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收稿日期]2013-04-25[作者简介]闻惠中(1965-),苏州太仓人,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闻惠中(江苏省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151)[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政府既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推进,又要缜密决策、稳扎稳打、注重实效。

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的前提下,按照整体布局、统筹规划,经济领航、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城乡统筹、互利双赢,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基本要求,认真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科学内涵;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640[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ChinaWEN HuizhongAbstract:New-type urbanization is a strategic fulcrum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To boos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free the mind,forge ahead with determination,vigorously propel the progress on the one hand and make careful decisions,go ahead steadily and seek for pragmatic outcomes on the other hand.On the basis of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it should summarize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socialist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an effort to meet the fundemental requirements in terms of in-tegrated layout,overall planning,piloting by economy,supporting by industries,adjusting to local conditions,stressing on features,"Five in One",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an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mutual benefits,people first,and prioritizing people's livelihood.Key words:new-type urbanization,scientific connotation,development path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新四化”的提出并有效实施,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对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对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对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目标,对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是全部农村工作的重要引擎,对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巨大的牵引作用。

因此,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总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探索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实现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新型城镇化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城镇化,它不仅要实现人口的集聚和土地的集中,而且要实现城镇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不仅要有主导产业的支撑和经济的繁荣,还要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同步跟进;不仅是农民身份的简单转换,还必须使新市民全面融入城市文明并和城里人一样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1.人口的城镇化。

富裕农民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农民。

城镇化的过程,是人口不断集中,数以亿计的农民不断转变为市民的过程。

因此,人口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首要特征。

没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就不能有效地聚拢人气,就不能带动城镇商业、餐饮、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我国应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即限制特大城市规模,稳定大城市规模,鼓励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

2.空间的城镇化。

城镇是泛指拥有一定的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资源,以非农业人口为主,除广大农村以外的[文章编号]1009-6043(2013)06-0001-02第2013年第6期(总第424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6,2013Total No.4241--特定区域,是一个“三维”空间概念。

为了承载一定的人口及产业,做为城镇必须拥有一定的建成区面积,建有道路、交通、通讯、电力、商业、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公共基础设施,以满足各业生产经营和城镇居民生活之需要。

空间的城镇化,既是城镇化本身的应有之义,也往往是衡量城市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

3.土地的城镇化。

城镇用地属于建设用地,在一个城市的土地总面积中占有一定比例,占比过低不能形成一定的城镇空间格局,占比过高又涉及土地使用的安全红线。

我国是一个拥有13.5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巨大的土地压力。

因此,要处理好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处理好新城建设与老城改造的关系,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使用每一寸土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土地的相对集中连片开发,集约、节约利用有限的建设用地。

4.经济的城镇化。

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能支撑城镇的繁荣。

城镇化的支点在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和内生活力的激发。

没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就不能吸纳更多的人口就业,而一个纯粹的消费型城市其自身也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表象,而经济的城镇化才是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5.产业的城镇化。

产业的城镇化与经济的城镇化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没有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的强有力支撑,城镇化就缺乏物质基础。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应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二、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新型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构建产业集群。

浙江的义乌小商品批发城,江苏的华西村,辽宁的西柳服装批发城等,无不是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起来的。

6.生活质量的城镇化。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城镇化,是人们生活质量的城镇化。

这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

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工作均以民生为本,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关切,千方百计解决看病难、入学难、住房难、出行难等民生问题,逐步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径选择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是一项惠及13.5亿人口的宏大系统工程,既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推进,又要缜密决策、稳扎稳打、注重实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整体布局、统筹规划。

按照系统论原理,一个城市就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并处在一定环境下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整体具有不同于组成要素的新的性质和功能。

因此,要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必须进行整体布局、统筹规划。

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和有关法规,依据各地不同资源禀赋、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尽快制定我国不同区域重点城市群的规划方案。

大城市要防止过度膨胀,中小城市要防止盲目扩张,小城镇则要避免遍地开花。

各项公共基础设施要统筹规划,地上地下设施要全面兼顾,道路、通讯、电力、给排水、绿化用地、休闲用地等要综合考虑。

2.经济领航、产业支撑。

没有城镇经济的发展和主导产业的强有力支撑,城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纵观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其城镇化都是在当地主导产业的支撑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苏州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吴江,无锡的江阴、宜兴,每一个县级市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不仅第二产业发达,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是方兴未艾,它们在近年(2012年)国家百强县的评选中悉数进入前十名;在杭州,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桐庐5个百强县贡献了全市48%的GDP(2004年)。

全国百强县虽然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技术、资金、主导产业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有一些共同的发展轨迹:一是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二是站在科学技术前沿,打造经济发展的升级版;三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筑牢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四是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实现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谐发展;五是实现“五位一体”,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六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多样,各地资源禀赋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各异,文化习俗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

因此,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别具一格、各展特色。

一是秉持城镇规划的特色。

在城镇规划中融入专项特色规划,明确城镇特色主题,挖掘地域要素,提炼历史文化精髓,找准发展方向,突出城市形态特色,避免雷同发展。

二是坚持城镇风貌建设的特色。

充分突出本地建筑风格,借助地方典型的建筑符号,使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建筑材料,着力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城镇特色风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