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审美的道德涵
摘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国维《<红楼梦>评论》:“它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和解脱。
”悲剧是西发展得最早也最为完善的艺术种类之一,而中国悲剧产生于晚清以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思想也与西审美思想有着差异性,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可相互对等并相互补充的关系,中国的悲剧是产生于生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祖辈传承下来的耳目濡染的人文传统,有着亘古不变的历史特性和不可取代的个性,人性的自我意识也受传统文化的侵染,所以中国传统悲剧审美思想需要西审美思想体系的支持,西审美思想也可以从中国传统悲剧审美心理思想中获得启示与补充。
总之,悲剧的美学意义都是对历史发展的超越与感悟,表现在对人的解放程度作为根本目的,激发人类在生活中的勇气与激情。
在与现实得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或者创造价值。
悲剧艺术能从人所遭受的痛苦与不幸中发现并提炼其蕴含的美,对悲剧个体在遭受不幸或者自我毁灭时所持的人生态度进行审美的判断与评价,其根本目的就是使人直面现实,提高素养,珍惜生活,使人成熟,使人向善,对很多事情都能放下,都能慈悲,以善眼望世界。
关键词:人生价值,勇气与激情,成熟,向善
1悲剧的社会道德涵与个人价值
悲剧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涵,它的道德意义也是众所知的,悲剧中的人物不仅反应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不可置疑,它也是一部悲剧,而且是一部个人自我反省与社会伦理冲突的社会悲剧。
主人公于连是法国新旧社会交替时期下社会制度的牺牲品,他的精神是拿破仑时代的,而现实所处却是复辟时期,这种错位于是造成了他精神与物质的脱离,于连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品性。
他强烈地渴望改变自身卑贱的命运,他突破封建时代的信仰的束缚,勇猛地与封建专制时代抗衡,他崇奉的是拿破仑、卢梭等人的思想学说。
正是这种与波旁朝复辟时期格格不入现代人的思想品性导致了于连的悲剧。
于连在审判庭上慷慨词:“我没有这个荣幸属于你们的阶级,在你们眼里,我是一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农民。
”“我决不请求你们的宽恕,我不抱任幻想,死亡在等着我:它是公正的。
”
于连的悲剧是一种“社会悲剧”,他的性格正是在这种社会的熔炉里扭曲变形的,他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自己的荣誉。
他身体纤弱,为父兄所藐视,但他心却是高傲、坚强、不肯服输,正是如此产生了悲剧。
随着物欲膨胀而带来的人们精神危机是现代悲剧的重要特征。
《红与黑》中于连的悲剧所展现的也就是作为物欲时代象征的金、地位、私欲、美
貌等对人性的侵蚀,特别是对人的灵魂、信仰的腐蚀。
而在现代的都市社会,我们谁又能否认每个人身上不是多多少少有着于连思想的影子?在于连的生命体验中,他经常痛苦地徘徊在自由与禁锢、禁欲与放纵、自尊与自卑、虚伪与正直、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等相互纠、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转化、难辨真伪的道德情感的怪圈之中。
虽然他很励志,但又不能不承认他是自私的,为了获得金与地位勾搭市长夫人,玛特儿。
他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野心太大,在那个时代又是很难立足的。
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谈路遥的《人生》,它是路遥中篇小说之一,通过对农家子弟高加林的一些列经历的描写,揭露了生活的麻木与丑恶,同时也呈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善良,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一面守传统文化的影响,一面又受现代精神的洗礼,使他的心理产生纠结与矛盾,他在柔情似水的巧珍和热情似火的黄亚萍之间感到矛盾,痛苦与迷茫,不知如选择,但我认为他对两个女性并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自己的自尊与自卑意识的一种反应,他喜欢上巧珍只是男人的一种性冲动,喜欢黄亚萍也只是为了以后自己的前途着想,他是一个有野心,不甘平庸的人。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悲剧是必然的。
根据弗洛伊德分析法分析,觉得高加林有些人格分裂,表面看似温和可亲,实则是充满矛盾与压抑的畸形心理,他
的人格分裂只要是由于农村的生活,农村的传统文化道德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冲撞,残酷的社会现实与顽固的传统的道德文明,导致了他的心智不够成熟,禁锢了他的思想意识,使他不知所措,曾经如此积极,的他,最终变得如此的堕落。
2悲剧的爱情伦理与婚姻伦理
《罗密欧与丽叶》体现了莎士比亚在早期作品力宣扬的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即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而且反映出罗密欧与丽叶在中世纪腐朽而野蛮的伦理观念和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坚定不移地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人生理想。
透过《罗密欧与丽叶》中主人公所面临的种种道德冲突、道德思考以及道德选择,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的形象既显得非常生动,同时又是如此的真实。
它是将生活的多样性与矛盾性活生生地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一面是封建传统制度与伦理道德,另一面是那个历史时代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追求。
罗密欧与丽叶就是符合人文主义理想的正面人物。
当罗密欧和丽叶陷入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世仇的矛盾中时,他们选择了积极的抗争,用结束生命这样坚决的行为,捍卫了他们爱情的自由与尊,显示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伟大。
在《罗密欧与丽叶》中,封建世仇的代表是双的家族。
两位主人公均出生于意大利维罗纳城的两个名门望族;不论
是凯普莱特,还是蒙太古家庭,都不会允自己的子女追求婚姻自由。
而且,这两个富有的贵族凯普莱特与蒙太古家族,很久以来就有世仇,两家结怨多年,互相争斗,视对为仇敌;在街上偶然相遇尚且会引起械斗,更别说是容忍自己的后代之间发生真挚的爱情了。
可以说,他们的家族矛盾时刻处在一种水火不容的爆发边缘。
两位主人公遇到的冲突实质就是维护家族的尊与追求爱情的道德上的冲突。
这一对封建家族仇恨的牺牲品在追求爱情生活的道路上,不仅受困于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而且也遇到了来自家庭部的压迫。
在这部作品中,不论是罗密欧还是丽叶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心始终充满了是维护家族尊还是追求爱情生活的矛盾和斗争。
最后的悲剧也是必然的。
同样,中国的《穆斯林的葬礼》也是一部爱情悲剧,它描写了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
以月,玉为主线,贯穿全文,写了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沉浮的命运,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的悲剧,在这些爱情里,通过他们的结局来看,让我们看到了某种不可逃避的轮回的命运,小说中梁冰玉最后写了女儿新月的信里引用了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段诗:“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永远只以幸福和快乐为念。
它任意飞翔,无法无天。
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锁链。
”。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讲“仁,义,理,智,信”的,
对伦理要求也是极为苛刻的,感情也是属于压抑性的心理机制,我们也普遍认为不被父母看好的婚姻也是不幸福的。
虽然梁冰玉和子奇的爱情是发自心的,是在远离故乡,面对残酷的战争下,相互扶持走过来的,可是他们违背了理法,悖逆了社会次序,即便子奇和梁君壁没有真正的感情,只是为了报恩,但是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讲究人情,报恩思想是极为重的,梁冰玉即便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但是凡事都是要有度的,子奇即使再不爱梁君壁,他也有责任对他们母子负责,身为一个男人最基本的是要有责任心,事业心。
这也导致了回国后,他不愿与梁冰玉一起远走高飞。
导致了梁冰玉一个人在国外度过了风烛残年。
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看似是天籁般的爱情,没有半点的瑕疵。
可就是这样的爱情,让我们同样看到了其中的不完美,它的不完美之处就在于他们太过于纯粹、完美。
他们信仰的不同,家境的不同,以及所处的时代。
当时的师生恋好像还没那么盛行,再说舆论压力也可以杀死人。
3悲剧的女性追求与激情
《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中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述了一个受过贵族教化的农家爱玛的故事。
她瞧不起当乡镇的医生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
最后她积债如山,
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爱玛的渥毕萨尔之行,使她变得懒散,乖异与任性,包法利为了她的健康搬到永镇,然而她又爱上了莱昂,迅速的坠入爱河,在莱昂去了巴黎学习后,她又邂逅了风月场中的高手——罗道耳弗,爱玛经不起各种诱惑,感情发展到狂热的程度,并要求罗道耳弗把她带走,和他一同出奔,和查理的母亲也吵翻了,这个女人真是被她自己的一厢情愿冲昏了头脑,古往之今,都有这么一句“女人的柜子里永远缺少一件合适的衣服”,她为了保持年轻貌美,不断的购买化妆品与漂亮衣服,却不知自己已经欠了商人勒乐一笔巨大的债务。
不能说她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可是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她却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也被世人认为品行不端,我不是说爱玛必须做一个贤妻良母,只是感觉她很花痴,见一个帅哥就喜欢,只是为了性的快乐,追求了不正当爱情,最终导致她堕落毁灭的悲剧。
然而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在我看来其实也是一种悲剧,它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白流离婚后寄居娘家,兄嫂谩骂,逼迫流去做寡妇,流不从,恰巧碰见只想恋爱不想结婚的柳原,两个人开始了持久的恋爱心理战,然而由于战争的问题,的沦陷,使得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看似圆满,实则不然,他们之间的调情与算计,说明他们之间是很难沟通的,都是想得到对,却只是基于自己的需求而打着算盘,一直迟迟不肯结婚,结婚后也必将走进围城,不过爱玲是慈悲的,最终
给白流好的归宿,在我看来,感情不是用来算计的,而是相互理解与支持的,爱给予的只是它自己,取走的也只是它自己,爱不是占有,也不能被占有。
爱就在爱中满足。
无论是中国悲剧还是外国悲剧,都是通过矛盾冲突,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然后暴露一些社会的或者人性的悲剧,从而让我们受到道德的教化与灵魂的洗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美好的境界,提高自己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