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吕梁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措施

吕梁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措施

C…NESE HORT I CULTURE ABSTRACTS 

吕梁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措施 

雷文艳, 

(吕梁学院园林系, 韩唐则 

山西吕梁0;5;5000) 

摘要:吕梁是全国最大的红枣基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 5.4%,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但由于管理粗放,种植结构不合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导致红枣裂果观象频发,损失惨重;又因缺乏品牌效 

应,产品深加工不够,产品档次不高,导致销售渠道不畅。研究认为,通过综合应用防裂果措施、改变品种结构、 

提升加工水平、转变销售模式、发展龙头企业等措施,可促进吕梁红枣产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吕梁;红枣产业;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吕梁是全国最大的红枣基地,栽植面积达134 673 hm , 

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0%,全国总产量的13.4%。吕梁市黄 河沿岸的临县、柳林、兴县、石楼4县60多个乡(镇)近70万 

人口,靠红枣年人均增收可达600~1 000元。经过多年发 展,红枣产业已成为吕梁的特色主导产业。但是,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吕梁红枣产业面临着严峻考验, 尽快解决吕梁红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吕梁枣区农 

民增产增收的当务之急。 l栽培历史及现状 

1.1 栽培历史 

吕梁栽植枣树历史悠久,是中国红枣的重要发源地。 据史料记载,吕梁栽植枣树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具 

有3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隋唐时代,石楼县大枣就作 为贡品进贡到皇室,明清时期,红枣是晋商营销的重要特 色商品之一,时至今日,明清时期的红枣树依然在吕梁枣 

区焕发出盎然生机。在交城县磁窑村至今仍有宋朝栽植的 ‘骏枣’树近百株,在临县克虎镇赵家山村河神庙旁至今仍 生长着13株古老‘木枣’树。 1.2栽培立地条件 

吕梁地处黄河中游,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属半干旱 

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明显,四季分 明,差异悬殊。春季干燥,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 冷。在吕梁市西部黄土沟壑区,是吕梁山向黄河峡谷的延 续,整个土地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地表支离破碎,沟壑 

纵横,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气候恶劣,严重制约农作物的 种植和生长,成为全国连片的18个贫困区之一。“沟壑梁 

峁斜角角,十年九旱干巴巴,只种庄稼没法法,载上枣树 十拿拿”这支当地民歌,既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又表明枣树生命力强盛、耐干旱,适宜在此地生存的真实 

表白。红枣产业成为吕梁一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1.3栽培发展状况 

当地红枣发展根据发展速度与特征(见表1),可分以下 阶段。 (1)缓慢发展阶段(1949~1978年):从1949年建国到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受体制制约,吕梁红枣发 

展较缓慢,近30年问,吕梁红枣的产量仅由1949年的6 460 t 发展到1978年的1 1 235 t,30年间增长仅74%。 (2)较快发展阶段(1979~199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特别是在1989年以后,吕梁红枣除沿黄四县大面积种 植外,离石、中阳等县也相继大规模种植。红枣品种由过 去以‘木枣’为主逐步引进和改良出‘骏枣’、 ‘梨枣’、 

‘帅枣’、 ‘赞皇大枣’、 ‘晋枣’、 ‘园枣’等近百个品种, 红枣产量也由1978年的11 235 t发展到1999年的10万t左 

右,是1978年的8.9倍。 (3)产业化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吕 

梁红枣发展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把红枣列 为全市“红(红枣)、黑(煤炭)、黄(小杂粮)、绿(绿色蔬菜果 品)、白(白酒)”5大主导产业之首,到1980年红枣收入占枣 

区农民收入的5.98%,2000年占到26.72%。到2011年,在 临县、柳林等县红枣产值已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 枣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产枣大县——临 

县红枣产量达到2.3亿l【g,面积、产量均成为名符其实的“中 

国红枣第一县”。近年吕梁市委、市政府又根据吕梁“十二五” 

规划及吕梁红枣产业中发展的经验和和教训,提出“扩大核 

桃、稳定红枣、优化杂粮、提升畜牧”的发展思路。 

表1 吕梁市重点产枣县红枣产量(t) 

2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作者简介:雷文艳(1983一),女,助理讲师,在职硕士研究 2.1 裂果频发,损失惨重 

生;从事园艺、园林领域教学及研究工作。 红枣裂果是枣果的一种生理性病害,长期以来一直困 

——46——

 C…NESE HORT l CULTURE ABSTRACTS 

0.2%~0.3%的硝酸钙、氯化钙或喷“防裂王”,在果实白 熟期以后喷20~40 mg/kg赤霉素或10 mg/kg NAA,也 可有效减轻裂果。另据陕西佳县使用GHEM生物菌防裂果 

试验,红枣产量可增)311倍,裂果率降低21个百分点,萎缩 果率减少35个百分点,单果均重增)3112.1 g,红枣抵御自然 

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3.1.3采用早熟技术可采用“矮干低冠、密植栽培、地 

面铺膜、喷洒激素”等措施及管理方法,使枣树提早发 

芽,保护好初花初果及利用地表高温,促进红枣提早成 熟,避开枣果裂果期,也可在脆熟期用200~300 mg/kg 乙烯利催熟。 3.1.4推广红枣多果套袋技术在枣果白熟期前,先对 

枣树喷施杀灭真菌和细菌的杀菌剂各1次,间隔10 d左 

右,并在套袋前疏除病果、虫果、发育不良的小果。在 枣果白熟期前,选择枣幼果期结果集中的二次枝进行套 袋。方法是:将长7 800 mm×宽550 mm或长6 500 mm X 

宽550 mm的U型果袋撑开,从结果集中的二次枝下部拉 到二次枝母枝部位,用果袋上的绑条将果袋固定在二次枝 母枝上。 3.1.5避开枣果裂果期 枣果在白熟期以前基本不裂果, 

此后,如遇连阴雨,果肉就会大量吸收水分,迅速膨胀而 形成裂果。进入完熟期后,裂果又渐缓。如柳林县1983年 

因在枣果白熟期和脆熟期连续降水,降水量达常年降水量 的2.07倍,导致‘木枣’大量裂果,当年全县红枣产量仅 

为年均产量的25.5%。而1985年9月虽然降水量高,但由于 降水集中在中下旬枣果白熟期前,故裂果较轻。可对现有 

枣树采用枝干涂白、喷5%~10%石灰乳或喷洒青鲜素等措 施,推迟枣果成熟期,避开枣果裂果期。 此外,在枣果没有转红,即在白熟期以前进行采摘加 

工,可有效地减少裂果,降低损失。 3.2改变品种结构,注重品牌效应 

‘木枣’是吕梁红枣的主栽品种,约占80%左右。该品 

种皮厚、肉硬、耐裂果、制干率高,且抗寒、抗旱、抗病 虫、耐瘠薄,非常适于在吕梁旱地、丘陵山坡和河滩沙地 

种植。但颗小、汁少、味淡、核大、品质中等。要改变现 状,必须要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推动吕梁红 枣产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 

市场化”发展。 柳林县于近年完成了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农业部《柳 

林红枣地理标志商标》认证,柳林三交镇等获“中国特产 之乡”称号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在优良品种的引进 和推广上,要根据当地气候、立地条件及引进品种的生物 学特性,坚持适地适树、合理布局、区域联动、集群发展。 

先小面积试验,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可用“高接换种” 等方式,分步对中低产园进行更新改造,并使鲜食品种、 制干品种和早晚熟品种配置比例合理。 3.3提升加工水平,转变销售模式 

实践证明,加快建造红枣烘干房是吕梁目前解决红枣 浆烂果和转变销售模式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采用1户1房或 多户1房,枣农建造、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农民建造和推 

一48一 广;也可用“公司+农户”、 “公司+农户+基地+科技”、 “龙头企业+种植基地+农户+订单”等多位一体的产业化模 式建造。从而转变销售模式,达到从原枣销售向科技产品 

销售的转变,从简单粗糙的初级加工向颇具科技含量的精 加工转变;从手工作坊式加工向先进的适用技术式加工转 

变。柳林县于2010年引进了《全自动GS电子遥控红枣烘干 技术推广》项目,经试验能耗低、用工少、效率高,且产 

品无污染,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卫生标准。 

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的柳林县三 交镇,2009年建成1条长2 500 m、宽18 m的红枣一条街, 

集中红枣加工企业142个。目前,该镇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 的红枣集散地。 

3.4发展和扶持龙头企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种结构调整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 线,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标,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为重点,用发展工业的理念促进红枣产业化开发。在种植 上要按照品种化布局、良种化栽植、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搞好示范园区建设,做到县有示范基地、乡有示范村、村 

有示范园。通过“政府推动、基地联动、农民互动”的形 

式推动红枣产业化发展。大力扶持有机红枣基地建设,在 提升红枣品质、打造品牌、拓宽市场上狠下功夫。逐步形 

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体系、销售有网络”的产业化发 展格局。 

3.5提高管护队伍水平 

要逐步建立和健全红枣技术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 

系、网络信息服务体系、质量标准服务体系、检验检疫绿 色认证服务体系、产品流通和市场销售体系,真正形成外 

连市场、内连枣农,环环紧扣的产业化服务网络体系。临 

县近年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基地联动、农民互动” 的思路,在提升红枣品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扶持龙 

头企业上效果明显。 

加强栽培管护专业队伍的技术培训,提高枣树综合管 理水平。打造品牌,提升品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大 力推广交城林科所创建的枣树“早密丰”栽培技术,种植 

‘梨枣’等鲜食品种,丘陵地区可借鉴石楼县旱坡地径流隔 

坡式节水密植丰产枣园技术,要加大“穴贮肥水”、 “炮震 松土”、 “花期喷洒激素”、 “枣树高接换优”、 “病虫综合 防治”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总结和借鉴中阳县枣农“四留 五不留”整形修剪技术。使管理队伍有新变化,管护水平 有新突破,枣果品质有新提高。 

参考文献: 

[1]韩唐则,王荣.吕梁红枣裂果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园艺文 

摘,2010,(1 1):166—167. 

[2]张海云.吕梁市人大常委会为红枣核桃产业发展“把脉”[N]. 

吕梁日报,201卜4—7. 

[3]赵年盛,韩唐则.果树栽培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l994. 

(下转63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