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共同点、不同点?
答:大青龙汤
【药物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风寒外束,热郁于理,发热恶寒,寒热俱重,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有力等。
小青龙汤
【药物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或痰饮喘咳,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共同点:两者均主寒邪外束太阳之表,而见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症,皆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且都用麻黄、桂枝以发汗解表。
不同点:大青龙汤主外寒理热,辩证要点为太阳表证,不汗出而烦躁;方以发散表寒为主,清热理热为佐。
小青龙汤主外寒内饮,辩证要点为太阳表寒,咳喘痰多清稀;方以发散表寒,温化里饮,内外并重。
2、试述三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共同点、不同点?
答:1、大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燥结和气滞均较严重(结热俱盛)的见症:清热,谵语,腹痛胀满硬痛拒按,大便郁结或热结旁流,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或迟而有力;甚则谵妄如见鬼状,昏不识人,循衣摸床,易而不安,两目直视等。
2、小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阳明燥热不甚,而气滞较甚(结实热未盛),虽实而未大实的症候:潮热、谵语、胸腹痞满疼痛,大便不通,舌苔老黄,脉滑而疾。
3、调胃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甘草、芒硝。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邪热初传阳明胃腑,阳明燥热较重,气滞较轻(热盛结未实)的见症:蒸蒸发热、谵语、腹胀满、不大便、口渴、舌苔正黄,脉滑数。
共同点:三承气汤都是针对阳明腑证而设,用治燥热结实于肠间,气机雍滞不同而引起潮热、谵语、腹胀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症。
在剂量上大黄的用量相同。
不同点:除在剂量上大黄的用量相同外,厚朴的用量小承气汤较大承气汤轻四分之三,枳实也少五分之二;芒硝的用量以调胃承气毒打,比大承气汤多五分之二。
在煎药法上,小承气汤三药同煎,不分次第;大承气汤先入枳、朴,后入大黄,再下芒硝;调胃承气汤先煎大黄、甘草,后下芒硝。
在服法上大、小承气汤都温分再服,得下,勿尽剂;调味承气汤则“少少温服之”,意取热清燥润,胃气自和,与一般的泻下剂不同。
3、白头翁汤、黄芩汤和葛根芩连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共同点、不同点?
答:白头翁汤
【药物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主治热痢下重,腹痛里急,大便脓血,身热,口渴脉弦数等症,黄芩汤
【药物组成】:黄芩、白芍、甘草、大枣。
【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丸
【主治】主治身热心烦,腹痛下利,或肛灼,里急后重,或口苦咽干目眩,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葛根芩连汤
【药物组成】: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
【功用】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主治身热下利,胸中烦热,口中作渴,或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促等症。
共同点:三种汤均治下利
不同点:包头翁汤清热止痢,兼能凉血坚阴,为厥阴热痢之要方;黄芩汤清热止痢,兼能和营止痛,用治太阳少阳合病之下利;葛根芩连汤清热止痢,兼能解表里,适用于太阳阳明并病之协热下利。
4、试述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
答:桂枝附子汤
【药物组成】: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祛风胜湿,温经解表,从外驱邪之表剂。
【主治】风湿在表,风重于湿,表阳偏虚,症见身体疼烦,转侧不便,不呕、不渴(无里证),脉浮虚而涩者。
白术附子汤
【药物组成】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除湿祛风,扶阳补土,从内撤邪之里剂。
【主治】风湿在表,湿重于风,里阳偏弱,上症兼见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甘草附子汤
【药物组成】桂枝、白术、附子、甘草。
【功用】振奋表里之阳,并祛风湿于表,而为扶正祛邪,通行内外之表里剂。
【主治】主治风湿在表,风湿并重,表里之阳俱虚,症见骨节疼烦,痛不得屈伸、近之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或微肿等。
5、试述血府逐淤汤、膈下逐淤汤、少腹逐瘀汤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共同点、不同点?答:血府逐淤汤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生地、枳壳、柴胡、甘草、桔梗。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而偏热的头痛,胸痛,或呃逆日久不愈,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日晡潮热等症。
膈下逐淤汤
【药物组成】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玄胡、五灵脂、当归、丹皮、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主治肝气郁结,淤血阻滞于膈下或腹中而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痛处不移,卧则腹坠等症。
,
少腹逐瘀汤
【药物组成】赤芍、川芎、蒲黄、五灵脂、玄胡、没药,当归、小茴香、肉桂、干姜。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主治小腹血瘀而偏寒的小腹积块、疼痛、胀满,或经腰酸腹痛,或月经不调,经色紫黑或由淤块,以及崩溃兼少腹疼痛等症。
共同点:三方共同之处是均由活血祛瘀药为主而组成和临床都应用于治疗血瘀证。
不同点:血府逐淤汤主要用于胸中血瘀证,膈下逐淤汤和少腹逐瘀汤主要用于膈下或少腹淤血证。
但前者行气止痛作用较强,多用于气滞血淤,胁腹胀痛为主者;后者祛瘀作用较优,多用于少腹血淤积块,或月经不调,行经腹痛而由于血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