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实践探析
以苏州市为例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农村改革逐步走出“集体经济即村办企业乡镇企业”的传统模式,通过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改革,使传统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路径发生重大转变,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实现方式也出现了新的途径。
在此改革中,涉及土地权能设置的主要是社区股份合作和土地股份合作这两种形式,且我省第一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均在苏州诞生。
本文围绕这两种形式,对苏州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实践进行探析。
1社区股份合作改革
社区股份合作改革,是以原村级集体资产(主要是经营性净资产)折股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行民主管理,按股分红,在原有村级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形成新型股份合作组织。
从2001年8月苏州吴中区金星村率先进行改革试点组建首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以来,全市累计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1200多家,社员人数达到了350多万人,量化净资产超过140亿元。
1.1基本类型
社区股份合作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资产折股型,即将原村级集体存量资产按一定标准折股量化给村民,村民按股分红。
这种类型全市最多,但由于集体资产价值不同、发展速度不同、承担责任不同、农民对资产及收益的期望不同,近郊农村和远郊农村在资产量化范围、量化办法、股权设置、股权管理上都有所不同。
第二种是增量扩股型,即在量化集体资产的同时,吸纳农民现金入股,增加股本总额,实现扩大再生产,使农民取得更多的投资收益。
这种类型较少,。
2010年全市社区合作社分配总额就达到了7亿元,像吴中区木读金星村社区人均分红超过了一万元。
2土地股份合作改革
土地股份合作改革,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保护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由农户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土地适度集中进行农业产业规模经营,实行民主管理,按股分红。
苏州市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土地股份合作社2002年在常熟成立。
截止2011年底,苏州全市累计土地股份合作社x12家,入股土地面积100多万亩。
其中约有200余家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了工商登记,接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三分之一。
2.1基本类型
土地股份合作主要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单一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也称内股外租型。
入股土地原则上不作价,股份合作社对入股土地实行统一规划,改造农业基础设施,然后统一对外发包租赁或自主经营,发包或租赁取得的收益按农户土地入股份额进行分配。
自主经营的实行分组核算,并要求以粮食生产为主,便于核算考核。
第二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参与经营开发。
主要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单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土地作价折股后参与各类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经营,合作社参股获得的收益,按农民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土地份额分配到户;另一种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
资金、技术等参股,联合建立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统一经营,所获收益按股分配。
2.2操作程序
一是发起人发出倡议,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得到一定规模农户同意后,由村党组织、村委会广泛听取社员或社员代表意见,确定改革设想和初步方案.向乡镇和县级农村工作部门提出土地股份制改革申请。
二是乡镇和县级农村工作部门及时上门搞好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政策指导和业务服务重点是指导土地股权的界定、作价入股、股份分配等内容,建立筹备小组,制定改革实施方案。
三是核实入股土地面积,折算的股价、享有土地股份的成员和认购的土地股份,公示后确认。
2.3主要特点
一是政府积极引导和鼓励。
为进一步规范土地股份制改革,苏州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钓实施意见》、《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明确把加快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当前农村工作重点和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重要抓手。
各地也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
例如,昆山市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试行)》,配备专门人员开展流转管理和服务。
这些文件政策中政府特别强调“三不”,即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有些地区还有政策奖励补贴,每亩300元左右,鼓励承包权流转。
二是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
抓住了三个关键:土地股份合作社单独建账核算;土地发包租赁实行招投标,避免暗箱操作;股份分红要经社员代表大会同意。
三是整村性入股较多。
昆山土地入股占比达到92%,基本上每个农业村都实现了整村入股,有利于统一农业生产布局,并和城乡一体化规划相衔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改革取得的成效
3.1明晰了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成立,使过去较为笼统的农民集体所有的概念得到了显化和量化,确立了农民拥有土地资产和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摆脱了传统管理模式和集体资产的占有形式,探索出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有效实现方式,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和发展集体经济找到了新路。
通过股份量化使农民直接参与管理,规范收益分配方式,提高分红水平,农民与集体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规范,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确保了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壮大发展了集体经济。
3.2提高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程度,构筑农民维权平台
苏州市的农村股份合作社普遍建立了股东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组织,创新了农村基层民主治理模式,使社员有了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参与监督的权力,经营活动更加透明、公开,为农村民主管理的推进搭建了平台,提升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水平。
3.3激活了农村经营管理制度,构建农民增收长效
机制在农业资源日趋减少的情况下,苏州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投资创业,增加财产性收入。
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克服了农民分散、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发挥合作之长,走上“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的富民强村之路,找到了构建农民增收
的长效机制。
部分合作社还吸纳本社就业有困难的中老年农民在合作社打工,增加了农民的打工收入。
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在2:1以下,比前几年明显缩小。
3.4保护了有限的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
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过去缺少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管,不少农田在流转过程中改变了农地用途,变成了建设用地,耕地保护责任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现在由于实施农村股份制改革,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建立,每一户农户都是监督员,从而提高了全社会参与耕地保护的意识,带动了耕地保护各项措施的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