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美教室叙事材料

完美教室叙事材料

缔造完美教室 ——“奋飞一班”的精彩点滴 完美教室,是我们师生共同的向往,它已成了我们师生生命故事精彩演绎的地方,成为我们释放生命激情的地方,更成为我们收获梦想的天堂! 许新海博士在新教育“缔造完美教室”现场研讨会上指出完美教室应具有“六室功能”,一间教室还应该是阅览室、探究室、展览室、教师的办公室、人格成长室和生命栖居室。”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美国的“第56号教室”, 它感动了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它的创建者雷夫·艾斯奎斯提倡 “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是的,教室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地方,它更是一个播撒理想,收获幸福,陶冶情操,师生共同历练的精神家园。 带着这个梦想,从2013年起,我和54名孩子着手装扮起一个属于我们的教室。 一 、个性班级文化,飞扬学生精神 毕淑敏说过:“没有目标,没有梦想,也就没有幸福的感觉。”一个完美的教室,要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 在师生共同设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班有了自己独特的班名,班级目标、班徽、班级公约和班歌等。每位学生都怀揣着一个梦想从五湖四海走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刻苦读书,奋力拼搏,在这群孩子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实现理想的精神,更为他们跃进奋斗的努力所感动,为此,在班委成员和孩子们的强力意见下把我们班定名为“奋飞班”,并以此制定了我们的班徽和班歌《我相信》,它意味着我们奋飞班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学生敢说敢做,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乐意与他人交流,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全班奋力拼搏,为奋飞领先,争创第一而努力奋斗着。一年来,我们一路风雨兼程,在全班级做出了领先的榜样,虽然经受过苦但更收获了成功。 二、我们的班级生活 (一)书香润心智,墨宝依情生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朱永新 朱永新教授曾说“共诵,共读,共省“就是积极的生活,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懂礼。“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围绕书香课程建设,我们确立了基本的生活方式:每天开展晨诵、午读和暮省活动,扎实开展共读活动。一是要学生共读;二是师生共读;三是亲子共读。并定期组织开展讲故事比赛、班级阅读等活动。 首先我们齐心协力建立了自己的班级书柜,开辟并布置班级读书角,向学生推荐介绍必读书等优秀的读物,记录学生阅读的过程,为学生搭建阅读的场所。营造良好班级课外阅读氛围,使班级洋溢着浓郁的书香。另外,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两周一期黑板报,栏目可以由学生自己定,还可以有“光荣榜”,宣扬班级好人好事等。还有学生自办手抄报,绘画报,书法展示等,全面推进班级集体文化的建设。 教室外墙的布置也是实现“完美教室“的一个方面,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来体现学生内心的世界美;通过张贴学生的字,来激发学生对书写对语文的兴趣,通过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来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喜爱。 图书角中的图书更是有专人负责借阅,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这样的一种方式,能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书中的人、物。 2013年初次接触,自己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我和孩子们在晨诵中慢慢认识了金波,阅读了《雾都孤儿》《鲁滨逊漂流记》《夏洛的网》《爱的教育》等,进而阅读了《三国》《红楼梦》《李清照》等,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文章带给我们的美好。一学期下来,我们感觉到文学的独到魅力是其他阅读无法比拟的。 午读,我安排的是大家共读的书目,利用中午有限的时间在教室里安静地读课外书,在这一年里,我们师生一起穿越经典,共读中,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写读书笔记,定期进行展评。每读完一本书我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设计编撰读书小报,评选出“阅读小明星”。下学期,我们又有了课前五分钟午读展示,阅读课上我们交流汇报读书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的兴趣盎然。一路走来,我们收获多多。在阅读中,我们快乐着,在阅读中,我们共同成长着。 共读让我们师生拥有了共同的语言,有了交流。 接着我和学生又开始踏上了暮省之路,在这过程中我们逐步学会反思、学会用日记博文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仅在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儿童,而且也是儿童的精神的研究者。既然是研究者,那我们就必须了解儿童的生活与学习的基本情况。我觉得阅读学生的随笔就是很好的全面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活动中,我们组织了老师和学生围绕读书,开展丰富有意义的活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读书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能力;同时,激励学生在与大师对话的同时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心得笔录下来,抒发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热情,升华人格,为人生奠基。活动中,我们抓住了“阅读、写作、竞赛、展评、总结”五个主要环节,使活动有序而行。 说实话,写随笔(日记)需要的不是超人的智慧,而是坚强的毅力。而正是毅力,才是一个人最需要的品质。随时随地把我们所读,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这将会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四月我开始鼓励学生和我一起写随笔。每周利用班会和大家交流,有时我还会在博客中给全班同学写封信,倾诉一下我的对他们的期望。就这样,日记和随笔成了我和孩子们每天的忠实朋友。同时,我开始尝试着鼓励学生一起开博。用博客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习。我先利用微机课,教孩子们一起建立自己的博客,教会他们 如何编辑发表博文。同时召开家长会教会家长,让他们带领孩子一起将自己学习生活和感受发表在博客。在我们带动下全班54位孩子们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有的家长也开始用博客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每到周末,大家会相约上网,在博客发博文,然后互评。就这样大家你写我评,评语虽然只是只字片语,但足以彼此沟通,心存默契。同时我鼓励大家还要一直坚持从一年级养成的每周一记的习惯。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体验生活,彼此交流,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行走在新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二)我自信,我进步,我做主 在这个班里每个人都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个学生都有“责任田”,有的学生负责监督同学校服穿着情况,有的学生负责监督课后活动情况,有的学生负责监管班级卫生,有的学生负责管理门窗和电灯的关开,有的负责监督有没有买零食的现象,有的负责作业的收发,有的负责监督同学每天的两操情况。我们不但有完善的管理机制还有很好激励机制,每天对孩子们的作业情况、课堂表现、遵守纪律等方面进行奖励,满二十个印章,可以得到一次小奖品的抽奖,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并把它作为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和各类优秀的条件,于是孩子们变了:你看,上课,他们的小手举起来了;作业,写得端正了;展板上,孩子们漂亮的图画,优秀的写话,都蕴含着孩子们辛勤地努力;讲台上,比赛中,孩子们再现的更加自信了。课后,孩子们更会因为自己的不足而努力的练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展示出班级的精神:做最好的自己,创最棒的班级。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这样的班级公约: 1、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自觉了。 2、我是一个独特的、自信的人,我有自信,我有自尊,我有完美的人格,我力求做到:不让老师批评,不让同学责难,不给别人添麻烦。 3、我有一颗善良的心,更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愿望——每天都要得到收获、进步、成功。 4、我喜欢生活,喜欢别人和自己。我要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而活,显示我活的高尚。为自己而活,显示我活的洒脱。 5、我要学,我要会学,我要靠自己,踏踏实实的学。 6、我的生活是充实的,因为我生活在爱、友谊、理解和宽容的集体中。无论何时,我都要体现我的爱、友谊、理解和宽容的高贵品质。 7、我要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成为家庭的骄傲;成为我自己的骄傲。 8、我会力求把每一件事做的完美,体现我的价值、我的创新、我的与众不同 9、我会自觉、我会自立、我会自强、我更会自尊,因为我长大了,我会为我的今后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创造我辉煌的人生,我相信我能做到我所承诺的一切,我坚信我一定会成功。 为了更方便地和家长交流,我们开通了校讯通,由于条件有限,但是在我们的努力下,还是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开通了校讯通,课余时间,我经常用它和家长聊聊孩子的学习情况,告诉家长一些教育方法,拉近了我和家长们的距离,家长们对我的工作也很支持。 有人说,人仅仅拥有生命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有诗意的栖居,一个完美的教室就是一个温馨的家园。

(三)教室里的故事----《相信,爱会在身边》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这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它不仅体现了先生个人所具有的伟大师爱,也是先生在勉励我们这些“园丁”要“爱满天下”,因为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 爱,可以让人变得坚强,变得自信,变得勇敢;爱,可以让人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关爱;爱,可以让人拥有幸福,享受快乐,充满活力…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我用爱唤醒了孩子们心中的力量,让他们不再寂寞,让他们幸福地笑…… —— 题记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然而自己在讲坛上的点点滴滴大多也已随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淡忘。诚然,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里,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 2010年的那个秋天,我迎来了新一级学生,一次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他——王玉和, 一位不同寻常的学生。 那个下午,天气有点阴。放了学,我急急忙忙去看看教室门窗的关闭情况,猛然发现他还独自坐在教室里,我于是说“放学了,赶紧回家,否则天就黑了---怎么还不走?”然而,王玉和还是坐在那里,只是显得有些不安和恐惧,他用有些木讷的眼光看着我。我又催促了他一下,他接着就是几个”嗯”,还是坐在那里。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之后,我给他整理好书包,和他一起走出教室,并告诉他现在是放学了,要及时回家,以后也是这样。我锁好了前门,当我告诉他怎样上锁,锁锁时,他显得有些激动,当我帮他把后门的锁捏紧的一刹那,他嘿嘿嘿地朝我笑了,那笑声尽管有几分憨态,但我却知道了他的心思,我刹那间觉得:这个孩子还有希望! 以后的时间里,我时时处处地关注着他,我知道对于一个脑疾的学生来说,是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 一个有疾病的孩子,一位农村求学的孩子,是最不易的;一位老师去传道、授业、解惑,那他首先得用一颗温暖的心去温暖另一颗心,在那看不见的交汇里才会产生自信、希望和信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