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膜覆盖对食用型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地膜覆盖对食用型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地膜覆盖对食用型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宋吉轩,毛堂芬,李云
*
(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
摘要为探讨更为有效的甘薯覆膜栽培模式,以不覆膜为对照,利用黑膜和白膜研究了不同覆膜栽培模式的生理特性和对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黑膜和白膜模式具有促进茎叶生长协调、叶面积系数合理、地上下部养分分配合理、净同化率较高等优点,这是最终薯块产量较高的原因。

覆膜栽培不用喷洒除草剂,省工,为栽培甘薯的新模式。

关键词甘薯;地膜覆膜;生理特性;产量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20-02
基金项目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nycytx-16-C-1);贵州省科技厅计划项目
“贵州薯类育种及产业化研发平台建设”(黔科合院所创能[
2010]4006);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生创新基金“克服甘薯品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研究[黔农科合(创新基
金)号]
”。

作者简介宋吉轩(1978-),男,土家族,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
向:甘薯遗传育种及栽培技术。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2-06-25甘薯产量高、用途广、适应性强,是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
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作物。

甘薯作为贵州省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在23万hm 2
以上
[1]。

主要分布
在贵州遵义、铜仁、黔东南等地区。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已在各类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

利用地膜覆盖栽培甘薯具有保持土壤疏松、保肥、保水、提高地温、增加产量和商品薯率的优点,因此,覆膜栽培已广泛应用。

为探索更为有效的覆盖栽培技术,笔者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地(中性沙壤土,肥力中等,前作为玉米)进行了白膜、黑膜和不覆膜栽培对甘薯的影响研究,探讨适宜甘薯栽培的覆膜方式,以指导生产。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供试甘薯为食用型甘薯7-19-5,从重庆甘薯研究中心引进。

1.2
试验设计设覆盖白膜、黑膜和不覆膜3个处理,
4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

其中1个重复用于甘薯生长动态调查,其余3个重复进行产量和品质统计分析。

单垄单行种植,小区4.8m ˑ5.5m ,行距0.8m ,株距0.22m ,
6行/小区,每行25株,每小区150株,折算为56818株/hm 2。

覆膜处理
进行覆膜后扦插甘薯苗。

1.3试验方法自甘薯苗栽插后30d 开始,每隔10d 每处理选取5株,
根据通用的甘薯鉴定性状及其生长期记载标准
[2]
记载。

干率参考吕长文
[3]
的测定方法进行。

对地上地
下部叶片、叶柄、茎及块根四部分分别称量鲜重,然后分别称取这四部分100g 鲜重,在烘箱下105ħ杀青15min ,然后80ħ烘干至恒重。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生育时期鲜重及干率的变化
2.1.1
茎蔓。

3种处理方式的茎蔓鲜重变化规律和叶片、叶
柄相似,在整个生育期间茎蔓鲜重最高的为黑膜处理(9月2日),为87.2g (图1);最低为对照(7月8日),为9.8g 。

2.1.2
块根。

从图2看出,在整个生育期间,白膜和黑膜的
块根鲜重均比对照高,其中采用白膜覆盖(10月16日)

图1
不同处理不同时期茎蔓的鲜重变化
图2不同处理不同时期块根的鲜重变化
高,为596.4g ;最低为对照(7月8日),为37.5g。

图3
不同处理不同时期块根干率的变化
2.1.3块根、茎蔓干率。

从图3可看出,覆盖白膜的块根干
率一直在增加,
到10月16日达到最高,随后降低;黑膜和对照的变化趋势一直,均在9月2日达到最大。

黑膜在9月2日达到最高,为38.2%;最低的为空白(7月8日),为25.3%。

责任编辑冯卫责任校对胡先祥
农技服务,2012,29(8):920-921
从图4看出,黑膜和白膜的茎蔓干率从开始均为下降趋势,对照为上升趋势。

对照在7月30日达到最大,而黑膜和白膜在10月16日达到最大,其中白膜为21.8%,为3种处理中最大。

图4不同处理不同时期茎蔓干率的变化
2.2T/R比值、日鲜重增长速率及叶面积指数从表5看出,T/R比值随时间的延长均呈下降趋势,最后变化不大,最大的是黑膜(7月8日),为1.87;最小的是对照(10月5日),为0.31。

日鲜重增长速率黑膜前期均比其他2种处理方式快,在9月16日、10月16日出现负增长;白膜前期变化不大,到10月5日、10月27日出现负增长;对照前期一直增长,到9月2日、10月16日出现负增长。

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不太明显,空白在7月8日达到最大,为8。

图5不同处理不同时期T/R比值、日鲜重增长速率和叶面积指数的变化
3小结
覆膜模式具有促进茎叶生长协调、叶面积系数理想、地上下部养分分配合理、净同化率较高的优点。

覆膜模式不用喷施除草剂,为生产绿色食品带来保障,又达到省工的目的。

因此,覆盖地膜将成为一种栽培甘薯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统计局.贵州省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盛家廉,邬景禹.中国甘薯品种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1-6.[3]吕长文,唐道彬,罗小敏,等.甘薯干物质测定方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3):307-308.
[4]张立明,姜成选,张学芝,等.春薯覆膜栽培的增产因素与技术[J].中国甘薯,1994(7):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115-119.
(上接第919页)
2.4苗期管理甜豌豆在幼苗期由于空地多,容易发生草荒,因此除草要除早、除小、切勿伤苗。

整个生育期需中耕除草2 3次,在越冬前将锄松的土壤培壅在根旁,以防冻害。

苗高5 6cm时,田间用腐熟水粪促黄补瘦,越冬期用腐熟水粪15000 22500kg/hm2加尿素75kg/hm2在距甜豌豆根部10cm左右处打塘穴施,后盖土。

2.5搭架引蔓当幼苗茎蔓长到30cm左右,要及时用竹竿进行搭架,架成“人”字形,竹竿插到豌豆行的外侧,每50 cm插1根,竹竿长1.8 2.0m,与竹竿行向平行拉线绳或用竹竿绑付在架上起托蔓作用。

用固定在横架上的绳子或稻草下垂引蔓栽培,使甜豌豆的蔓沿绳向上攀缘生长,并定期进行绑蔓牵引,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向上拉绳托蔓,保证甜豌豆的茎蔓在竹架内向上生长。

2.6肥水管理甜豌豆结荚期较长,一般在25d以上,并且是一边生长一边结荚,因此为保证让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匀发展,初花期追施45%复合肥300kg/hm2,采收开始后每隔1周用惠满丰或0.2%磷酸二氢钾及硼、锰、钼等微量元素根外追肥。

干旱时,要注意从沟内灌跑马水,否则会影响嫩荚的荚形和产量。

2.7病虫害防治甜豌豆的病虫防治都是在采收前,采收开始一般不进行病虫防治。

主要虫害有蚜虫、潜叶蝇等,蚜虫用吡虫啉1500倍液防治;潜叶蝇要力争将其成虫消灭在产卵前,一般于成虫始盛期若发现寄主叶有细小隧道时为第1次用药适期,每隔7 10d喷1次,连续2 3次。

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锈病,白粉病用70%的甲基托希津1500 2000倍液,30%特富灵2000 3000倍液防治;锈病用15%粉锈宁1500 2000倍液防治。

防治时最好是组织专业队伍统一防治,统一供药。

2.8及时采收甜豌豆在荚果成形后开始采收,采收标准为厚度一般在0.85 1.20cm,长度5 8.5cm,甜豌豆开花后15 20d即可采收,要求豆荚无畸形、无虫孔、无病斑。

采收后用布袋或塑料桶盛装,用有孔的塑料框装运,当天采收的甜豌豆当天进行冷冻或保鲜处理。

参考文献
[1]常庆涛,王全友,余生,等.出口创汇甜豌豆奇珍76的标准化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04,12(6):44-45.
[2]谢吉先,季益芳,刘军民,等.花生大面积高产的十项技术措施[J].花生科技,2000(3):23-24.
[3]谢吉先,吴学文,管军健,等.无公害泰兴花生果栽培环境及配套技术[J].花生学报2003(S):449-452.
[4]崔再兴,李玲.豌豆的特征特性及开发利用价值[J].杂粮作物,2010,30(2):154-155.
[5]赵秋,李连波.豌豆高产栽培技术[J].杂粮作物,2010,30(3):236-237.
129
29卷8期宋吉轩等地膜覆盖对食用型甘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