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楚雄彝族年俗及其文化内涵.doc12345

浅谈楚雄彝族年俗及其文化内涵.doc12345

浅谈楚雄彝族年俗及其文化内涵姓名:倪祖繁考号:272106400207考区:指导教师:谢晓霞论文定稿时间:浅谈楚雄彝族年俗及其文化内涵姓名:倪祖繁考号:272106400207 考区:楚雄市摘要:天文历法是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彝族十月太阳历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如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都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楚雄市大过口乡大宜基彝族村是楚雄典型的彝族聚居地,位于楚雄市中山镇、三街镇、大过口乡接壤处。

全村虽然只有49户人家但全都是彝族,是一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留比较完整,民风淳朴的小山村,该村过年有一些有趣的习俗。

是楚雄彝族人民过年习俗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能看到有关彝族年的年节遗俗,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

本文拟对当地彝族的过年习俗及其文化内涵进行初步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楚雄彝族;十月历年节遗俗;文化内涵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候,就意味着冬天将要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即将来临。

虽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五十六个民族大部分都有过年(春节)的传统习俗。

因为春节在人们有关岁时节令的记忆中,是祭祀最多,娱乐休闲时间最长的节日,过年也就形成了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人们在欢度新春佳节的同时,当然要对将来一年的生产生活作出一些具体的安排部署。

而我们所过的阴历新年,正值立春节令前后,是小春作物的中耕管理阶段,是农事相对空闲的时候。

如《礼记·月令》里,在“孟冬之月”下面,就特别提到“劳农以休息之”等语,也就是说农民劳作之处田野,辛苦之余,谁不喜欢娱乐热闹,到一年的事情做完了,自然要庆贺娱乐一番,做一些求神祭祀,祈福消灾的祭祀活动。

也就是形成阴历过年为何时间会过得这么长的真正原因。

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五里不同俗”,各民族乃至同族异居的人,欢度节日(春节)的礼仪习俗也不尽相同。

彝族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欢度春节的时候,民族特色就较为浓厚,他们除了求神祭祀,娱乐欢歌之外,还将尊老爱幼,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体现在节庆当中,形成了一种发扬传统美德与休闲娱乐完善结合的过年习俗。

一、彝族过年习俗我在楚雄市中山镇从事教育工作,中山镇比邻着彝族乡镇大过口乡(两镇相距12公里),为了深入了解彝族过年(春节)的风俗习惯,我趁节假日休息之际,先后多次到距离楚雄120多公里至之遥的大过口乡大宜基彝族村,发现当地彝族过春节很有地方特色和彝族民间特色。

大宜基彝族村位于中山镇和大过口乡接壤处(海拔2000多米)。

是楚雄市大过口乡大宜基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全部是彝族。

当地彝族自称“罗罗”属彝族最为古老的自称。

“罗罗”一词有“龙”、“龙虎”的意思。

大宜基依山而座,人口不多,但是是彝族最为聚居的村落,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相对保留比较完整,民风最为淳朴的彝族小山村,许多风俗习惯至今都还在保留着古人遗留下来的一些礼俗。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彝族的祖先很早就发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彝族十月太阳历,太阳历一年分为10 个月,一个月有36天,最后留5至6天过年日。

它与现行的农历极为接近,那个时候彝人过年的时间与今天人们过年的时间基本相同,也是在新老年交替之际过年,欢度春节。

据中国社科院民族所教授兼楚雄彝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刘尧汉先生和南京大学天文系教授卢央先生合著《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历》中论述: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的彝族盛行两个节日:一个在冬季“过十月年”;一个在夏季叫火把节,也叫星回节①。

彝族十月太阳历只用十二属相纪日,即按照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牛“十二兽”,轮回纪日,不用序数(初一、初二、除三等)纪日。

由于用十二属相纪日,一个属相周为十二日,每轮回三个属相周为三十六日,便是一个月;每轮回三十个属相同为三百六十日,便是一年;即一个月三十六日,一年十个月三百六十日,因一年只有十个月,不用十二属相纪月;计算岁数,每过十个月便算一岁。

一年十个月终了之后,另有五至六天置于岁末(不计入上月岁末,也不计入下月岁首),作为过年日,因它置于十个月终了之后,习惯又叫“过十月年”②。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彝族古老的十月太阳历在大部分彝区已失传,被现行的农历所代替,同汉族同胞一起按农历过年。

如今彝家人过年,都是按照我国现在使用的夏历即农历。

因为夏历与彝族十月历十分相近,夏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大约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

过年的时间基本相同,过年时庆祝的活动方式有所不同。

这里所说的楚雄市大过口乡大宜基彝族村,他们过年就很具有自己的地方民族特色,其过年习俗保留了彝族十月历的年节特点。

楚雄市大过口乡的大宜基彝族村民们现在都学汉族过春节,但他们也过自己的年,习惯上称之为“老年”(彝族称春节为“新年”)。

多数彝族则选择在农历腊月初一过“老年”,一般过三天,彝语称“招伙尼机”,“招”是转、轮回之意,“伙”是月份,“尼机”即过年,其汉语为辞旧迎新的时节,相当于汉族的除夕和春节。

他们为了过好一个清洁、愉快、舒适的春节,在除夕之前就要开始清扫房舍庭院,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节日气氛。

彝语称这一天为“苦智西”,“苦智”其义为灰尘;“西”其义为清除,清扫;也就是扫灰尘的意思。

他们把房舍打扫的干干净净,农具锅灶收拾的井井有条。

除夕之日的前两天,每家都要上山砍一棵枝叶茂盛的青松树抬回家里,这一棵松树叫做“天地树”,也就是祭祀天地神的牌位树,彝语称为“课戏塔兹”。

除夕之日,彝家人都要杀鸡宰羊祭敬天神、地神、家堂祖先、灶神、门神等诸神。

因除夕之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每家都要料理丰盛的年月饭,喜喜欢欢吃一顿团圆饭。

这一顿年月饭所吃的酒菜佳肴都必须吃有剩余,此习俗就是图个“吃不完用不尽”之吉利。

在吃年夜饭之前,当家人要准备一只祭祀用的木制长方形托盘,托盘内摆上祭酒祭茶,鸡头鸡挂。

主人端着托盘,首先要到村后的土主庙中,烧香祈祷祭敬土主神,祈求土主爷保佑主人家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

祭过土主之后,又回到院子中的天地树前祭祀天地神,然后再进门祭祀门神和祖先。

所有祭祀完毕之后才吃年夜饭,年夜饭一例是在正堂摆青松毛席。

青松毛席垫得越厚,传说来年的粮仓会更丰盈。

入席时,家中老人及父母坐上八位,其他晚辈坐下八位。

要等长辈举杯把盏,晚辈们才能端碗动筷。

除夕之夜,彝家人还有晚辈给长辈们端洗脚水洗脚的习俗,彝家人认为,除夕之夜干干净净洗脚,将来要出远门,才能赶上别人吃早饭,才能遇上贵人。

所以彝家人在除夕夜不洗脚是不能入睡的。

到夜深人静没有他人往来的时候,当家人就要开始烧香祭祀门神,在门上贴封条封门。

彝家人贴封条封门时,要念《封门经》。

除夕之夜,彝家人夜不闭户,家中的老人在火塘边抽烟喝酒,一直坐到通宵,此习俗称为守岁。

火塘里一定要烧一个大柴疙瘩,彝家人认为,除夕夜火塘里烧的柴疙瘩越大,那来年的年猪就越胖越大。

到鸡叫五更,已是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男人们就必须早早起床,挑着水桶赶快到水井边,放一封鞭炮,向水井里撒几粒米,井边点上三柱香,然后开始念彝语祭龙辞,念毕挑一挑水回家。

挑水回家的路上遇到人不能答话问好。

此习俗称为大年初一取“龙水”,去取龙水时越早越好,一个村子哪家先从井里取回龙水,就认为来年的龙神就归在哪家,龙神就会保佑主人来年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大年初一这一天,彝家人还有个规矩,彝家妇女不能做任何家务,此习俗主要是说妇女们一年四季辛苦到头,新年伊始要让妇女们好好休息一天,就连烧火做饭的事都必须由男人们来完成。

这一天,彝家人还有许许多多的生活禁忌。

洗脸时,不能往门外厦子上或院子中泼洒洗脸水,若有违犯,那来年会发生洪涝灾害。

不能用嘴吹火塘里的火,若有违犯,那来年会刮大风,遭风灾。

不能提刀弄斧,否则会受刀斧之害,遭血光之灾。

小病不能服药,违者来年定会常年病魔缠身。

不经他人邀请,不进他人之门。

大年初一吃早饭,一定要吃几片生姜,“姜”在彝语中是“伴”的谐音,意思是将来出门才会遇上好伙伴。

大年初一日出卯时,家里的男人要把早点煮好,在吃早点之前,要给院子中的天地树披红挂彩,端着煮熟的早点及敬酒敬茶祭祀天地之神。

此时,每个家人都要跪在天地树前跪拜磕头,祈求天地之神保佑主人四季平安,风调雨顺,人丁清洁。

吃过早点,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本境土主及诸神,吃早饭时还要看鸡头鸡卦,因为大年初一时一年的开端,这一天鸡卦的卦象之好坏,是关乎全年的家庭运程。

经常看鸡卦的老人能把一个鸡的头骨和胯骨分成七十二卦,看过鸡卦之后,就能知晓主人来年的生产生活是否能一帆风顺,人丁六畜是否会四季平安。

如卦辞所说:“鸡须左靠东,来年财粮丰。

鸡须右靠客,种下田庄无小麦。

财门左边高,招财又进宝。

财门右边高,钱财不好找。

鸡卦四平清,家中添财丁······”。

大年初一天,家家门前都会拦着青松毛,此习俗示意迎财神开财门。

不经主人邀请,一律不准进入人家的门。

有特殊情况不进不得的,那自己身上一定要带有一点钱财或者宝物,进门之后,适当送上一点压岁钱,以图主人正月招财进宝之吉利。

大年初二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要聚到井边举行祭龙活动。

祭龙仪式要在全村人共用的水井处举行。

吃过早饭,大伙各自提着锣锅,带上祭祀所用的米茶酒肉,每户拎着一只鸡,聚到井边,彝寨水井边一般都有一棵代表龙神的龙神树或一大块大石头作为神坛标志。

他们在井边的龙神树下或大石头前设立祭坛,在井边支起石头锅庄烧火煮饭。

祭龙仪式一般由毕摩主持,毕摩设起祭坛之后,在祭坛内铺撒青松毛,并在祭坛内摆上祭酒祭茶及刀头猪肉。

祭坛布置好之后,毕摩首先在祭坛内烧香杀鸡领牲。

领牲之时,毕摩就端着五谷神碗向水井里和四方撒谷豆谷米,边撒边念彝语祭龙经。

毕摩颂祭龙经时,其余参祭众人都要跪拜在祭坛前磕头礼拜,最为有趣的是,参祭人员都会纷纷摘下帽子或围腰去接毕摩撒下的五谷,接到之后自己数数看,如果五谷粒是双数,那来年必定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果接到的是五谷粒是单数,那说明来年定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天干少雨,粮米欠收。

领牲祭祀之后,大伙就要七脚八手的料理祭餐。

等鸡煮熟了,毕摩就端着煮熟的鸡肉到祭坛和井边回熟祭祀,并再诵一段“回熟祭祀经”。

念毕,大伙开始吃祭餐,席间大伙相互祝酒碰杯,祝贺新年快乐,来年清吉平安,四季发财。

用餐过后,所有参祭众人用锅灰擦黑脸,耍笑娱乐一番。

擦黑脸的习俗主要是表示对龙王爷的敬意,传说龙王爷的脸也是黑的。

傍晚回家时,大伙都要唱着《关龙调》把龙神迎回家。

祭龙仪式完毕,从大年初三至十五,彝家人都只是以跳歌,唱调子、走亲串戚等方式休闲娱乐,不过完正月十五不下地干活。

节日期间,村里要选一位能歌善舞的年轻小伙子当歌头,全村在歌头的带领下,小伙子们弹着大三弦,吹着葫芦笙、笛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