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 【摘要】信息技术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势在必行。对许多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既有技术以及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也有观念、管理等方面的。通过对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的研究,指出了一些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核心竞争力1
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促进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但由于其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已不能适应日益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简化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的方式,减少中间环节和中间管理人员,从而建立起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型组织结构。这种组织形式信息沟通畅通、及时,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2、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创新。 信息技术能极大提高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柔性制造系统、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使企业具备大规模定制的制造能力,其结果可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 3、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和各项管理工作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企业信息化不只是计算机硬件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即在信息化过程中引进的不仅是信息技术,而更多的是通过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把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进行管理创新。以此建立良好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流程,构建扎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实行科学管理,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4、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完备的信息是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获取信息、收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使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掌握更加完备、及时和准确。另外,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5、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素质。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员素质的竞争,人员素质在企业竞争优势中极为重要。企业信息化,可以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使企业领导至全体员工知识水平、信息意识与信息利用能力提高,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及企业文化的环境。不管是高层领导、技术人员还是业务人员都将在信息化过程中不断学习,学习信息技术,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新知识的应用。 二、军工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军工企业是国防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和电子等各个行业及相应产品,具有高技术密集和军民两用的特点。军工企业的主要业务是设计、生产、制造武器装备,其基础设施和支撑技术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国防科技工业的供给能力和国防现代化的进程,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也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军工产品的设计、生成、供给能力直接关系到国防建设力量的强弱、关系到未来战争的成败,因此,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国际国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际关系日趋多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在现代的军事对抗中,需要配备高度信息化、高性能、高质量的现代化水平的武器装备。这些都对军工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它们不断建立和完善自主配套的工程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体系,以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能力、产品生产能力,要求企业实现一体化的、集成的信息化管理,包括研发、生产、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销售等,加速企业业务的运行,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内部综合技术实力和整体的竞争能力。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已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计算机在企业的应用已经从单项应用向继承化、综合化和网络化发展,重点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重大信息工程推广应用相对滞后。国家经贸委近期的调查表明:30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有80%以上已经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70%以上接入了因特网,50%以上建立了内部的局域网。从总体上看,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基本实现信息化,中小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的比例则更低。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 1、重视程度差别较大。 随着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深切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达成共识。但从总体上来看,认识在不断提高,在实际操作上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却相差很大。 由于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的不同,企业信息化建设受重视的程度也不一样,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还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信息化建设就是买几台计算机联网,开发信息系统就是找人编程等,所以说在企业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别。 2、新成长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起点高,老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 改革开放后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很多企业在创建时就把信息化建设考虑在内。这些企业无论在信息化水平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效果方面都比传统老企业具有明显优势。而老企业一般都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管理方式,在信息的采集应用等方面都还很落后,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软硬件配置都还达不到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3、应用深度上还不够深入。 (1)基础应用的普及面较宽,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各种规模企业绝大部分都用上了微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和辅助管理。许多大中型企业拥有相当多的信息技术设备,也培养和储备了一些自己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但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如资源制造管理软件(MRPⅡ)、企业资源管理软件(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物料资源管理(MRP)等普及率低,水平也相对落后,有些企业应用效果不好。 p (2)信息化建设出现“分层”。 pp目前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也即是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是相当薄弱的,也是下一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 p (3)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因行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存在差异。 pp总的来看,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企业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高;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企业管理落后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普及程度相对较低。 4、从技术实现上来看,研究较深,实现较浅,“信息孤岛”日见突出,管理理念亟待更新。
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进行交流,数据出现脱节,即产生“信息孤岛”,势必给企业的运用带来一些的缺陷,如信息需要重复多次的输入,信息存在很大的冗余,从而带来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等。 p “信息孤岛”会严重地阻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使企业在进行新一轮投入时,瞻前顾后,难于决断,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在软件的技术方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企业的流程管理和相关的技术标注化等相关技术方面。 pp单元技术需要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单元技术如CAD、财务等软件能解决企业部分紧急的问题,但随着企业计算机运用的不断深化,目前的软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尤其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老的瓶颈问题解决了,但新的瓶颈问题随之而来,计算机的进一步深化运用提到日程上来。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除了相关的技术因素之外,更大的因素将取决于能不能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同企业的具体实际良好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其说是技术问题还不如说是管理问题”。管理的不科学、流程的随意性、“人治”与“法制”的混淆,是国内企业的通病,如何运用良好的时机,整合企业的管理,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信息集成商所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企业的领导如何更新观念。由于企业由于所处的行业及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企业的运作模式虽有雷同,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需求是互异的,就需要“量身定制”,以工具化、成组的设计来实现不同的需求,同时考虑信息的集成性和开放性是信息集成商所面临的挑战。
5、在资金投入方面由以硬件为主向软硬兼顾发展。 企业在信息化的投入中,已经摆脱前期的以硬件为主的投资方向,偏向于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的局面,在有些企业的资金投入中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硬件的投入。企业对信息服务的投入开始有一定的认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表现在系统软件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