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迟发性脾破裂诊断治疗进展

迟发性脾破裂诊断治疗进展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2010 年 10 月 第 7 卷 第 10 期 Chin J Med Ultrasound ( Electronic Edition) ,October 2010,Vol 7,No. 10
·1671·
或消失。此项技术易于掌握,经短期培训后即可熟练掌握。实际工作中,2 ~ 3 名 医师可迅速到达参与临床抢救,短时间即可完成止血、术后检查等工作,并可在治 疗后分若干时段进行复查。相对于传统手术,患者痛苦轻微,费用低廉,疗效可 靠,恢复) 2010 年 10 月 第 7 卷 第 10 期 Chin J Med Ultrasound ( Electronic Edition) ,October 2010,Vol 7,No. 10
·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出血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
迟发性脾破裂诊断治疗进展
田江克 唐杰
·1670·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2010 年 10 月 第 7 卷 第 10 期 Chin J Med Ultrasound ( Electronic Edition) ,October 2010,Vol 7,No. 10
其他检查手段共同做出判断[18]。 增强 CT 作为临床主要检查手段,具有扫描速度快,血管密度分辨率高,不受
微创治疗: 随着外科治疗观念的不断改变,各种热凝固技术飞跃式的发展,多 种微创新技术和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微创技术的优点,使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 新 方 法 正 在 替 代 传 统 的 外 科 手 术 操 作: 介 入 性 超 声 治 疗 ( interventional ultrasonography) : 超声造影引导下注射蛇毒凝血酶和 α-氰基丙烯酸酯可快速止 血。吕发勤等[24]研究表明,在超声造影引导下于脾破裂处注入止血剂,治疗后动 态观察,可见病灶处无增强区,提示已无活动性出血,并可在超声造影显影下动态 观察脏器有无再次出血,可多次反复治疗,随访期间,患者腹腔游离液体明显减少
迟发性脾破裂( delayed rupture of spleen,DRS) 又称继发性脾破裂、隐匿性脾 破裂和脾包膜下破裂,系指脾损伤后48 h才出现腹腔出血症像的脾破裂。DRS 是 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脾外伤的 12% ~ 15% 。 [1,2]
1902 年 Badde 首次报道 DRS,占脾损伤的 10% ~ 15% [3],是脾损伤的一种特 殊类型。1931 年 Mc Indoe 收集 46 例迟发性脾破裂资料并复习文献,提出本病定 义: 脾脏受伤后经过 48 h 的隐匿期后,临床上开始出现腹腔内大出血的脾破裂称 为 DRS。DRS 发病机制有 3 种: ( 1) 约 50% 的患者最初是包膜下破裂,以后脾包 膜再破裂出血。( 2) 部分患者开始就是完全性破裂,但局部血凝块与周围脏器粘 连形成血肿,经再次外伤后继续出血。( 3) 部分患者创口破裂较小出血缓慢,持 续一段时间后才表现出内出血症状。1977 年大山廉平指出 DRS 主要有 3 种临床 征象: ( 1) 左肩牵涉痛( Kehr 征) 。( 2) 左上腹固定浊音区( Ballance 征) [4]。( 3) 里急后重,提睾肌收缩致阴茎勃起( Trendelenberg 征) [4]。1964 年 Lorimer[5]将裂 伤小,出血缓慢,需持续一段时间才表现症状的脾破裂称为隐性脾破裂,并指出有 以下三联征: ( 1) 无明显原因的出血。( 2) 左侧膈肌升高或活动受限。( 3) 胃底 或胃体有充盈缺损。
常规超声: 常规超声具有便携、无创、及时诊断和可重复性等特点,1997 年国 际创伤会议将超声作为创伤评估的重要手段,即创伤重点超声评估法( focused assessment with sonography for trauma,FAST) [12]。研究表明,常规超声对实质性脏 器损伤的检出率仅为 41% ,但对腹腔内游离液体的敏感性较高,达到 93% 。 [13] 除与急诊情况下患者配合差、时间紧迫、操作医师个人经验等因素影响外,常规超 声对脾脏外伤灶的分辨能力还取决于脾脏自身的损伤程度,即损伤灶越小、脾外 伤级别越低,分辨能力越低[14,15]。因此,常规超声虽然是腹部损伤影像诊断的首 选方法,但在直接观察实质性脏器是否损伤的同时,检查重点应放在观察腹腔内 是否存在游离液体。
腹腔镜( Laparoscopy) : 与传统开腹手术不同,腹腔镜具有可直接观察、创伤 小、康复快、并能进行局部治疗等特点。镜下可见有无活动性出血、清除腹腔积 血、判定脾脏损伤程度,对损伤较轻、出血较少或较慢的患者,可在腹腔镜下行脾 门血管部分离断、生物凝胶止血及镜下缝合止血等治疗; 对于出血量大,脏器损伤 严重者,可行腹腔镜脾切除术(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 及手辅助腹腔镜脾切 除术( 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HALS) 。但腹腔镜不能观察到脾实 质内的损伤情况,其使用也受到全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应严格掌握适应 证 。 [25-27]
DOI: 10. 3877 / cma. j. issn. 1672-6448. 2010. 10. 016 基金项目: 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No. 06G108、08Z036) 作者单位: 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超声科( 田江克在读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 唐杰,Email: txiner@ vip. sina. com
体位及肠道积气限制的特点,能够较清晰显示血肿大小、范围,包膜下积血和腹腔 积血,Impellizzeri 等[19]报道增强 CT 对脾创伤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为 95% ,对于首 次常规 CT 检查为阴性而又高度怀疑 DRS 的患者则可采取分时段后复查或行增 强 CT 检查,后者利用脾实质与血肿间密度差异可显示较小和隐蔽病灶,明确脾 脏实质及包膜下有无裂伤和血肿,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并可根据 CT 对脾脏创伤 分级,指导手术术式选择并进行观察随访[20,21]。
迟发性脾破裂的治疗: 迟发性脾破裂一旦确诊,果断采取手术治疗是常规、有 效的方法,其手术治疗同脾破裂的手术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全脾切除,但随 着对脾脏重要功能的重新认识及临床诊断和技术的进步,选择性非手术治疗和保 脾手术已成为治疗的重要手段。现代研究表明,脾脏是重要的功能器官,尤其在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重要作用,为了减少因无脾脏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 全脾切除后带来的凶险感染(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OPSI) ,在坚 持抢救生命第一,保留脾脏第二的原则下,尽量保留脾脏的原则已被大多数外科 医师所接受,同时也顺应了外科的发展方向,符合微创外科的要求[22]。
DRS 的特点是外伤后有间歇期,症状大部分缓解,再次破裂多发生在 2 周以 内,约占 70% ~ 80% ,也有迟至数月以后,甚至有 5 年后发病的报道[8],早期症状 不典型,因此诊断较困难,容易误诊。临床怀疑有 DRS 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尤其有无腹部、左上腹部、左下腹及后背部外伤史,原有脾脏肿大病史; 具有腹痛、 缓解、突然腹痛史,缓解期在 48 h 以上; 腹腔内出血的症状、体征、左上腹肿块及 休克征象。间歇期患者并非绝对无症状,左上腹及左肩背部隐痛不适者( Kehr
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新 技术,其能显示组织的灌注特征,脾创伤后创伤部位的低或无灌注使其与周围正 常脾组织分界清晰,从而可准确判定创伤范围、大小及程度。超声造影显著提高 了常规超声对脾创伤的诊断准确率,其诊断敏感性 和 准 确 率 分 别 为 97. 7% 、 97. 6% [16]。超声造影可明确脾创伤部位、程度,与增强 CT 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好, 并可指导创伤分级及微创治疗,故已成为临床重要检查手段[17]。超声造影在检 查 DRS 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脾上极外伤灶靠近膈顶易被肺气遮盖,损伤 灶部位较深时超声造影远场衰减明显而显示不清,造影检查时难以在同一切面显 示所有病灶,造影剂用量过大易致过度强化,掩盖小病灶的显示而漏诊等,应联合
手术治疗: 基本原则: 根据脾脏损伤的程度、类型选择最佳术式; 保留脾脏或 脾组织应不少于原脾脏体积的 1 /3,且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血管; 患者年龄越小越 应该争取保脾; 术后需严格监护。
术式选择: Ⅰ级脾破裂,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选用局部物理凝固止血、黏合剂 止血或缝合止血; Ⅱ级脾破裂,多数患者可采用缝合修补术,部分需行脾脏部分切 除术; Ⅲ级脾破裂,根据损伤部位常采用相应的叶段动脉结扎加脾脏部分切除术, 或全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移植术; Ⅳ级脾破裂,果断行全脾切除术,如切除脾脏后 病情稳定可选择自体脾组织片或碎块大网膜内移植[23]。
DRS 病理改变: ( 1) 真正 DRS 腹部钝性伤使脾实质损伤,脾包膜完整,包膜 下出血及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张力增大,包膜破裂出现腹腔内大出血。( 2) 外伤 后致脾包膜裂伤,血凝块堵塞裂口,经过一段时间后,血凝块融化松解出现腹腔内 大出血。( 3) 脾实质和包膜均有裂伤,大网膜及周围脏器挤压裂口,一段时间后 大网膜被浸软而发生出血。( 4) 脾外伤包膜撕裂,出血时少,缓慢增多,经过一段 时间后出现腹腔内出血。( 5) 脾实质内或包膜下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假性 囊肿,破裂而发生内出血[6,7]。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2010 年 10 月 第 7 卷 第 10 期 Chin J Med Ultrasound ( Electronic Edition) ,October 2010,Vol 7,No. 10
·1669·
征) 较为常见。其他有脾区持续性叩击痛、左上腹固定浊音区( Ballance 征) 、里急 后重、提睾肌收缩致阴茎勃起( Trendelenberg 征) 、左上腹进行性增大的包块、持 续性 低 热 等。此 外,Simpson [9]报 道 了 因 血 块 溶 解 吸 收 而 引 起 黄 疸 的 较 罕 见 病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