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看中国鬼怪文化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
10-0060-01
摘要:中国的鬼怪文化源远流长,《聊斋志异》多次被拍为不同
版本的影视作品,更是家喻户晓。本文试从《聊斋志异》这部作品
来分析中国的鬼怪形象,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到中国鬼怪文化的魅力
之所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聊斋志异》 鬼怪形象
蒲松龄,字留仙,明末清初人,他的《聊斋志异》故事是那种
想象瑰丽、优美空幻而悲哀深婉;《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令人
难忘的人物形象,人物大多飘逸柔丽、风韵淡远而意象空灵,像《小
谢》、《聂小倩》、《连锁》、《公孙九娘》等,里面的鬼写得都美,都
可爱。小谢勤奋好学而活泼可爱,小倩奇行独立而忠贞可爱,九娘
香草沉罗、血满胸臆但仍然秀洁可爱。中国的鬼怪外貌美、心灵美、
双美于前。九娘是“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实天人也”;小倩是“彷
佛艳绝”、“娇丽尤绝”;还有《粉蝶》的“秋水澄澄,意态媚绝”
等等,真是琳琅满目,叫人目不暇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英国
人翟丽斯(h·a·giles)翻译“莲香”的时候,用
aperfecthelenforbeauty(其美,如海伦再世),让奥林匹斯山上
的诸神都会妒忌震怒,而希腊和特洛伊也许会为此重新开战。这样
的鬼诉之于男人的感觉,除了“横波一顾,生觉神魂都迷,忽颠倒
不能自主”乃至“指扶软腻,使人骨节欲酥”等等之外,男士们还
能够有什么其他最佳选择呢?
这些鬼虽是异化的产品,却又都是男士的或诤友或爱人甚至是
两者得兼。所以,小倩会义不容辞、以身相许说:“以公子光明磊
落,为天人所钦嘱,实欲依赞三数年,借博封诰,以光泉壤。”中
国鬼如此外貌心灵俱美,恐怕人人都会像《小谢》里的陶生一样发
出感慨:“相对丽质,宁独无情?”
中国鬼还有另一大特点,就是空灵。虽然一方面也会同爱人生
儿育女,本质上却又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来无影去无踪。像《连
锁》,先是听见有人吟诗,然后“方坐,忽见丽者自外来”,怎么来
法则不得而知。去则像九娘,终于“烟然灭亦”。妙在她们本身就
像一首诗:“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帏。幽情苦绪何人见,
翠袖单寒月上时”,吟诗的声音当然更须要是凄婉欲绝。即使男欢
女爱,把握之间,也让对方觉得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而更使人感
到爱人无价、爱恋倍增。这一份空灵隐绰和飘渺如梦,是影子、是
幻觉、是气。这一切特征当然来源于中国人对“鬼神”更深层次上
的看法。《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
情状。”郑玄注:“游魂谓之鬼。”朱熹也说:“鬼神只是气”。
中国鬼还非常通灵知趣,所谓“慧而解意”,“秀外慧中,令人
爱而忘死”!小倩“慨然华装出,一堂尽‘目台’,反不疑其鬼,疑
为仙”。连锁还是鬼时,常常同自己心爱的人“与谈诗文,慧黠可
爱。剪烛西窗,如得良友”。俄而就让自己心爱的人“以手探胸,
则鸡头之肉,依然处子”。一旦复活后就完全成为了真人。
《聊斋志异》中的不少作品借着花妖狐魅的故事,创造了许多
善良可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表现了作
者的道德理想与审美理想。在这里,蒲松龄创造着正面的形象,叙
写着喜剧色彩的故事,表达着自己心中最温柔的感触。众所周知,
蒲松龄过了大半生的家庭教师生活。这使他基本上衣食无忧,又使
他可以拥有一定的空闲时间,更重要的是,多了一种独身在外寂寞
苦闷的情绪。这些客观的环境因素,再加上知识分子特有的多愁善
感,以及蒲氏对神异世界所特有的浓烈兴趣,自然使得他将丰富的
幻想当作了自己排遣寂寞无聊的渠道,并在创作时有意无意中流露
了自己的一些心理渴求和精神寄托。《聊斋志异志异》中许多名篇
的主人公都是困顿场屋的书生,遇上的都是美丽温柔而又善解人意
的花妖狐魅。请看:
孔生雪笠,圣裔也,为人蕴藉,工诗……寓菩陀寺,佣为寺僧
抄录。(《娇娜》)
桑生名晓,字子明,沂州人。少孤,馆于红花埠。(《莲香》)
尚生泰山人,独居清斋。(《胡四姐》)
这一个个清苦而孤寂的书生,与蒲松龄自己是何等地相似,他
们的身上都折射着蒲松龄影子。不管他们是孔生,桑生,尚生,其
实骨子里都是蒲生,而他们日后的奇遇和时来运转,分明是寄托了
蒲松龄内心的理想。而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那些善良多情的异类女
子,娇娜也好,莲香也好,可以说都是他为自己设计的。从这些故
事里面,我们看到了许多善良纯真的形象。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作
者那份本真的理想让他不断地提起笔来,把这些美妙的感情付诸纸
上,为自己书写一丝憧憬,寄托一丝抚慰。这也正反映出中国哲学
思想的功利性,一种入世又出世的统一性。
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所制造出的各种精神产品,它们都有一个共
同特点。用钱钟书的话来说就是“让想象有事可做”。中国文化是
一种召人参与的文化,是一种感情移入的文化。中国鬼怪故事中剪
不断的人鬼情、隔世情缘,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人文寄托。
这也正像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儒家强调人和自然地和谐统
一,正像李白所说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以《搜
神记》、唐人小说、《太平广记》为坚实基础的中国鬼怪哲学,到《聊
斋志异》而发扬光大。
其实,鬼神文学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追寻,是对人类世界的一
种诠释。中国的鬼文化就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对
神异世界的审美应该有一个理想化的阶段:人们带着一种浪漫的情
怀,一种温柔的感情,用理想化的目光来塑造出一个个梦境般美妙
的乐园。这个层面会带给人强烈的审美激动,会留下悠长的美感回
味。
参考文献:
[1]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3. [3] 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2.
[4]林辰.神怪小说史话[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
[5]黄盛华, 周启云. 鬼文化[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