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121第34卷 第2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34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13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罗映红 吴暑静

(湖南科技学院 图书馆,湖南 永州 425006)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积极功能毋庸置疑,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结合其地方

特色,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来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搭建校地双方交流平台,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色校园文化。论文以湖

南科技学院为例,以区域文化为基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开展独树一帜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地方性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2-0121-04

引 言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坐落在潇水之

滨,西山脚下的湖南科技学院在地方性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

设上有着积极的探索,自2002年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

校的目标,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打好永州文化这张

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战

略。

一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生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

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

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

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

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书社、文

学社、棋牌、健身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对推进高等

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

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雅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力,帮助

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

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陶冶学生的

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在活动中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

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收稿日期:2012-12-10 作者简介:罗映红(1961-),女,广东增城人,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吴暑静(1983-),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科技学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现代技术。 二 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大环境影响小环境,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

分,自古以来素以文化殿堂著称,高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根植

于地域文化之中,从其建立、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熏

陶影响的作用。这种渗透和熏陶影响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地

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

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显著。在校师生员工作为学校所在地

域的居民,也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所以地域文化在

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师

生员工对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由此也会吸取地域文化的养

料,并进而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宣传者。正是

有了地域文化的涵养,使得大学校园文化能不断跟随时代前

进的步伐,在继承传统与紧跟时代中踏着时代的脉搏,体现

所处时代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

己独有的特色。

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该校坐落在潇水之滨,西山脚下,

是永州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曾多次荣获过国家级各种奖

励。该校以“西山”文化作主线,打造了校园特色文化,铸

就了“西山”文化精品。“西山”一词源于柳宗元代表作《始

得西山宴游记》,是著名的“永州八记”的首篇,在文化界

享有盛誉。因此,学校常被称作“西山下的校园”。多年来,

学校注重对“西山”文化的培育,坚持用“西山”文化培养

学生独特的人文特质,培育学生过硬的思想特质以及学生高

尚的道德特质和优良的心理特质。正因为有了柳文化在永州

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奠定了“西山”文化成为特色校园

文化的精品。目前,校园里许多活动、学生组织、刊物皆以

“西山”冠名,诸如“西山讲坛”、“西山文学社”、“西

山摄影协会”、“西山文风”、“西山文艺”、“西山论坛”、 122 “舌战西山”辩论赛、“西山清泉”等。除此之外,学校还

先后开设了永州历史文化系列选修课程,建立起了永州历史

文化研究所,形成了强势的永州历史文化研究团队,结出了

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

其一,“西山”文化活跃校园,“西山”精神植根校园,

“西山”博爱润泽校园,“西山”名片闪亮校园,主要表现

在:1.以“西山”读书节为契机,广泛调动师生的求知热忱。

“西山”读书节汇编出版了优秀成果《飘浮的思绪》、《行

走潇湘》、《爱莲湖畔》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吸引

了兄弟院校前来学习经验。2009年,校图书馆被湖南省教

育厅高教处、湖南省图工委授予“诵读民族经典,弘扬湖湘

文化”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被湖南省高校图工委评为“信

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先进单位”;2.以“西山”展厅为依托,

培养师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学校在图书馆一楼大厅设置了一

个面积近4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展厅——西山展厅。展厅

设立三年来,已举办各类书法、摄影、绘画、艺术设计、手

工制作等各种展览近60场次,开阔了师生视野,丰富师生

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师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台湾师范大

学陈大络教授书法展吸引了国内数十名知名书法家前来参

观,展出后,书法作品全部义卖,善款用于资助学校贫困学

子,他的善行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3.以“西山”讲坛为

载体,积极培养师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启动了“西山”讲坛,

并以此为载体,邀请舜文化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女书与

瑶文化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地方传统文化研究机构资深专

家学者开展系列讲座,剖析与解读永州优秀地方传统文化。

4.以“舌战西山”辩论赛为平台,加强对大学生“三观”教育。通过“舌战西山”辩论赛,学校语言与口才艺术在全校

推广开来,学校逐渐形成了辩真理,求真知的文化氛围。在

湖南省首届大学生辩论赛中,校辩论队以不败战绩夺得湖南

省一般本科院校组第一名,展现了西山学子风采。近年来,

校园学子在各类国家级、省级演讲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

二等奖近20人次;5.以西山文学社为基地,掀起了校园文

学热潮。西山文学社成立30余年来,它秉着繁荣校园文化,

培养文学新人的宗旨,培养了彭国梁、魏剑美、荷洁、彭雅

青、黄爱平、吴茂盛等一大批文学骄子。先后主办社刊《西

山文学报》、《西山文风》,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校园

诗文大奖赛”和各类文学竞赛,多次组织社员听文学讲座,

办文化沙龙,朗诵柳子诗文、摹元结铭文、登西山、访石潭

等活动。社员先后在《诗刊》、《散文诗》、《人民文学》、

《湖南文学》、《青年作家》、《大学时代》等百余家报刊

发表作品两千多篇。《湖南文学》、《湖南教育报》、《读

写月报》、《校园之馨》、《潇湘文学》等报刊杂志曾给予

了专栏介绍。2000年,西山文学社被《文艺生活》评为“全

国五十佳文学社团”;2003年,被小溪流杂志社评为“全

国十佳百优社团”。6.感恩文化进校园,西山之爱在校园里

得到了悄无声息地传递。学校长期广泛开展感恩公益活动,组建爱心服务社团,开展“感动校园十大学子”评选,进一

步增强了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意识,树立了一批思

想道德模范典型。如辜鹏博同学家境贫困,但他毅然将获得

的8000元国家一等奖学金全部捐给身患重症的同学;中国

语言文学系同学坚持服务柳子街社区孤寡老人23载;在“激

情创意,益暖中华——首届Google(谷歌)杯中国大学生

公益创意大赛”中,校园“成立一毛钱基金协会、发展全国

基金联盟、帮助贫困学生”、“环保之我行”、“让城市和

农村的孩子在天平的两端平衡”三支团队入选。

其二,柳文化与该校有着深厚的渊源。30多年前就成

立了柳宗元研究室,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成立了柳宗元

研究所。自从1981年学校承办了首届全国柳宗元学术讨论

会之后,在柳学史上具有了开创性的意义。为了使它得到更

好地传承和发扬,并努力把它打造成学校校园文化特色,该

校开展了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开设了《柳宗元在永州》的专

题品牌课程。于1989年再度承办了全国柳宗元学术讨论会

并在2002年,2010年承办第二届、第五届“中国·永州柳宗

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地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

湾等海内外柳学研究专家建立了长期广泛的联系,使永州成

为了享有国际性声誉的柳学研究阵地。

其三,学校于2003年成立了舜文化研究所,开设了《舜

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专题课程,并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哲

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其四,于2004年正式成立女书暨瑶文化研究所,研究

所以综合研究为灵魂,以女书语言文化和瑶族民间艺术文化

为重点而开展研究。

其五,周敦颐研究所正式成立于2005年,以研究中国

传统文化为宗旨,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理学与儒学、国

学与经学、湖湘文化与永州地方文化,开设了《周敦颐研究》、

《宋明理学》等专题品牌课程。

其六,潇湘文化研究所以研究潇湘文化为宗旨,主要研

究方向有怀素何绍基书法文化、浯溪摩崖碑刻文化等。

其七,注重发挥校园图书馆的作用,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高校图书馆是实现校园文化的沟通与交流的最好场所,多年

以来,学校图书馆通过各种途径(如直接与李达的夫人石曼

华女士联系,得到了石女士大力支持,石女士慷慨地捐赠不

少有关李达的珍贵手迹及资料)重点收藏了许多地方文献,

成立了零陵文化研究室、永州名人资料室、永州地方文献资

料室,系统收藏了康熙、光绪年间的《永州府志》、《零陵

县志》等古、近代史志,以及现代的各县县志和其它专项志。

除地方志以外,图书馆还刻意收藏了有关永州名人(如周敦

颐、柳宗元、怀素、杨万里、李达、陶铸等人)的系列文献

资料。同时,还收藏了中南民族学院的宫哲兵先生在永州市

江永县境内发现的一种女性奇特文字资料《江永女书》。当

这一发现公布于世之后,世界为之震惊,外地学者纷纷前来

考察研究,如:德国的一位语言学家、以及清华大学的赵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