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对策分析一、引言反倾销,从表面意思看来就是对倾销的抵制,在1948年1月1日成立的GATT第六条“反倾销与反补贴税”当中说到:将一国产品低于它的正常价值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内,如果因此而对某缔约国领土以内的某项产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或者实际意义上的威胁,这种倾销就应当受到谴责。
反倾销实质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是WTO体系下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是国际上公认的用来应对不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有效工具。
中国作为WTO组织成员遭受反倾销调查、诉讼最多的国家,更加应该认清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结合当前的反倾销案例,尤其以发展中国家针对我们的反倾销案例,积极主动分析,研究应对策略,迅速改善当前不利的对外贸易局面,从而推进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其特点(一)对华反倾销的主体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变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11年,中国总共遭受了854起反倾销诉讼,成为了遭受反倾销起诉最多的国家,起初主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首,后来发展中国家也不短的对我国出口进行反倾销调查。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立案数量已经逐渐减少,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逐步增多,并且占有大半的比率。
其中尤以印度,阿根廷,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为主。
(二)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国别、产品数量、类别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对于反倾销的认识就是把它作为一种贸易保护主意的工具,如此应用虽然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从国别、产品数量、类别都有不断增加,以2009年为例,除欧盟和美国之外对华发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和地区共25个。
而发达国家只有5个,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
发展中国家却多达20个,包括印度,菲律宾,阿根廷等等。
另外,发达国家对华发起的反倾销诉讼只涉及无缝钢管,轮胎等几种商品。
而发展中国家发起反侵销调查的产品则是涉及种类繁多,数量非常巨大。
(三)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大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华征收的反倾销税不断增高,尤为特殊的是印度,印度对华征收的反倾销税都会远远超出其他国家的征收幅度,税率往往是其他国家的一倍甚至几倍。
2012年2月,印度对我国的碳酸钠进行反倾销终裁,最后对我国的碳酸钠征收36.26美元/吨的反倾销税,而当时对于巴基斯坦的仅仅征收2.38美元/吨的反倾销税,如此沉重的反倾销税,大大增加我国出口商的生产成本,增加的出口企业的负担,迫使一些小企业退出已经占有的国外市场。
(四)涉及金额趋大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逐渐增加,而且每次的反倾销诉讼涉及的金额都是不断飙涨,涉及金额几亿元的都是非常平常。
以印度为例,2008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涉及的金额高达16.7亿美元,其中,热轧钢案中涉及的金额居然高达6.86亿美元。
2010年,在玻璃纤维案以及制品案中涉及的金额更是高达9.21亿美元。
由于我国国内一些稍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遭受国外严重的反倾销,大量的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迫使我国产品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对外出口。
也磋伤了国外一些企业对中国投资的积极性。
特别是一些新兴的电子产品,刚开始出口就遭受到严重反倾销,对中国产品的大规模反倾销,事实上已经影响的我国出口,而且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增大,这一问题还会长期困扰着我们。
三、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原因剖析(一)中国出口的产品价格过于低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迅速提升,但是中国出口的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我们都是通过降低出口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这就导致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敌视心理,所以中国产品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他们的反倾销调查目标。
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内企业,政府多通过限制同类进口竞争产品的进口来维护这些落后的企业,反倾销就是他们经常采取的手段,因此中国出口的产品价格过于低廉是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首要原因。
(二)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的不应诉或者应诉不力相关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反倾销案应诉积极性、应诉率都比较高,但是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是应诉不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的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案所涉及的出口贸易额比较少,这就让我们的出口企业对这些反侵销案件没有足够的重视,中国的出口企业对这种案例的被动又消极的态度会让发展中国家得寸进尺,他们会肆无忌惮的对我们的出口发起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就直接导致此种反倾销案例的发生率直线上升。
(三)发展中国家反倾销具有连锁反应现今的国际贸易形势,当我国出口一种商品在某个国家遭到反倾销调查后,便会直接引起其他的国家的担心,进而采取反倾销进行预防中国产品的进口。
我国出口的钨制品,鞋,硅铁,钢板等都曾遭到此种情况。
反倾销是一种传播性非常强的“瘟疫”。
尽管中国对印度,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出口占我们出口总额的比例不大,但是这些国家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中也有较大的影响,他们频频的对我们的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就会引起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效仿。
四、关于应对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建议(一)政府方面一是积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合作,协调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强各国政府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一方面,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我们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所具有的优势,所以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有着经济互补的一面。
例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是资源非常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与这些国家加强贸易往来可以更好的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另一方面,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
所以在现行的WTO体制之下,积极寻求与发展中国的发展,寻求共同的利益,建立新的协商机制,加强交流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是完善我国的反倾销预警机制。
发展中国家对我哦过发起的反倾销诉讼经常使我国向企业无以应对,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建立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每次都不能及时预测对方的反倾销行为,所以每次都处在非常不利的局面,最后也只是被动应诉。
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当应当加强对相关重点发展产业市场信息的搜集,及时提供给国内企业,使得我们能及时快读的应诉,做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建立应诉机构,为企业及时提供法律援助。
(二)行业协会方面1.建立出口价格协调机制。
行业协会作为国内企业之间的桥梁,连接着政府和出口企业,并且行业协会会更加了解本行业的国际情况,能对整个行业进行监督管理。
行业协会可以将国内企业联合起来,统一运作产品出口,维护出口秩序。
行业协会还应该积极相关国家的反侵销信息,及时调整国内本行业的出口价格,建立出口调节机制,把出口的产品定在一个合理合法的范围,避免在国际市场上的恶性竞争。
2.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行业协会,商会的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行业协会同样也要走向国家化,要在愈来愈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其作用,就要积极同国外的行业协会,商会沟通与交流。
最后在实践中发挥有效的协调作用。
我国的行业要积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会,商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利用对我们有利的因素改善我们以往应对反倾销调查的不利局面。
(三)企业方面1.转变生产模式,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目前我国国内的产业都是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过往的反倾销案例看,我国频遭发展中国家反侵销的原因是我们的资源和劳动力的具有较大优势,导致我们的产品出口价格相对较低,最后引起反倾销调查。
要改变当前的不利出口贸易形势,转变国内企业的生产模式就显得尤为关键:首先,我们应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把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其次,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属于我们的品牌。
总之,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品牌,不断创新,也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以改进,最终提升产品的质量。
2.转变企业经营观念,提升维权意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前国内企业的对外出口大多是靠低价销售的方式进开展的,这种形式虽然能扩大产品的出口,但是这种营销在国际市场上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招致反倾销诉讼。
中国企业要想立足于国际市场,就必须打破此种模式。
具体的来讲,就是我们要“以质取胜”,才能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其中,合理制定出口价格策略就是企业转变经营方式的关键所在。
另外,面对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反倾销措施,相关企业应当积极应诉,维护我们自身的合法权益。
我国企业应该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
五、结束语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反倾销的行为仍在继续,我国政府一方面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我们的政府职能,保护各自的知识产权,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与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密切的经济合作,协调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增强各国政府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我国企业要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用好法律武器,切实可行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如此才可以减少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参考文献[1]廖良美.中国遭受反倾销的特征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9(30).[2]吴金希,于永达.国外频繁对华反倾销的深层原因与对策选择[J].改革,2009(3).[3]田亦夫.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侨乡论坛,2008:5.[4]沈木珠.论国际反倾销与中国之应对策略[J].法商研究,2012:2.[5]彭文革,徐文芳.倾销与反倾销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0-94.[6]商务部.出口产品反倾销案件应诉规定[EB/OL].[7]冉宗荣.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动因及我国的应对之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9(4):122~126.[8]杨海峰,卓骏.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成因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1~23.[9]黄英辉.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深层次分析[J].商业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