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佛教发展及其影响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电话
浅谈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文摘】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在吸收域外文化的同时,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逐渐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同时有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中国佛教经过曲折的发展,最终成为我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中国佛教佛教发展佛教文化儒佛道关系
佛语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但却在中国得到了发展,从而兴盛起来,影响了很多人。
佛教文化听起来很高雅,但其实它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佛教在经过了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后,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在同传统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宗教、哲学乃至科学、文学和艺术以及各族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佛教,现如今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宗教,在我们的身边也经常可以接触到。
但是关于佛教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
例如,北大高材生出家是好是坏,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又如一些出家人频频上镜是否符合佛家原则等等,都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下面我将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一些阐述。
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佛教历史从汉代开始到清代总共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但是佛教在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可分为不同阶段的。
一、汉代时期,佛教初传,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它只是被当作黄老神仙方术的一种而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少量的佛寺主要是为了满足来华的西域僧人居住和过宗教生活的需要。
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
随着西域来华僧人的增多,译经事业日趋兴盛,大小乘佛教都于此时传到中国。
东汉时的佛事活动以译经为主,而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儒学化和老庄化的倾向十分明显,这直接影响到了百姓对佛教的理解和接受度。
汉代译出的佛经还在许多方面为适应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而做出了调整。
汉代译经出现的迎合中国儒家伦理的倾向在以后的译经中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乃至在唐代出现了中国人编的《父母恩重经》等专讲孝道的佛经,特别迎合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生活习俗要求。
二、三国时期,佛教徒提出了儒佛道三教一致论,这在成书于汉末或三国时的牟子《理惑论》中就有清楚的记载。
自此以后,这种观点一直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佛教在中土的发展开拓着道路,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由于佛教毕竟是外来宗教,在与儒、道相调和的同时,佛教与儒、道的冲突和争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
早在初传之时,佛教就遭到了儒家的批评与反对。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势力日盛,儒家更从社会经济、王道政治、伦理纲常等多方面来排斥佛教。
在理论上,儒家则展开了对佛教神不灭论与因果报应论的批判。
面对儒家的种种攻击,
佛教徒或者通过把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比配等来说明儒佛一致,或者在佛教的思想体系中加入忠孝仁义等儒家的内容以调和儒佛的分歧,而更多的则是以社会教化作用的相同来强调儒佛的互为补充,可以并行不悖。
在南北朝时的三教之争中,尤以佛道之争最为激烈。
佛教与道教,既有理论上的分歧,例如佛教讲“无我”、“无生”,道教讲“真我”、“无死”,佛教讲“因缘而有”,道教讲“自然之化”,等等,更有政治上和宗教上的矛盾。
佛、道互相指责对方为异端邪说,甚至不惜利用政权的力量来打击对方,以至酿成了多次流血事件,宗教之争发展为政治斗争。
由于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分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佛教与王权、与儒、道的关系在南方和北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南方帝王崇佛,在梁武帝时达到高潮,重视译经、弘扬佛理、广建寺庙、盛造佛像,以至于出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但他们对儒、道仍加以利用,儒佛道三教皆有助于王化的思想在南朝基本上占主导地位。
南朝帝王对过分发展的佛教采取某些限制措施,其手段一般也比较温和,儒、道对佛教的批评攻击虽然有时很激烈,如出现的“夷夏之辨”、“佛法与名教之辨”、“神灭与神不灭之争”,但也仅停留在理论的论争上。
可北方的情况却不太一样。
北朝的君权更为集中,佛教与儒、道之间的争论,特别是佛道之争,往往理论上的争论少,政治上的斗争多,这种斗争直接导致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利用政治力量两次灭佛的流血事件。
正因为此,在北方非但没有出现沙门该不该礼敬王者的争论,反而出现了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
南北朝佛教与儒、道关系的全面展开,以及政治对三教关系的干预,也使佛教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认识到自身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无疑有助于佛教进一步调整自身,创立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中国佛教。
四、隋唐时期,随着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建立,中国佛教的发展也进入了调和南北不同学风而创宗立派的新时期,各具特色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纷纷出现。
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创立和发展,及其对儒、道思想的自觉融合,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走向极盛,融合印度佛教和传统儒、道思想的中国化佛教基本成熟。
在三教融合的总趋势下,隋唐时期的三教之争也有新的发展,三教经常就排列次序的先后而展开激烈的争论,而儒家也经常站在道教一边,从国家经济收入或封建伦理纲常的角度对佛教进行批判。
唐武宗会昌年间的灭佛,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此以后,随着唐王朝的渐趋衰落,佛教的许多宗派也一蹶不振,佛道之争乃至儒佛道三教之争,也就不再像过去那么激烈和频繁了,佛教与儒、道的关系也逐渐迎来了入宋以后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
五、隋唐以后,中国佛教被宋明理学吸收、改铸而渐失光环,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的理学已难以容纳佛教繁盛的局面,佛教再也难以占据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之列。
于是,中国佛教就表现出了每况愈下的衰败景象。
佛教对国人及后世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长,并且在中国的历史上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衰落几个阶段。
因此佛教最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至今很多佛教名言依旧适用。
例如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我认为,佛语教会现在的我们宽容,平和,自在以及坚持本心。
佛教文化其实时时刻刻都渗透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我将从以下几点简要说明。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人们的思想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翻译佛教的典籍成为中国文化的奇葩之一。
佛教的思想在诗歌、词中都有所体现。
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更令人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
禅宗的语录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另外,它还涵养了很多才学超人的名僧。
我深深的被仓央嘉措的炙热的心和他的真挚的诗句所打动,也同样为延参法师幽默的超然见解所折服,
三、对艺术界的影响: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建筑的弘伟、雕刻的逼真、画像的惟肖惟妙以及所蕴含的情感的打动人心。
至今,宏伟的布达拉宫,流传千年,依旧让我们怀着圣洁的朝圣精神,虔诚的祈祷。
卢浮宫里飘逸的仙女历经多世,依旧令人神往,感叹。
四、对中国风俗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外,从不参与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
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与佛教有关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白族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都要举行盛大集会来纪念观音菩萨的诞生。
另外,众所周知的腊八节,祭祀的就是佛教中的诸神:司蔷神,昆虫神等八种。
泼水节,放生习俗,丧葬(火葬,烧七)以及饮茶习俗都受佛教影响颇深。
由此可见佛教文化对我国影响之深远和广博。
综上,佛教的发展是曲折的,它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物,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巨。
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
我们要汲取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国佛教文化仍然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例如,佛教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佛教的文学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享受,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佛教与儒道思想》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佛教文化论》赖永海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出版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静修斋主来源佛教资讯网2012年出版
《论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洪修平201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