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由来
据传,彝族先民在中古时代(距今5000多年前)就运用太阳历了。
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太阳运转规律(地球运转)。
发现太阳在周而复始的运转中有两大明显的时段界线。
一是日姆补久天(即南回归日),二是日奥补古天(即北回归日)。
他们在不断地探索中积累出从南回归日到北回归日约181天,又从北回归日到南回归日约184天,运转一圈共365天,这一圈运转称为一年。
后来经历算毕摩恒比石楚等人对太阳运转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他们采访了放牧阿普长期观察山影变化的经验,走访收集纺织阿玛长期观察梭桩影子变化得出的经验,还收集到养猪老妇长期观察猪食木槽影子变化的记号。
再结合自己积累掌握的知识综合分析,根据植物生长、荣枯季节特点,将“南回归日”确定为旧年的终日,也是新年的始日。
并用“纳匝”(五行)公式,把365天划分为水季(ꒉꈌ)、木季(ꌩꈌ)、火季(ꄔꈌ)、土季(ꊖꈌ)、金季(ꉾꈌ)五季,每季72天,分成两个月,单月称公月,有36天;双月称母月,有36天,一年为十个月360天,剩余5天叫做“久兹”为“库施”时间。
以这种计算方式来安排一年的生产、生活活动,人们称之为彝族十月太阳历--简称彝历。
几千年来,彝族都是根据十月太阳历,一年五季的不同季节特点来安排各项生产劳动,举行各种节日活动。
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有两个:
第一个是在日姆补久后(太阳南回归日),岁余五天举行辞旧迎新的庆祝活动。
彝语称“库施”(新年节)。
活动具体时间是彝历1月1日---5日共五天,公历为12月22—26日共五天。
“库施”时,家家户户均宰杀年猪以庆贺当年“平安风顺、粮棉丰收”,预祝来年“人丁安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
第二个是在彝历火母月末时举行“点火把、烧害虫、保庄稼”的活动,彝语称“堵灾”(火把节)。
活动时间是彝历6月28---30日共三天,公历为7月22—24日共三天。
每年火把节均是白天杀牛或宰羊,以祭天神、以防天灾,晚上男女青少年人人手持火把欢聚一堂,唱歌、游戏。
“火把节”旨意是消除害虫、以防灾荒,所以人们集中点燃火把时大家都反复祈愿:“点燃火把烧啊烧,烧飞虫,烧爬虫,一切害虫今夜亡;举起火把烧啊烧,烧饥饿、烧灾荒,人间饥寒今夜绝”。
从这些祷辞反映出彝民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不是随意的玩火取乐,而是一场关系民生苦乐的大活动。
所以先祖教诲后人道:“ꃅꈎꈤꆏꈎꏅꆪꆗꄡ,ꄔꆪꈤꆏꄔꊒꁮꐗꄡ”,其意为“年终到了彝历新年节,火月末时彝族火把节。
”
如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彝族新年节和火把节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