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好社会心态的引领与培育

良好社会心态的引领与培育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I S M 43良好社会心态的引领与培育戴 鸿(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建 福州 350014)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心态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不良社会心态迅速滋生,这给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谐干群关系的建立都具有负面的影响。

引领、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对不良社会心态产生的背景、不良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良好社会心态引领与培育的具体对策,以期对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不良社会心态问题有所借鉴。

关键词:社会心态;问题;培育 作者简介:戴鸿(1979-),女,汉族,福建福州人,在职研究生,中共福州市委党校,中级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1-0043-2权贵们心浮气躁、肆无忌惮、骄横狂妄等“过激”的心态,弱势群体自暴自弃、铤而走险等“自弃”的心态等等不良心态充斥在我们的周围。

心态的失衡对个人、社会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引领、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引起各方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

一、不良社会心态产生的背景 社会心态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直接的反应,无论是良好的社会心态,还是不良的社会心态都是有其存在的根源的。

不良的社会心态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谐干群关系的建立都具有负面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飞速,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改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个人素质、利用外部机遇的能力等又具有一定的差别,导致财富分配出现了两极化发展的趋势。

“富者麻木不仁、穷则怨天尤人”在我国各个阶层内几乎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比如,部分富人不愿意捐助慈善事业,而少数的低收入者产生了“财富”被剥夺的感觉,出现了情绪焦虑的情形,甚至于还出现了“仇富”、报复性心理,这些心态的存在,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形成了潜在的威胁。

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尤其是互联网的产生更是给社会心态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快速、低廉的传布媒介,如果不能够对不良的社会心态进行引领和培育,其危害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不良社会心态的具体表现 前文已述,不良的社会心态会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那么不良的社会心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诚信缺失”是不良社会心态的间接表现 诚信是一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必不可少的“载体”。

当前,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主题,这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必然途径。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一些领域“信用建设”却频繁出现问题,比如,企业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是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工夫,而是考虑怎样“偷税漏税,降低原材料的使用量”等等,来实现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近年以来,出现的三聚氰胺的有毒奶粉事件、一系列地沟油问题、食品中致癌物的超标等等,多余社会的“诚信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个别企业的诚信建设正在走下坡路,社会大众在食品安全方面出现忧虑、恐慌心态。

而就个人来讲,诚信缺失的问题也呈现出了不断发展的趋势。

(二)社会各个阶层的焦虑和不满情绪滋生蔓延 不良社会心态给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的严重的影响,比如,一些有钱、有权的群体骄横狂妄、肆无忌惮的心态;一些弱势群体不思进取、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心态,非理性“抢盐”风波背后反映的浮躁、不淡定的虚弱心态,盲目攀比心态,出现的消极情绪甚至报复社会的的倾向,对出现的社会贫富差距不满等出现暴动、焦躁、厌恶心态等等这些都会对其群体通过“诱导效应”将其危害在阶层内不断扩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是,各个阶层的不满、浮躁不安的情绪却呈现出了有增无减的发展趋势,比如,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欠缺就业困难形成的“恐慌心理”;物价上涨远远高于工资上涨导致居民购买能力下降,民众不满情绪上升;楼价不断上涨,一旦买房将成为几十年房奴形成的买房焦虑;社会贫富差距出现的“仇富心理”;残疾人生活得不到保障产生的不满;职位的升迁不是靠能力竞争而是靠关系形成的心理反差等等,可以说,这些不良情绪的滋生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这是不良社会心态形成的直接原因。

(三)社会弱势阶层不公平感逐渐增强无论是我们是否承认,社会弱势阶层的切身利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比如,在拥有八亿农民的中国,城市居民无论是医疗保障、教育,还是生活水平都要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蔬菜等等都来源于农村,为我们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的群体却过着最为“贫困”的生活,比如,教育的不公平导致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划分使得重点学校成为富者的特权;不同地区高考分数录取线差距悬殊导致的同分不同待遇的现象;阶层之间的区分越来越明显;地位尊严的差别化的强化;出现的富人歧视穷人的现象。

这些现象都会加重社会大众的不公平感,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而社会不公平感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0 14:16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410.1416.056.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NO.1,2013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44的加强又会反过来计划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

三、良好社会心态的引领与培育的策略 综上所述,不良社会心态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个人的发展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引领和培育好人们的社会心态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关的策略: (一)抓好“民生工程”,缓和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 不良社会心态的引领与培育,与各个阶层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各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关键的一点是政府要做好服务工作、搞好民生工程,将为民服务的意识贯彻到底,通过调整社会收入分配,将税收向低收入者群体进行转移,这种转移不应该仅仅限于现金的帮扶,更重要的是通过要能够“授人以渔”——通过实施民生工程为失业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更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等等。

不可否认,公共安全、反腐倡廉、经济发展、文化科教等等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使得他们参与社会管理、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因此,政府部门要建立畅通无阻的“言路”渠道,为各个阶层的群众“畅所欲言”提供有效的途径,及时掌控他们的心态变化,这样才能做好对民众良好社会心态的引领与培育工作。

(二)完善就业与保障制度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缓和各个阶层之间矛盾的发展策略。

让社会民众有稳定的工作,确保他们拥有固定的收入,然后逐渐采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增强社会公平感、提高人民的生活满意度,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比如,应届毕业生、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等,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应的就业扶持政策,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减少贫富差距,减少他们对社会的失落感、不公平的的心理,这样可以稳定这些人群浮躁的心态,有助于缓解社会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避免因生活缺乏基本保障而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再者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标准,缩小不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降低两者的矛盾激化,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

同时,对于社会高收入群体还要通过强制税收、引导他们多做慈善事业等,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既可以降低贫富之间的差距,还可以减轻低收入者的“仇富心理”。

(三)健全心理疏导机制 社会公众的心理疾病如得不到排解,势必会造成更大的社会矛盾,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心理疏导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心理疏导机制以后,一旦公众有什么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一个平台得到解决,把坏情绪放下,比如,如果遇到一些心理问题或者难以解决的困难,人们就可以政府的信访部门、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室等等来进行反映、咨询,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之内“消灭”不良社会心态产生的根源。

尤其是社会群众的上访事件,政府的信访部门要安抚好群众,及时解决问题所在,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走群众路线,给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复,减少社会的不稳定的因素。

(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之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不同的社会阶层中由于人们的个人素质、拥有的社会资源差别较大,导致居民收入悬殊较大、弱势群体的“仇富心理”不断滋生,致使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不良社会心态陷入了恶性循环发展的境地。

因此,我国的社会建设应以改善民生为重点,重点改革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包括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医疗卫生、完善社会管理,以此来消除不健康社会心态滋长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根本大道。

另外,还要搞好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关系融洽,消除影响社会进步的不利因素;建立健全社会分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奖励机制;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为群众构建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为社会不同阶层人士提供交流的场所,通过有效的沟通,增进互帮互助,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信赖的和谐群体,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让付出者得到回报,让奋斗者得到收获,消极者受到激励;强者有所得,弱者有所获。

(五)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反之会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显得尤为重要。

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需要建立一种社会文化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其次能够疏导公众情绪、减少压力,反映人民心声,再者可以作为精神食粮和价值观导向。

通过对文化创新,对社会大众起引导和优化作用,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诚信建设是重点。

诚信的建设可以推动全民道德风尚,改善社会道德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外部环境。

诚信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社会互动的重要纽带,不仅是国家政府的立国之本,也是个人处世之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