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膜法纯化水工艺简介
?
?
自由氯、臭 氧等氧化剂
?
!堵塞膜元件的流道 !膜表面结垢 !污染膜表面
!破坏膜材料
•砂滤 •微滤 •超滤
•加阻垢剂 •软化等
•活性炭吸附 •超滤 •杀菌
•加还原剂 •活性炭吸附
传统预处理工艺面临的问题
▪ 原水中COD、NH3-N、微生物、胶 体、悬浮物等含量较高,
▪ 传统预处理的“多介质”+“活 性炭”过滤不能很好控制SDI。
内→外
不易堵塞 进料中的微粒通过空心纤 维的开放通道,无死角
流程模式的选取
原水中悬浮物和胶 体含量较低时采用
原原水水
UF
浓水
▪死端模式
原水中悬浮物和胶 体含量较高时采用
产水
原水
UF 浓水
产水
▪循环模式
死端模式特点 ▪投资成本低 ▪能耗低 ▪易堵塞
循环模式特点 ▪投资成本高 ▪能耗高 ▪不易堵塞
超滤的过滤、正洗、反洗
< 1.5mg/L (抗污染膜可
反渗透良好运行的关键-解决膜的污堵问题
反渗透的预处理方法
• 常规法:絮凝+澄清+过滤(砂滤+炭滤) • 微滤(MF) • 超滤(UF)
解决RO膜的污堵问题——预处理工艺的选择
颗粒 悬浮物 铁氧化物沉淀 胶体
?
难溶盐在浓水侧, 浓缩后结晶析出
油、脂、有机物吸 附在膜表面,微生 物繁殖,胶体吸附
▪ 我国北方的大部分江、河纳 污现象严重。
▪ 传统预处理工艺的纯水系统, 目前大都运行状况不佳。
水中的SDI值高,RO膜、保安过滤器易污堵 RO膜频繁清洗,寿命缩短,造成运行成本、维护费用增加 以超滤为预处理的膜法新工艺解决这一困扰,成为传统水处理工艺的最佳替代
超滤膜法——先进的预处理
超滤装置
超滤膜膜元件 超滤膜膜纤维
集成膜法(IMS) 纯化水设备工艺简介
青岛溢泰佳科技有限公司
2013-11-26
集成膜法(IMS)的概念
原
超滤膜
水
UF
一级反渗透膜
二级反渗透膜
纯 化
RO
RO
水
反渗透进水水质要求
• 温度
5~45°C
• PH
= 3-10
• 余Cl
< 0.1ppm
• 浊度
< 1NTU
• SDI
< 5 (推荐< 3)
• CODMn 放宽)
UF膜水处理应用
原水前处理(地表、地下、自来水) ▪ 替代澄清池 ▪ 替代砂滤 ▪ RO 前处理 ▪ 离子交换前处理
纯化处理 ▪ 去除颗粒(如18兆欧水) ▪ 去除微生物及热原体 ▪ RO 或离子交换后处理
水循环和回用 ▪ 生化处理后 ▪ 澄清后(二级和三级)
工程实例
山东绿叶集团 设备规格:医药级5t/h
不同预处理工艺对RO膜的影响
6
5.5
5
4.5
4
Hale Waihona Puke 3.532.5 2
6~12月
1.5
1
0.5
0 化学清洗周期
膜更换周期
预处理比较结论
•Ÿ 膜过滤精度远高于传统过滤,可全部去除大于0.1μm的胶体和 颗 粒物; •Ÿ 对悬浮颗粒、胶体、微生物、细菌、病毒的去除率近100%; •Ÿ 对有机物的去除率达20-50%; •Ÿ 受原水水质波动影响小,出水水质稳定; •Ÿ 运行压力低,节能效果显著; •Ÿ 可全自动运行; •Ÿ 可显著提高反渗透的产水通量; •Ÿ 大幅度降低反渗透清洗频率,提高反渗透的效率及稳定性; •Ÿ 预处理化学药剂用量小,降低污染排放。
对比
中空纤维超滤膜
超滤膜结构特点
完全不对称结构以便最好 的清洗性和最小的膜阻力
无内部内阻力 均匀微孔分布的膜 多种规格纤维内径
传统膜结构特点
进水侧
易结垢 通量衰减快 清洗恢复困难
传统膜断面
外压式
膜操作特点
供水
产水
内压式
产水
供水
开放通道
外→内
易堵塞 源于纤维死角,外侧 无均匀的流道
工艺:超滤+反渗透
工程实例
•
客户名称:青岛国风药业
• 设备规格:6T/H
• 工艺:超滤+反渗透
•
工程实例
客户名称:青岛奥克生物 设备规格:10T/D 工艺:超滤+反渗透
过滤
正洗
反洗
上向流
超滤运行制水
透过液出
浓水 出
透过液出 原水 进
下向流
原水 进
透过液 出
浓水 出
透过液 出
优点
避免污染物 在局部过度堆 积
平衡了膜的 运行负荷
反洗状态
超滤反洗与清洗
透过液 进 污染物排出
透过液 出 清洗液 出
清洗状态
污染物排出 透过液 进
清洗液 进 透过液 出
中空纤维膜完整性测试
5
10
15
20
25
30
35
40
运行时间,天
不同预处理对RO总成本的影响
维护 操作人工 CIP滤芯 正常过滤滤芯 过滤介质更换 RO膜芯更换 UF组件更换 CIP: SWRO CIP:UF 正常过滤化学品添加 电耗 其他固定成本摊销 预处理固定成本摊销
以超 / 微滤作预处理对RO膜的影响
传统预处理 超滤膜预处理
SDI(淤泥指数): RO进水的水质指标
SDI 100 (1 ti / t f ) tt
过滤时间 5 分钟 10 分钟 15 分钟
SDI 范围 0 - 20 0 - 10
0 - 6.67
SDI: 多介质与超滤对比(PES)
浊度,NTU
进水
18
絮凝过滤出水
16
超滤出水
14
12
10
8 6
4
2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