(其实看懂国外文献毫无问题)就失去深造机会。为什么这么重视英语?英语在科技创新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吗?显然不是。还是说明我们的科研体制还是以学习国外的科技作为最大目标。
2)官本位思想仍然严重 科技人员大多待遇和地位不高传统的儒家文化要求文人要忠君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科举制度就是选拔优秀的文人学者做官。文人最好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学而优则仕。在古代中国只有天文和水利等不多的科技领域才受到国家的某种程度的重视,绝大部分研究科学技术的人社会地位都比较低。这与古希腊文化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