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命不同价”的平等权分析

“同命不同价”的平等权分析

“同命不同价”的平等权分析
【摘 要】《侵权责任法》颁布后,学界正为“同命同价”的到
来欢呼时,新的“同命不同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让人
们重新思考,宪法平等权的真谛。平等权伴随生命权而存在,而生
命权侵害后的不平等待遇,使得这两大基本人权保护甚是不足。
【关键词】平等权;生命权;同命不同价
近年来,同命不同价的争论备受关注,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探
讨。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
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对死亡赔偿金作出了城乡差别对待的规定
后,同命不同价的争论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财产性补偿
“同命不同价”在民法上看来只是简单的财产性补偿和精神抚
慰。民法上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被害人因侵权
行为死亡后,其作为民事主体的资格已经消灭,因此,死亡被害人
不能以主体资格主张民事权利;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是间接被
害人,即死者近亲属。依据这样的理解,“命价”的法律内涵便是
死者生前所扶养的人因丧生活来源丧失,而需要得到填补的抚养
费,以及近亲属因此遭受的精神损害赔偿。这样的解释给“命价”
的计算带来了操作上的可能性,故此“同命不同价”也寻找到了理
论的支持,城乡差别便成为合理合法的区别对待。然而,这样的操
作依然蕴含着巨大的弊端甚至危机,人们始终在反思,作为被侵权
主体,生命权这一人之最根本的权利遭受侵害时既无救济可言。所
谓,“无救济则无权利”,那么,生命权的保护力度着实令人担忧。
尤其在目前,社会群体对生命权漠视的现象颇多如“小悦悦事件”、
“药家鑫案”等等。
二、生命权的救济空白
生命权神圣不可侵犯,对生命的漠视就是人性的泯灭,但是法
律的规定又似乎忽略了这一基本的理念,引起了民众的质疑。生命
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权,已经被世界161个国家在宪法中作出明文
规定。“尊重生命诚为现代民主法治国家施政之基本指标,将落实
与宪法并保障之早已蔚为潮流”。其他国家虽然并未明文规定生命
权,但是生命权作为其他权利存在的载体,宪法只要是“一张写满
权利的纸”,那么必定隐含了生命权的踪迹。生命权是与生俱来的,
是宪法所保护的基本权利,据统计在世界上142个国家的成文宪法
中,有117部规定了公民的平等权利,达到82.4%,同样意味着公
民的生命权平等,平等的生命权不能获得平等的价值衡量即“同命
不同价”。与宪法平等权相违背。
三、“同命不同价”的平等权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同一侵权事故在中发生的死亡事故,基本上
得到了同一的赔偿金额,即使有所差距但也在民众感情所能接受的
范围,如抚养遗孤的需要,赡养父母的需要。但是这样差别并非很
明显。邵阳沉船案中,受害人家属获得统一的政府补偿20万元,
对于有抚养子女赡养父母者,只是在此基础上略高一点。经历了数
年的讨论,“同命不同价”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依然存
在诸多不平等的现象。如江苏丰县校车事故遇难学生每人获赔50.2
万,上海火灾事故责任单位将承担65万元的一次性死亡赔偿金加
上政府帮扶金和社会性捐助最终可得96万元,甘肃正宁校车案每
人43.6万元赔偿金,甬温动车事故每人获得91.5万的赔偿,信阳
客车大火最低赔偿46万。通过这系列大型事故的比较可见,死亡
赔偿金额因时空的变化有比较大的差距。宪法上平等的合理差别的
依据,在各国时间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根据经济能力的差距
而负担轻重不同的税费,二是,根据年龄的差别而给予不同的责任
权利的分配,三是,根据特殊的职业要求而加强或限制其某些权利
或义务,四是,依据历史原因给予不同民族合理的差别的对待。平
等权的差别对待,往往是衡量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中的
倾斜,弱者可以从分配倾斜中获得一些补偿,这样可以公众情感所
接受,而弱者从内心感到满足和幸福。可见“时空”差异显然违背
了宪法平等权的内涵。
罗尔斯认为差别原则不同于补偿原则,但他却可以达到补偿原
则的某种目的。依据罗尔斯的平等观来分析侵害他人生命权后的救
济,弱势地位的群体需要得到更多的补偿,况且,在现实生活中,
强者有能力凭借自己的能力去争取到更多的资源,而弱者更多的是
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保障自身的权利。正如阿克曼所认为的,“社
会一定要给残疾人更多的教育、财富或任何其他为达到完全平等结
束控制所必须的东西,因为残疾人受到了无可避免的控制”而然,
享受社会资源更少的个体,在解决死亡赔偿金的问题上也可以基于
这一理论来支撑自己的诉求。从人的天赋来看属于自然偶然性,从
出身来看属于社会偶然性、从人生的运气来看属于幸运偶然性,这
些因素往往影响着各种侵害生命权赔偿案件的结果。这些因素从道
德上来讲都被认为是不平等的。处理生命权赔偿问题,关系到生者
的生存权问题,属于宪法实质问题,死亡赔偿金至少要满足死者生
前需要抚养或赡养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平等权反对以不合理的标准区分不同人群,在处理侵犯生命权
的损害赔偿案件中,受害者个人的法律人格转移,近亲属成为权利
请求者,我们可以理解为生命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转移。法律上具
体的权利请求人应当受到平等的对待,他们在社会中作出区别对
待,应当依据宪法中合理差别对待而达到实质平等。学界主流观点
认为,实质上的平等主要是为了“抑强扶弱”。在现实经济、政治
当中,弱者在发展资源上少甚至无,丧失生活支柱的人生活都难以
维持,所以在请求死亡赔偿上,考虑到请求人的弱势地位,适当拔
高赔偿额度,是可以被大众所接受的,冯亚冬教授曾说过:“平等
只是弱者发出的呼唤”。从道德层面上讲,保护弱者属于法与道德
的重合,所以从社会弱势群体保护出发,能使得每个人都能感觉到
平等,消除人们内心因不平等而产生的压抑和自卑甚至仇视社会的
不满情绪。
四、结语
“同命不同价”渐渐淡去往日的城乡的不合理差别意味,但新
的不平等现象始终难以困扰着人们,如何把握死亡赔偿金的差别额
度,才是宪法上平等权的最终体现。从形式的平等走向实质的平等,
就是要从立法平等走向司法平等。
【参考文献】
[1] 上官丕亮:《宪法与生命——生命权的宪法保障研究》,法
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页。
[2] 李震山:《人性尊严与人权保障》,台湾元照出版社,第29
页。
[3] 韩大元:《宪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版,第310-311页。
[4] [美]波斯那:《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社,第425页。
[5] 莫江平:《我国公民平等权及其误区》,载《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
[6] 冯亚冬:《平等、自由与中西文明》,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第3页。
[7] [荷]亨利·范·马尔赛文、格尔·范·德唐:《成文宪法的
比较研究》,陈云生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