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析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 摘要:佛教作为由外国传入的宗教,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不断地经由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且深刻的影响。直到今天,即使不信仰佛教的人,佛教的思想也同样的影响着人们对于伦理,社会等等的看法。
关键词:佛教 思想影响 伦理 社会 功效
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就一直不停的在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因此,现在的佛教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外来宗教,而是中国化的佛教。这也是为什么佛教作为中国的所有宗教中传入中国最早,教义本身又和中国世俗很遥远(讲求出世和远遁),但是影响力却又相对较大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讨论佛教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包含但不是完全的限于作为宗教的范围内。我们更看重佛教作为一种思想,作为一种植根中国文化的观点,对更大范围内的人们的思想的影响。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在论述的过程中,我们不局限于对于佛教经典的摘抄和理解, 2
更多的是利用一些现实中普及化了的佛教的观点来作为我们的论据。并非是没有论据,只是我们论证的是佛教的影响,而不是宗教本身。
佛教对当代人思想的影响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佛教思想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 人们接受一个事物,选择对齐的态度,根据心理学的观点,最早是依赖于审美的好恶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佛教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在于他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被人们接受。 佛教可供人们审美的东西很多,佛经本身就是其中之一。佛经的翻译者全是饱学之士,因此佛经既有思想价值,也有文学价值。朴实的深邃的文风,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这一点当代人肯定会有的,但是最著名的例子还是唐代的诗人王维,因为痴迷佛教,把自己的号变成了“摩诘”(化用佛教经典《维摩诘所说经》),其诗画多有禅意,后世人称“诗佛”。这种非喧闹的,素雅的,审美情趣,今天对于人们还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们选择住所,别墅,旅游地等等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向往具有出世意味的地方,以远离喧嚣和聒噪,求的心灵的宁静。 其次佛教的艺术,包括寺庙,造像,壁画等等的特点,在人们对装饰等的审美选择上也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2. 佛教是人们思想的寄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物质的和精神的欲望被工业文明不停的放大,媒体在其中推波助澜,同时,由于社会 3
法律和规则体系的不完善,使得贫富差距尖锐,现代人心灵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普遍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不理解和抗拒。人们的压力无处宣泄。 于是佛教的一些思想,就顺势成为了人们寄托心灵,精神上远离社会的庇护者。比如因果报应,比如出世的世界观,比如对财产的淡然,对争斗的弱视,对于名利的回避,都成为了人们回避现实,求得心灵宁静的安慰。 这点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扮演者在事业鼎盛之时毅然出家以及越来越旺盛的寺庙香火可以看出。我们仅仅举一个例子,很多人并非佛教徒,可能对于佛教的思想也没有很深入和系统的了解,但是,见到寺庙还是要拜一下,很多人还是选择具有佛教内容的饰品,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求得思想的解脱以及所谓的“神灵庇佑”以减轻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安全感总是占了很大的部分。因为佛教的思想以及佛教的很多作为,一定意义上对他们起到了心理平衡的参照,同时崇拜偶像又可以使人们获得安全感。这个都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得到严格的论证,这里就不在细说了,大家体会的到。 佛教的艺术也一定意义上起到了这个作用。我们举佛教的音乐来说明。 音乐本身就有使人安静的力量,为人们提供美的感受,缓和情绪。日本江本胜博士的试验小组经过多年的科学试验, 他们发觉: 当水听了优雅的音乐结晶会变得很漂亮, 而听了吵闹的音乐时则变 4
得扭曲、丑陋, 听过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后, 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那样美丽而整齐; 听过韩国民谣《阿里朗》的音乐后( 该曲描述恋人痛苦分手的情景) ,结晶呈现分离似的独立的痛苦状态。我们有理由相信,音乐的这种作用同样物理的作用在人的身上。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 佛学的音乐产生于最简单的法器之中,最早是诵念佛经的伴奏。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声音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于是就把佛学的音乐单独的抽离出来,形成了新的音乐形式。这类佛乐的旋律起伏不大, 节奏简单, 没有大起大落的音浪, 通过反复的唱颂、唱念, 使内心的情感、情绪平稳而达致平静。在佛教音乐中体验的“净”, 则是绝去一切妄念的精神澄炼和在幻象中呈现的随缘自在的真如世界; 而在那“静”中, 体验的是有着盎然生机, 有着安闲自在、超然自得的心理状态。平和的音调可以使人保持正常、清醒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更能净化身体内的水, 使体内的水结晶变得更美丽, 令人身心和谐顺畅, 保持神清气爽的精神状态, 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 我的一个同学并非佛教徒,但是他的手机中就存放着很多佛教的音乐,据他自己说烦躁的时候听一听,可以有豁然的感觉,放在这里算是一个不严谨的例证。 同样可以作为这一点论证的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千手观音的表演,这个就不用赘述了。 总之,佛教的思想及衍生出来的艺术形式确确实实为人们的思想 5
提供了寄托。同时产生了很多的社会功效,这一点我们后面有论述。
3. 佛教影响着人们性和婚姻的观念 这个标题大家看了可能会觉得不靠谱,因为一般认为,佛教和男女之事是没什么关系的,佛教严格的禁止欲望,所以这是一个伪命题。 其实不然。如前所述,我们的佛教是世俗化和改良的,否则他也不可能生存下来,因此佛教本身对于这方面肯定会有迂回的地方。 事实上确实如此,这里出于严谨,我们要运用一些佛教的教义了。但是同样,我们不纠缠,只用两句话来作为证明,一,佛教提倡轮回之说,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般人看来,佛教是不能谈“情”说“爱”的,然而色空不二,佛法在最深处,打破一切界限。从一个男性心理和生理的角度来解释。对于男人来说女人的概念就代表了性或欲以及情或爱。性与情,或欲和爱乃交织在一起,是无法分开的。常人的爱,男女的爱,没有无欲的情,也没有无性的爱。性或欲乃生命的原动力,藏在情或爱的背后。唯有性或欲,非人也,只认情或爱,不承认有性或欲,人之伪也。性、情、生命三者互动,单有情,不能有生命,但没有性,一定没有生命。各种各样的爱情模式、男女相悦,外在是一种很美的情感,内在是人类传宗接代的欲望驱使。因此承接轮回学说,性、欲爱,正因为能够创造生命,从佛教的角度讲,便成为轮回之因,轮回之根本,因此上,佛教并不反对 6
性,至少对世俗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在这里得到我们的第一个结论,佛教对这个话题是有关的。 然后佛教认为欲望是人痛苦的根源,因此上绝对的反对纵欲。但是性作为人的生命原动力,想要断除,谈何容易?认清并断除欲望,对于宗教修行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普通的常人呢?这种欲望,是“最深的梦”,是“永远的忧伤”。人们既想超越,又很难脱离这生命的根本,因此,始终处于一种慨叹,一种犹疑之中。悟到了些许个中真味,但又不明晰清朗。不即不离,若即若离,兜兜转转,游行其间。 如前所述,社会的高速发展是人们的欲望膨胀,这个,从当今流行的一些名词,如小三,二奶,婚外情和婚外性,等等以及各种已经蔓延到少年的门事件。各种门事件的爆发其实是对中国社会的严重警告,欲望的泛滥已经到了很小的孩子们的身上,而且他们显然并不打算抑制这种欲望,而且以欲望得到发泄为荣,否则这些东西也不会出现在网上。我们不反对人的正常欲求,但是,这种欲望的泛滥的危害是不言自明的。 由此,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人有欲望是没错了,但是欲望泛滥就显然有他的危害。 佛教不但对人们的欲望提出了解释,而且对人们摆脱欲望带来的痛苦提供了疏导的办法。 出家是最彻底方式。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断除欲爱,截 7
断生命之流,为走上解脱之路、济世度人打下第一个基础。因此不再滞着于男女之间人之常情,而将之转移成一种超越的爱。 当然这个可行性太低了。于是佛教的思想提供了更加可行的方式。佛教给出经由禅定的不同形式,疏导欲望的有效方法,甚至佛教针对欲念较强但智慧很大的某类根机的人给出一种男女双修的特殊方法,这就是密宗的出现,现在主要是藏密。印度教的性力派与佛教的密宗,只有形式上的类同,但根本理法上则完全不同。但如果佛教密宗行者不能观空执中,g契理契机,克服转化物理的障碍,不但不会解脱,反而会与普通人一样堕入恶道。所以这种修法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危险性,并不是多数人能够承担的。大部分还要从心理上起修,或者渐修,或者导归净土,或者修禅顿悟。能在性事这种生物最难摆脱的生理、物理局限中,观空解脱比在心里上要难得多。 因此我们可以的出第三个结论,接受佛教的思想对于人们缓解欲望带来的痛苦是有作用的。 基于以上三个小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接受佛教的思想并不意味这完全的脱离欲望,可以敦促人们更合理的,更健康的疏导欲望。 上述的思想当然不仅仅局限于性的方面,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欲求。因此教的思想对于人们的欲望的观念产生了影响,是 不言而喻的了。 关于婚姻。佛教并不干涉世俗人的社会组织——家庭,但是有个 8
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础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和思想基础,否则就不会稳定。没有共同利益、共同思想的婚姻,觉得不会产生稳定的家庭。比如,因为人的贪欲而聚合在一起:贪恋性色、贪恋财富或地位、为子嗣而结合等等,都是不同的贪念的表现,这样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福的。再有婚姻双方没有共同生活目标,彼此不能互相进步,而是贪图个人享受,或好逸恶劳,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样的婚姻也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仍然未脱佛法因、缘、果的解释。因此,一定意义上,佛教的思想也对人们的家庭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维护婚姻的稳定。
4. 佛教对人们生态思想的影响 佛教的生态思想是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的。所谓“缘起”,是指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形成而不是孤立的存在。宇宙中没有不变的实体,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佛陀的的弟子阿说示曾经转述这一思想:“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因”就是条件,是内在的直接原因,万法由条件而生,由条件而灭,缘则是外在的起辅助作用的间接原因。因缘的聚散合离导致了事物的生灭,佛教称之为缘集、缘生、缘灭、缘起 根据这个基本理论,佛教认为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也是息息相关、相斥相成的,不能断然分割而单独存在,这是佛教对生命关怀以及生态思想之根本。 因此,接受佛教思想的人们,对于生态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