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摘要对于信息过载问题的研究始于 20世纪之初, 至 60 年代以来逐渐增多。
在人的信息欲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由于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成分。
造成信息降级的信息平庸化和噪音化是信息过载带给人们的烦恼。
信息过载也给信息选择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了研究信息降级问题, 克拉普引入了一个心理学模型。
阿尔温·托夫勒( Alvin Toffler ) 在其《未来的冲击》中指出: “我们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创造和耗尽思想和形象。
同人、地点、事物和组织形式一样 , 知识变得可以任意处置了。
” 他同时又指出: “ 在信息重荷下,人类行为的崩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神病理学有关, 我们还没有深入研究。
尽管我们没有理解其潜在的影响, 但是我们正在加速社会中变化的一般速度。
我们正在促使人们适应新的生活节奏, 面临新的形势, 在短时期内掌握它们。
”理查德·沃尔曼( RichardSaul Wurman) 深入讨论了信息焦虑症。
沃尔曼认为, 信息时代不是“ 信息爆炸” , 而是“ 非信息”爆炸, 或者是数据爆炸。
信息必须导致理解。
某人认为是信息, 其他人可能认为是数据。
如果没有理解, 就会导致焦虑。
奥林·克拉普( Orrin E.Klapp) 深入讨论了信息过载( Overload, 或负荷过重、超荷) 和由此而引起的厌烦问题。
他认为, 信息过载不仅是信息量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信息降级( degradation) 。
其表现一是噪音化, 二是贫瘠和过剩( sterile and redundant), 即平庸化( banalization)。
克拉普认为,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质和能量的作用趋向于降级( degrade), 信息和文化也有这样的问题。
知识的增加会导致人类的不满足和厌烦。
一方面, 趋向无意义的多样化( 噪音或信息过载); 另一方面, 趋向于贫瘠和过剩的统一。
信息过载向古典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 越来越多的信息( 嘈杂的、琐碎的、平庸的信息) 被处理、打包、计算机化。
信息过载将我们带到古典自由主义者所无法想象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 人们有太多的信息,其中即有好的信息, 也有坏的信息。
而在古典主义的理论中 , 没有提到人们会有太多信息的可能性。
信息的欲望人们不断处于厌烦的边界, 因为那么多的信息都是无关的、无意义的或琐碎的, 即使是紧急的, 但也爱莫能助。
所以人们认为, 厌烦是抵抗噪音的保护功能。
信息欲望中的这些负面成分表明, 随着信息的增长, 其边际价值和意义就降低了, 这与经济学的边际效用思想相类似。
我们还可以作另一个具有经济学意义的类比: 信息价值的降低犹如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越多, 它可以购买的东西越少。
20 世纪末的信息社会表明, 信息未必能提供答案。
它与其它任何东西一样, 也是有问题的。
在通常情况下, 我们考虑的是信息负荷不足( un-derload), 将厌烦设想为这样一种精神状态, 即人们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有意义的信息所产生厌烦。
如果某人的兴趣强烈, 例如有业余爱好, 即使他不能享受信息, 他也可以忍受, 但对于别人则可能引起厌烦。
图 1 意义的形成滞后于信息的积累关于信息负载与厌烦之间的关系, 杰克·霍恩( jack Horn) 在 1975 年指出: 具有较轻松负荷的工人可能因为刺激负荷不足而变得厌倦。
医生们具有高度的责任, 注意力集中, 工作时间长, 他们较满足自己的工作, 较少沮丧、焦虑和恼怒。
米哈伊·奇克岑特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于1975年指出: 太简单的工作会令人厌倦; 但是如果工作太复杂, 要求太高, 人们也会烦恼。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提出了一个社会组织理论 , 指出厌烦发生在各个方面, 特别是官僚机构中。
韦伯将合理的社会组织看作是一个系统, 它不管如何有效, 还是会否定较大决策中有关信息的意义, 使人们更清醒。
在考虑现代社会为何和如何产生导致厌烦的信息过载时, 克拉普假设产生厌烦的 3 种可能性: 在长途旅行中列车的一个车厢内, 窗外只有一些景色, 没有阅读资料、游戏、录音带或其他娱乐方式; 一个旅客已经在车厢中, 另一个上车了; 人们可以设想新来者所可能扮演的角色:( 1) 如果他沉默寡言, 在整个旅行中, 因信息负荷不足, 可能产生厌烦。
特别是在没有其他消遣方式时, 更会如此。
( 2) 如果他对一些话题谈论过多, 例如, 单调地和无休止地重复一些观点、口语、故事等等。
这是多余信息的过载, 也许比沉默更容易产生厌烦。
( 3) 如果他喋喋不休, 不管什么话题巨细无遗。
这样的伴侣至少像沉默的人一样乏味。
可称之为信息多样性的过载, 有噪音。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 我们要考虑一种不平衡, 这就是信息交流的一种扭曲。
它们在现代生活中主要来自于媒体 , 媒体系统有助于产生这种不平衡,使得人们听得多, 谈得和唱得少。
媒体的负荷如此之大,以至于可能窒息受众的心情。
厌烦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征兆, 也是躲避过多信息冲击的一种手段。
查找平台:中国知网关键词搜索:信息过载文献类型:期刊作者:顾犇发表时间:2000-09-15发表平台:中国图书馆学报2.《信息过载时代的新媒介素养》【内容摘要】当前,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环境下,信息过载问题随之出现并且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提升人们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信息过载势在必行。
为应对信息过载,新媒介素养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媒介素养强调“媒体批判能力”的模式,将重心转移到“信息管理能力”上来,着重培养人们的筛选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
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掌握技术为核心,并以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为保障。
【关键词】信息过载; 新媒介素养; 新媒体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介的不断更新演变,信息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我们从“信息匮乏”的状态逐渐进入到“信息过载”的状态。
有数据显示: “互联网上一天产生的信息量约有 800EB,如果装在 DVD 光盘中要装1. 68 亿张、装在硬盘中要装 80 万个。
仅以网上视频来说,到 2015 年在互联网上一秒所传视频需要一个人花 5 年时间才能看完。
”不难发现,新媒介事实上已成为一柄威力无穷的双刃剑,在给受众带来信息便利之福音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冗杂等诸多困扰。
如何应对信息过载,高效精准地获取信息并为己所用,已成为当下互联网语境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一、信息过载时代的来临信息过载,是指信息时代信息过多,受众接受的信息量超出了其所需要以及所能消费、承受的信息量,以致受众无法高效选择或有效利用信息的状况。
20 世纪50 年代,出版物快速增长,信息量逐渐增多,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面对大量信息时眼花缭乱,这可谓是信息过载的萌芽。
之后,随着广播电视的大行其道,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量进一步加大,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时常让人头晕目眩。
而今,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广泛应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更是大显神通,裹挟着五花八门的信息席卷而来,人们一方面为新鲜出炉、斑驳陆离的知识和信息欢呼雀跃,另一方面也逐渐在海量信息的狂轰乱炸中走向麻木,无所适从。
在新旧媒介合力营造的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竞争与信息更替的洪流不断冲击并刷新人们的大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觉到,虽然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但似乎却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难以对过多的信息进行深入的解读,更难以辨识并整合有用的信息己所用。
久而久之,信息似乎成为了一种负担,信息过载也由此演变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二、新媒介素养: 从媒介批判能力到信息管理能力媒介素养发轫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在《文化和环境: 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出来的。
当时,媒介素养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号召学生抵制大众传媒的腐蚀和影响。
而后随着媒介素养传入其他各国,人们对媒介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媒介素养的内涵也逐渐丰富起来,比如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这可谓是传统媒介素养定义的典型代表。
而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媒介素养始终没有突破批判主义的藩篱,它一直都在致力于“培养更主动和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这本无可厚非,但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随着信息过载时代的到来,信息爆炸、信息焦虑症等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依然将媒介素养的重心放在培养“媒介批判能力”上,显然只能是隔靴搔痒。
进而言之,在当前信息过载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媒介素养已无法解决由于信息过载所引发的种种新问题,只有积极发展“新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将媒介素养的重心从培养媒介批判能力转移到培养信息管理能力上来,才能够治标又治本,真正攻克信息过载这一时代病症。
具体来说,信息管理能力包含三种核心能力: 筛选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
筛选能力指的是从声色迷离的信息海洋中锁定目标信息、淘汰无关信息的能力。
具体来说,这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在了解媒介特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二是根据相关的媒介知识,淘汰渠道中的无关信息。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环境中,由于大多数信息的生产和流通都是“先发布后过滤”,因此,传播场域中常常充斥着许多假信息、无用信息以及为提升点击率而制造噱头的信息。
由此,当人们试图在互联网空间获取信息时,常常会发现自己不仅面对着网站、论坛、博客、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多种渠道的选择,而且还会受到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的干扰。
有学者指出 : “我们现在身处的信息时代不是信息爆炸,而是非信息爆炸或者数据爆炸。
虽然当代人有了获取信息的现代化渠道,却面临着身陷非信息的海洋,找不到、看不懂、读不完所需信息这样一种窘境。
”因此,想要有效应对信息过载,首先必须具备筛选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需要获取就业信息时,首先就应该有的放矢,选择与就业相关的媒介渠道,比如就业网站、就业论坛或者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检索与就业相关的信息; 其次,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与自己的就业意向相符的信息,并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避免在车载斗量的就业信息里徘徊不定。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锁定目标信息。
当然,要在包罗万象的互联网空间里获取信息,只具备筛选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依然拿获取就业信息为例,如果我们以“就业”为关键词用百度搜索引擎来筛选信息,会发现百度找到的相关结果有约一亿个,而这些结果都是以超链接的标题予以显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