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深思
摘要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我国使用网络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网络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一些问题也在网络的迅速发展中不断地显现出来,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网络语言暴力问题。
本文从网络暴力语言的特点,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对于如何解决此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网络语言暴力,暴力特点,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建议
1.现象分析
近日,又一起少年微博直播自杀,无救而亡成为网络热门话题。
除了事件主人公自己对生命的抉择外,关注的网友也有意无意地成为其中的幕后推手。
除了这些自杀者的推手,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暴力让互联网的环境变得肮脏不堪。
无论是打开明星的贴吧微博,还是浏览时事热点的网友留言,随处可见“脑残!”“变态!”“去死!”等辱骂语言。
随着网络传播手段的推陈出新,互联网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也出现了更多的网络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
网络语言暴力专指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发生的以语言为媒介、对特定对象的辱骂攻击行为。
2.网络语言暴力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由于语言暴力是虚拟环境的攻击行为,因此具有故意性、伤害性、虚拟性和传递性的特点。
目前网络语言暴力最主要的表现形态有谣言、谩骂、人肉搜索等。
2.1.谣言。
谣言是指通过对不真实消息的恶意散布,使当事人的人格受到极其严重的贬损。
如“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停车场上“我爸是市长”事件,“新疆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和“碘盐能防核辐射”等谣言,这些不仅侮辱了当事人名誉和人格,损害了网络公信力,甚至成为触发某些公共事件以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份有60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41.6%的大学生曾被微博上的虚假信息误导过,而微博信息被官方辟谣之后,也仅有16%的同学愿意主动转发辟谣。
2.2.粗暴的谩骂和攻击性言论。
不明真相却表达情绪,或将自己生活中的受挫感通过侮辱和谩骂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网络语言暴力。
“禽
兽不如”、“丧尽天良、灭绝人性”等极端语言的攻击,或“垃圾学生”、“变态”、“伪君子”等咒骂都被用在不同的人群身上,不管是非真伪。
2.3.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
所谓“人肉搜索”,是指在互联网技术背景下通过网民互动完成的问答式搜索。
某些情况下,“人肉搜索”发挥了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人肉搜索”的恶意滥用确实产生了不少严重的后果。
3. 网络语言暴力的形成原因
熟悉了表现形态后,会发现网络语言暴力的盛行不是偶然,而是盘根错节的各种因素造成的。
从网络文化自身的特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殊性、网站的商业动机、现实社会矛盾在虚拟世界的反映以及社会心理机制等多个角度都可以深入地分析这一社会现象。
3.1.网络文化具有大众文化那种娱乐、戏谑的特征,因此,网络语言也具有夸张、游戏化、情绪化的成分。
这一特点正没有节制朝着粗暴龌龊的方向发展,偏激、情绪化、攻击性的语言大行其道。
“张嘴”就是“看帖不回帖,全家死光光”、“不是人是畜生”之类的语言暴力就形成了。
加之网络世界匿名的特点,人们可以不负责任地宣泄,使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膨胀性地暴露出来,满足自己的窥私欲,等等。
3.2.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可以给每个人自由发布信息、发表见解的平台,大大拓展了公众的言论空间。
加上网上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审核,网络世界本身又存在着非理性的盲从心理,导致大量虚假陈述以讹传讹,在相传过程中虚假成分还被不断放大。
3.3.网络虚拟世界是现实矛盾的反映。
在我国社会这样一个高速的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利益格局的迅速重组,造成了社会上焦虑不安和浮躁心态的弥漫,形成一些人强烈的“仇富”、“仇官”心理,并通过网络语言暴力表现出来。
3.4.网络语言暴力是社会心理的揭露。
它反映了社会舆论形成机制中非理性的一面,突出表现在社会心理形成过程中的情绪化的盲从心理。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对个人在群体中的盲从心理有非常深刻的剖析。
很多网络语言暴力的实施者正是鲜明地表现出这样的特征:盲从、情绪化、缺乏正常的判断力。
4.有关网络语言暴力的结论和建议
保障民众的表达权和言论自由,既是现代民主的基本准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但是无端侵犯他人隐私权,公然诽谤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谣言混淆公众视听,这样的“噪音”当然必须努力加以控制、清除。
不能再让网络语言暴力成为个人或社会的隐形杀手,社会需要一个干净文明的交流环
境。
因此,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营造一个良好文明的网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便是一些建议。
4.1.加强网上舆论引导,控制、减少各种“噪音”。
4.2.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净化网络语言环境。
4.3.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加大以法治网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