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都蜀锦的发展与形成

成都蜀锦的发展与形成

成都蜀锦的发展与形成
1979年,邓小平访美,赠送给了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一幅双面刺
绣。那副刺绣便是蜀锦。成都的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
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 沈从文在《蜀中锦》说:“蜀
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为中国织锦第一座里程碑,蜀锦是“四川成
都所织造的花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2000多年前,一条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从新
疆抵达中亚乃至欧洲的古老商道,串起了古老中国和非洲、欧洲各国
的商贸往来,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四川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上
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年丝绸之路上运送的最主要的货物
丝绸,绝大部分就来自这里。
此外,近年来,对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推进以及越
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证实,四川在几千年前也通过这两条道路向世界各
地输出产品,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直到印缅、越南、老挝至南亚;
从“北方丝绸之路”直到西域至亚欧。
四川古称“蜀”是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
之一。川人始祖-嫘祖,始创了蚕丝文明,并且后来演变为了丝绸产
业。所以她被誉为“蚕神”。嫘祖始创的桑蚕丝绸首先在古西陵国各
部落氏族推广应用,后来逐渐向成都平原地区传播发展,在古蜀王国
统治三星堆时期,丝绸产业发展至一个相当繁荣的时期。第一代蜀王
蚕丛是嫘祖的直系子孙,在蚕丛时代,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了嫘祖开创
的丝绸文明。随着古蜀三星堆文明的衰落,丝绸产业的中心向成都转
移,最后在成都沉积稳固下来,从嫘祖时期起始,经过两千年积累,
不断完善发展的丝绸生产技术发展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秦灭蜀后,便在成都设"锦官城
" ,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
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
“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织工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
名。交易丝绸的地方也被称为“锦市”。扬雄盛赞蜀都“若挥锦布绣,
望芒兮无幅”;左思描述“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成都
蜀锦的繁荣发展,使得成都成为全国丝绸和贸易三大中心之一,并且
成为蜀国重要的军费和经济来源,所以诸葛亮说:“今民贫国虚,决
敌之资,唯仰锦耳”。蜀锦成为三国蜀汉对外贸易的专利品,是决敌
制胜的国力保证。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大墓出土了一大批高级丝
绸制品,帛画、竹简和大量精美漆器,其中大量漆器上标有“蜀郡西
工”等样式。因此专家推断出土的丝织品也来源于蜀地。2013年,在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4台织锦机模型,这是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
最先进的提花织锦机,填补了国际考古的一项空白,再次有力地证明
西汉以来成都织锦业的繁荣与普及。
隋时,成都“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织造的绫锦,质量精美。
唐时,蜀锦无论生产规模还是技艺都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这一时期
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亦是川蜀丝绸生产最发达兴盛的高
峰时期,同时也是丝绸之路对外贸易最繁荣发展的兴旺时期。这些精
美的蜀锦,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贸易途径,广泛流传海内外。据我国
著名丝绸文物考古专家武敏的研究,丝路上发掘出土的汉唐织锦,基
本上都是蜀锦。蜀锦当时大量流入日本,名为“蜀江锦”。因为蜀锦
制作于蜀江之滨,濯洗于蜀江之水。
费著《蜀锦谱》详细列出宋元蜀锦名目,并说南宋为了用蜀锦购
买军马而严禁私自贩卖,可见蜀锦对于南宋等时代经济曾起重大作用。
宋代吕大防在成都设立锦院,与锦官城相似,亦是一座国家蜀锦工厂,
负责成都蜀锦生产,宋代成都每年上贡蜀布67.02万匹,绫7865匹
和几乎全部的上等蜀锦。
在明末清初,蜀地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战乱,一时城空。清代初期,
织品花样只存天孙锦一种。 自康熙起,清初外逃或被掳走的织锦艺人
才陆续回到成都,重操旧业,开始缓慢恢复。随后因为太平天国和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蜀锦织造的规模开始扩大,出现了黄金时代。
改革开放后,成都蜀锦厂开始恢复建国后的技术,并且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织造出许多优秀的产品。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蜀锦厂倒
闭,后来在原址上修建了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蜀锦图案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
不同的时代特征。蜀锦图案一个贯穿始终的特征,就是广泛而巧妙地
应用寓合纹样。就是选用动物、植物、器物、字纹、几何纹、自然景
物以及各种祥禽瑞兽作题材,用其形,择其义,取其音组合成含有一
定寓意或象征意义的纹样图案。蜀锦的织造技艺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改进和发明新的织造方法和纹饰。
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
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等。
雨丝锦的特点是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丝组成,色络由粗渐
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
雨条状,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粗细匀称、既调和了对比强烈
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间的花纹,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
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
方方锦的特点是缎地纬浮花,再单一地色上,以彩色经纬线配以
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内饰以不同色彩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古朴典
雅的花纹图案。
铺地锦又称“锦上添花”,其特点是在缎纹组织上用几何纹样或
细小的花纹铺满地子,再在花纹上嵌织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线),
如宝相花等。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散花锦的特点是花纹布满锦地。
浣花锦又称花锦,其特点是地组织采用平纹或缎纹以曲水纹、浪
花纹与落花组合图案,纹样图案简练古朴,典雅大方。
民族锦一般采用多色彩条嵌入金银丝织成,多用于民族服饰,故
名。其特点是锦面上的图案从经纬线交织中显现出自然光彩,富有光
泽。
彩晕锦的特点是织纹华贵相映,明暗匹配,层次分明,并以色晕
过渡,花纹绚丽多彩,别具一格。
与花楼织机融合在一起的蜀锦织造技艺,从纹样设计、挑花结本
到挽花工、织工合作生产,一直秉承古老的传统。其后替代传统织锦
的有梭机械织机,其技艺原理与之相同。蜀锦其价如金主要体现在制
作工艺上。要完成一件作品,从程序上说,主要需经历初稿设计、定
稿、点意匠、挑花结本、装机、织造等几个重要过程。每一道程序又
涉及到很多独特的技艺。用蜀锦大花楼木质机织造蜀锦,拽花工和织
手须掌握多种技能。这些古代织造蜀锦的技能令人叹为观止:
打结:这是织工的基本技能,也是学习手工织锦的第一道关。在
一分钟内,用极细的丝线打出十二个结并剪掉线头,使其看上去像从
来没断的才能及格。
打竽儿:最注重身体协调性的技能。左手拽着线做短距离的前后
运动,右手转动纺轮。根据需要打出不同股数的竽儿以做纬线。
拉花:在万千根稍粗于丝的线中拉花提起织机上的经线。力量要
合适,经线不能提得太高,易断;不能太矮,梭过不去。放线要干脆,
否则,许多纤线会搅在一起。
投梭:脚变换着踩竖脚竿将16面综框轮换升降,双手左右开弓
投梭,其间每投一梭要用扣压纬。两者所用力量均非常重要。若力量
过重,另一只手很难接到梭;过轻,梭过不去,会割断经线造成经线
断裂。否则,成千上万根经线需要人工捞头手工打结。用扣压纬时,
由于力量掌握不均会令锦面图案时紧时松而变形。
转下曲:织工经常必做的一项检查。下到一米深的机坑,转动下
曲签防止纤线断裂和缠绕。这项工作一般要用一天的时间。
接头:织造蜀锦时,丝线会根据天气的变化热胀冷缩,或织造时
成千上万次自然摩擦产生丝线疲劳断裂。在遇到经线断裂的情况时,
织工就要在让人眼花缭乱的上万根线中找出断掉的丝线并运用所学
到的打结技能将其接上。
蜀锦的最大特点就是包容,他擅长吸收各地锦缎的织造技艺,形
成自己别具一格的织造风格,他织造的内容也是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的,蜀锦的织造也反映了蜀地先民的创造精神。他也极大地影响了我
国后起的云锦、宋锦及民族织锦,促进织锦的发展及民族的团结,使
我国的织锦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