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歌剧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族歌剧起源与发展的回顾,结合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民族歌剧 的特点,详细阐述了民族歌剧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方面具有极大地促进作 用。同时为如何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融人民族歌剧的教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民族歌剧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 高等师范院校大都是中小学师资的来源,他们为培养高素 质的中小学教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小学教学目标 的改革,高师教学的目标也要相应的做出改革和变动。高师声乐 教学改革是高师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培养目标来完 善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是改革的又一重要环节,目的在于推 进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及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 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在高师教学中,相对于大一大二的学 生,高年级的学生在气息的运用,声音的控制以及对作品的表现 等方面都相对扎实一些,因此安排他们唱一些民族歌剧作品选 段,可以增强其综合能力和全面的音乐素质。 一、中国民族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民族歌剧是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逐渐发展起来的。“五 四”运动以后,中国的音乐家们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 时,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形式结合着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 开始进行大胆尝试。期间经历了黎锦晖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 歌舞剧体裁形式,改编传统戏曲形式,创编小歌剧形式,发展秧 歌剧,直至1945年在延安产生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第一次较 好地解决歌剧与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白毛女》歌剧模 式,从而使中国歌剧进入了“发展期”。 歌剧《白毛女》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民族歌剧的典范,是因为 它不仅吸取了西洋歌剧的一些创作手法,更是把具有中国民族 特色的音乐融人歌剧创作中。它总结了前人的失败与经验,摆脱 了全盘照搬西洋歌剧的框架,脱离本民族音乐元素,全盘否定中 国传统戏曲的做法,它是破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一个典范之作。 从《白毛女》开始,中国民族歌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这个 时期相继出现了大量人们喜爱的作品,如《王贵和李香香))(195o 年)、《小二黑结婚))(1953年)、《刘胡兰))(1954年)、《草原之歌》 (1955年)、《红霞))(1957年)、《洪湖赤卫队》(1959年)、《刘三姐》 圄吴俊廷 (1960年)、《红珊瑚))(1960年)、《江姐))(1964年)等。这些作品在沿 着《白毛女》的道路上不断的更新尝试新的音乐表现手法,中国 民族歌剧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音乐素质较低 近些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在扩招,大大的圆了学生们上大学 的梦想。学生们从各个地区走到了同一所大学,他们的文化背景 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导致了他们的专业水平也参差不齐。 有的高考生只学习了两个月的声乐,为了考试选唱了一首高难 度的歌曲就考上了大学,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所唱歌曲的含 义,特别是像歌剧选段这种有剧情,有故事发展,有前因后果的 歌曲。 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肩负着教育中小学生的重任,不仅仅 要求高师的学生具备着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而更多的是要求全 面的综合的音乐素质。因此在高师的四年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 仅要教给学生声乐技能和技巧,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 声乐教学。让学生学得好的同时也具备有教学的技能。在提高学 生的素质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备有广博的知识,较为全面的文 化修养,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2.学生的二度创作能力较差 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概念都是模糊的,抽象的,声乐是摸 不着的,全凭学生自己去感觉去琢磨。有的学生只是在上课的时 候有感觉,但是一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道自己唱的是否是正 确的,或者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特别是低年级的学 生在课下只是一味地去模仿歌唱家的声音,从未真正的听过自 己的声音,因此在表现声乐作品时,唱的声音上也可以但是却缺 失了自己的特点,没有注入自己的情感理解和表达。单纯的靠模
仿他人的声音也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更加不会有自己对声乐 作品的二度创作。 3.学生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 达到很高的演唱水平的。高考时学生为了能够拿到高分选的都 是高难度的歌曲,有的高音都是喊上去的。进人大学之后更是急 于求成,一味的追求难度较大的歌曲,总想着要像高年级的学生 唱的一样好。而这样却往往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的学生由于发 声方法的不正确会养成不良的发声习惯,有的甚至把嗓子练坏 了,无法再继续唱歌了,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而言,在学生刚人校的时候就应 该给学生讲清楚声乐学习是从易到难,由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 然的过程,切勿急于求成。教师在给学生选曲子的时候,也应该 从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专业水平上考虑,选取适合不同学生的声 乐作品。教师应该针对于每一个学生制定一个授课计划,将学生 四年的学习进行一个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学。 三、民族歌剧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歌剧的融人,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全 面的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向学生传播更多的传统 文化知识。 本人认为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融人民族歌剧教学时应注意做 到以下几点: 1.学生应熟知歌剧创作背景和剧情发展,同时把握作品的 时代特点。比如在演唱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时,必须要知道党的 女儿讲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江西老根据地的红军北上 抗日后,兴国县桃花乡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 的破坏。女共产党员玉梅死里逃生,又受到叛徒马家辉的纠缠, 幸亏马家辉妻子帮助,玉梅才脱离了危险。她独身一人上东山去 找党的组织,半道上遇见了秀英和惠珍。三位坚强的女共产党员 自发地成立了党小组,由玉梅当组长,领导群众坚持斗争。不久, 通讯员小程到玉梅处来取党小组为游击队准备的给养,被敌人 包围。为掩护小程,玉梅挺身而出,英勇就义的事情。该歌剧描 写的是共产党人历尽艰难,前赴后继的英雄业绩。只有熟知歌剧 的背景和剧情才能充分的将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 2.对人物角色的正确把握。要求学生真正的将自己融入到 歌剧的剧情当中,将自身人物化。比如民族歌剧《江姐》中江姐角 色的表现上,要充分的体现出江姐这个人物是一个地下工作者, 残酷的环境磨练了江姐,她的性格稳重、谨慎、胆大、心细1因此, 在江姐的人物刻画上,女高音的音色应柔和、细致、婉转、优美、 行腔流畅如潺潺的细水。 3.运用合理的演唱方法。与欧洲的美声唱法所不同的是, 民族声乐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的,是以中国的语言为基 础的,以行腔韵味为特点,要求字正腔圆,以声情并茂为准则的 声情字腔相映生辉的声乐艺术。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的演唱不 仅仅需要科学的发声方法,还应该掌握民族声乐的各种润腔技 法,这样才能够将民族声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4.提高二度创作能力。每个演唱者对作品的表现方式都会 有所不同,每个人的音色也有不同。就像郭兰英老师和彭丽媛老 师在表现歌剧角色的时候给人们不同的感觉。郭兰英老师在表 现歌剧人物时运用的是“戏歌唱法”,既保留了戏曲的色彩,更体 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声音表现力,感情抒发更加细腻。郭兰英老师 是唱戏曲出身的,比起西洋唱法其在唱高音时更多的是运用真 声。彭丽媛老师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在吐字行腔上大胆的运用柔 与刚、虚与实、收与放、真与假、动与静、明与暗的对比技巧并吸 取戏曲唱法的特点,字里传情、字里含形。字、声、情三者合一,令 人百听不厌。因此,在表现歌剧人物时应结合自己的演唱特点和 音色特点选取适合自己的歌剧选段,同时也要注入自己对歌剧 的理解,将自身人物化,要去创造人物而不是去模仿人物。 四、总结 总之,民族歌剧的演唱在高师声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声乐教学只是教学生单独演唱一首歌曲的能力而忽视了 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在民族歌剧的学习过程中,它对于学生的 素质培养、能力训练都有着巨大的推动力量,它可以让学生在认 识音乐的基础上更加了解音乐,体会音乐冲突,深层分析作品的 内涵,也可以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巩固 自身专业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 出更多专业基础扎实,艺术修养高的优秀人才。更顺应时代的发 展要求,有利于新课改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郭建民。赵世兰.论中国民族歌剧“戏歌综合”理论的美学特征[J].辽宁 师范大学学报,2004. [2】唐科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及目标培养[J】_音乐探索,2006. [3】孙玉柱.试论女高音在民族歌剧演唱中怎样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J】. 作家,2009(1 6). [4】张谊婷.论中国戏曲元素在中国民族歌剧中的移植生成[D】.中国优秀 博硕论文。2011. [5】孙继楠,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