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
一、简介
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
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蔡锷曾经响应辛亥革命,发动反对袁世凯
洪宪帝制的护国战争,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出生于一个贫寒裁缝家。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
免费入私塾学习。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
得到了梁启超的赏识,并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后入上海南洋
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
安交通大学”的前身)。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的高等学校。他
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
陈旧,体魄羸弱,武器落后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
实行“军国民主义。”(怎样实行“军国民主义”呢?蔡锷认为“欲建
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
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
二、生平
1、大事年表
1900年回国随唐才常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
“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与同学蒋方震、
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当时,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
国为世界第一等强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
仍然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
理想。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他
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
布,马中赤兔”。战略方面见解独到,不随波逐流,很早就提出了“波
亚战术”即后来的游击战术。
1911年初调云南,10月30日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
军响应武昌起义,蔡被推为临时革命总司令。同李根源率讲武堂学生
自西北攻城,蔡是个有中国传统道德的军人,他深感李经羲对他恩深
义厚,不忍迫以炮火,所以在发动攻势的同时,即函请李经羲迁赴法
国领馆避难。
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由北京潜回云南,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
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
军总司令。
1916年8月去日本治病,11月8日病逝。年仅34岁。遗体由日
本运回国,葬于长沙岳麓山上。遗著编为《蔡松坡集》(《蔡松坡先生
遗集》)。
2、国葬第一人
袁世凯死去后不到半年,蔡锷也久病不医,于11月8日在日本
福冈长逝,1917年4月12日,蔡公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
山为他举行国葬,蔡公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3、蔡锷故居
蔡锷在北京,邵阳都分别有故居,洞口还有蔡锷公馆。
三、故事
1、蔡锷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
蔡锷与小凤仙结识于青云阁的普珍园。蔡锷与小凤仙的故事被许
多野史所记载,也曾多次拍摄为影视作品.对其真实性各自说法不一。
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被封为“始威将军”,担任一些有名
无实的职务,加以笼络与监视。蔡松坡终日无所事事,内心烦闷,便
到八大胡同走走,想不到第一次就碰到小凤仙。小凤仙识英雄、重英
雄,两人心生爱意.后小凤仙帮助蔡锷逃离北京,从而演绎一段名流
千古的爱情故事。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
将军的记忆,并又在此遇到她的丈夫,因为她的丈夫长相很像将军,
之后她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八十年代电影《知音》
据此改编)。关于这个故事还有隐情,蔡锷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
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暗中
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
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
2、蔡锷与护国岩
护国战争后期,蔡锷将军由于艰苦征战,喉症久病不医,病情加
剧以致不能发音,只能以笔代口处理军务,便到护国军司令部所在地
附近的永宁河渔舟中养病将息。永宁河畔,翠竹夹岸,岩石壁立,山
河依旧,顿阅兴亡。蔡锷将军感慨系之,挥毫题写“护国巖”三字,
并撰《护国岩铭》及序文,命人镌刻于永宁河岸的峭壁之上,永为纪
念。著名的四川诗人吴芳吉在他的长诗名篇《护国岩词》中赞曰:“护
国岩,护国军,伊人当日此长征,五月血战大功成,一朝永诀痛东瀛!
伊人不幸斯岩幸,长享护国名。”这首《护国岩词》在上世纪四十年
代被选入中学国文课本,广为传诵,护国岩也因此名声远播。 1991
年,护国岩题刻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