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热解技术
• 燃烧:焦中形成新含硫化合物
2-萘硫醇中硫的迁移机理
TPO Incorporate into char S TPD char H2S, SO2, COS + H2O, CO2 Polymerization
SO2
HS
SH TPD
React with char
sulfur
Char
• 硫氢自由基· SH的产生 •· SH 与焦反应: → 生成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 生成(当时的)非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部分在更高温度下热解 → 生成非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在燃烧中释放 · SH : 硫迁移的重要中间物种
空气干燥煤样
导电率转折
干煤样
Cdaf (%)
介电常数最小
Cdaf (%)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性质与煤阶的关系
煤化程度与比磁化率的关 系 煤化程度与溶解度参数的关系
比磁化率 转折
?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物理性质的变化-两个区域
煤物理性质的变化 分两个区域,以含C 90%为界?? 有机物 含C 90% 炭(接近石墨?)
热解产生的H 加氢 加热断键 和自由基大小 相近的产物
自由基
缩聚
大分子 固体产物
热解和液化的差别和实质?
煤热解中的宏观变化
气 相 变 化
温度
0
脱气 脱水 析出焦油
析出煤气
固 相 变 化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软化
固化
收缩→形成裂纹
熔融、流动、膨胀
煤 都 是 这 样 ?
重焦油 沥青质 20-30% 苯不溶 5-10%
H2 27% CO 30% CH4 22% C2+ 12% CO 8%
870
oC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的快速热解化学
大连理工 煤粉与热半焦混合(150 t/d) 褐煤: 500 -650 oC 焦油 4-14 % 粗汽油 0.5-0.8% 煤气 90-190 m3/t
S
2-naphthalenethiol
dibenzothiophene
二苄基硫醚
焦
215 oC
• 热解:单个甲苯(C7H8)逸出峰 → 硫自由基(· S· )的产生 • 热解:气态含硫化合物中H、O、C, COS,SO2,H2S • 燃烧:焦中形成新含硫化合物
硫通过· S· 迁移
二苄基硫醚中硫的迁移机理
焦中孔隙结构的来源?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的成焦机理(另一种可能)
随温度的升高
胶质体
焦炭I 的尺度变化很小
煤
焦炭II
焦炭I
两种焦炭性质不一
煤粒软化,表面出 现含有气泡的胶质 体,体积膨胀
胶质体固化、外层 半焦壳破裂,体积 收缩,形成两种焦
所有的煤种都是这样?
煤的炼焦过程
特点:间接加热,低加热速度,长时间加热,无载气吹扫
不同煤阶煤的性质变化 ←→ 热解残焦的性质变化
煤性质与煤阶的关系
煤化程度与显微组分密度的关系 煤化程度与孔隙率的关系
密度
密度最小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性质与煤阶的关系
煤化程度与润湿热的关系 煤化程度与可磨性的关系
润湿热最小 甲醇在煤表面的 稳定性变化规律?
可磨性系数HGI(%)
焦油(%) 低温炼焦 酚类 碱类 萘 20-35 1-2 痕量 高温炼焦 1-3 3-4 7-12
H2
CH4
26-30
40-55
55-60
25-28
煤炼焦的化学产品
我国炼焦工业发达,年耗煤300 x 106(亿)吨,年产: 煤气 80 x 109 m3 焦油 9 x 106 t 粗苯 1.7 x 106 t 氨 0.5 x 106 t 甲醇 ?
干煤 三个阶段:干燥脱气 过程本质: 缩合为主
胶质体
半焦
焦炭 二次脱气 缩聚为主
活泼分解 解聚、分解为主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煤热解:三个区间
区间一:分解温度(<350 oC)以下 -析出 H2O、CO、CO2、H2S、烷基苯、甲酸、草酸等 含氧物质为主 来源 反应
• H2S不参与硫迁移
焦炭上硫酸铁、硫酸锌的热解行为(无氢)
• 硫酸铁和硫酸锌 - 只生成SO2 200-750oC - SO2与焦接触 不生成其它含硫物 - SO2与焦接触 不在焦中生成 含硫结构 • SO2不参与硫迁移
煤热解中硫的迁移机理
H2 S, SO2 sulfur compound char heat char interaction H2 S, SO2 COS, CS2 s in char
最高温度815 oC
温度(oC)
加热速度(oC/s)
• 加热速率越快 -最大失重速率越大,失重峰温越高 -总失重量越大
行为与煤种有关!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热解中的宏观变化
热解
初期 不同煤种的行为差异很大→挥发分 后期 不同煤种的行为差异变小→半焦 煤化过程 脱挥发分、缩聚过程 -温和、长期热解
后期规律接近
不同煤的热解行为 残焦的热解行为类似
煤不同组分热解残焦的分解行为 残焦的热解行为类似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累积失重(%)
初期差别明显
初 期 斜 率 差 别 很 大
煤热解中的宏观变化
失重速率与加热速率的关系
失重速率(mg/min) 脱挥发分(wt%)
失重与加热速率的关系
Car-S键的共性
2-萘硫醇
SH
对甲苯基二硫
S
S
二者的热解、燃烧行为相同 • Car-S断键:280oC • 含硫热解产物,双峰(源于高的裂解温度) • 硫迁移到焦中
2-甲硫基噻吩
焦
215 oC
• 硫氢自由基· SH的产生 •· SH 与焦反应: · SH : 硫迁移的重要中间物种 → 挥发性含硫化合物(单峰) →非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燃烧中释放) → Cal-S:215oC断键
研究内容与方法
实验装置
载气
质谱
程序 升温炉 样品 反应器
数据 收集
800C
TPD TPO
温度
25C
时间
采用的含硫物质
有机硫
S S S
无机硫
黄铁矿硫 硫酸盐硫
benzyl sulfide
S SH
dibenzyl disulfide
S
S
2-(Methylthio)thiophene
SH
p-tolyl disulfide
.SH
热解中硫的迁移是自由基过程 · SH自由基:煤中硫迁移的核心中间物 H2:优先与· SH自由基反应,阻碍· SH与焦炭的反应
谢谢!
煤热解与焦化 技术
煤的热解及焦化过程
热解:热场中的分解(惰性气氛)-宏观过程 焦化:特定的热解过程-以焦炭产物为目的
挥发分 煤 气体
加热
固定碳
灰分 水分
液态(焦油) 焦(半焦、焦炭) 水
煤的工业分析(热解信息) -加热干燥 -干燥煤样在带盖的瓷坩埚中加热(900 oC)7 min -焦燃烧
煤热解过程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热解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煤热解:三个区间
区间三:550 oC → >900 oC -主要析出H2和CO -H2析出与芳碳网的长大相符合 -残焦向“隐晶假石墨”结构靠近
芳香部分的简单缩聚
-CO的析出来源与醚氧、醌氧、氧杂环 -H2与C可生成CH4 形成焦炭,但没有 石墨的层状结构
硫氢自由基 · SH : 硫变迁的重要中间体
Cal-S键的共性
二苄基硫醚
S
二苄基二硫
S
S
二者的热解、燃烧行为相同 • Cal-S断键:215oC • 热解产物 • 硫迁移到焦中
2-萘硫醇
焦
280 oC
• 热解:单个萘(C10H8)逸出峰 → 硫氢自由基(· SH)的产生 • 热解:气态含硫化合物中H、O、C的来源,COS,SO2,H2S
体积可变?
体积不可变?
煤热解残焦的性质变化? 目前对煤热解残焦的认识很肤浅,尚未达到科学层次
煤的成焦机理
随温度的升高
煤
胶质体煤Βιβλιοθήκη 半焦煤焦煤粒软化,表面 出现含有气泡的 液体膜(胶质体)
外层液体膜固化 生成半焦, 中间有胶质体层
外层半焦壳 破裂,胶质 体流出
焦炭都是胶质 体形成的? 煤都能变成 胶质体?
• 热力学数据:热解+H → 甲苯和硫氢自由基· SH的产生
Incorporate into char S char TPO
SO2
S
SH
S
+H
HS
React with char
H2S, SO2, COS+ H2O, CO2
Polymerization
TPD
Char
. CH
sulfur
2
+H
· SH 与焦中的组份发生反应: → 生成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 生成非挥发性含硫化合物
产物 萘、蒽 甲酚、二甲酚 吡啶、喹啉 沥青 H2、乙烯 塑料、染料、表面活性剂 合成树脂、农药、稳定剂、香料 生物活性物质 沥青焦、电极炭
郭崇涛《煤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
煤中硫在热解中的变迁行为研究
-· SH自由基的核心作用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