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歧视浅谈
地域歧视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也存在地域歧视
现象,在某些方面还相当严重。地域歧视的产生有其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也有
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基础。
地域歧视的社会心理基础
地域歧视是极度膨胀的自我优越感的产物,它源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差距。地区差距是客观
存在的,地区之间因为资源的争夺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地区差距和地区利益
矛盾的存在,必然反映在社会心理方面,形成优势地区人群的优越感和落后地区人群的羞辱
感。这种优越感如果不加节制而过度膨胀,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歧视就难以避免了。
地域歧视是“社会刻板印象”的一种体现。所谓“社会刻板印象”,指的是对某一类人持有
一套固定的看法(通常带有负面色彩),并以此作为参照框架,主观认为这类人所有成员都
符合这种看法。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团体最简单的认识,它虽然有利于对某一群体作概括
的了解,但也容易产生偏差,造成“先入为主”的成见,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认识和交往。
刻板印象还往往导致误解,因为,刻板印象所根据的并非事实,有时是由于偏见的合理化而
来,有时是以群体有某种特性(事实上群体并不具有这种特性)而推断个人也必然具有这种
特性而形成的。
地域歧视是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的结果。随着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信息传播速度
越来越快,人们越来越被信息所包围。但是,在信息时代,普通人特别容易丧失自主思考和
判断能力,对许多事物往往不作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从而形成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
现象。前些时候媒体对流动人口犯罪个案的报道,就常常成为民众判断身边人的心理基础,
并被夸大化和扩大化,从而轻易把某个群体符号化、标签化对待。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地域歧
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地域歧视是“贱贫”心理的体现。因为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我
国目前阶段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问题比较多。特别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而
造成的“仇富”心理和“贱贫”心理,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变得难以跨越。贫穷地方的
人到了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谋生,容易遭到歧视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他们的
家乡太穷,富人看不起穷人,才产生了歧视。
地域歧视也是小农意识的反映。我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小农
心理。小农意识和小农心理在人际关系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因家族认同而产生家族之间的歧
视,对乡土的认同而产生乡土歧视。表面看,地域歧视表现为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发达地
区的人瞧不起落后地区的人,但是在其骨子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小农心理在作怪。
地域歧视不利于社会和谐
地域歧视同社会和谐背道而驰,它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是显而易见
的。
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
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地域歧视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对被歧视者是不公平的,是缺乏
正义的。公交车上的对方言的蔑视,一些商店打出不卖某地货的牌子,招工单位声称不要某
地人,深圳某派出所扯出“坚决打击河南籍敲诈勒索团伙”的大横幅等地域歧视现象,都是
同公平正义相违背的。一个存在地域歧视的社会,是不能称之为公平正义的社会的。地域歧
视不利于建设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诚信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
秩序,友爱强调的则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地域歧视则使人们彼
此失去信任,由隔膜到隔绝,甚至相互敌视,严重者更可能会发展到引发纷争,造成冲突。
地域歧视不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地域歧视会使社会
处于一种难以整合的状态,矛盾激化后,极易导致社会出现撕裂状态,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讲
的“断裂社会”,断裂社会决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反地域歧视要从多方面共同努力
反地域歧视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都应该分
别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社会各界的共识。一项关于地域歧视的网上调查结果也
证实了这一点:近8成的网友认为,要提高自身素质;有1成半的网友认为,应该通过法律
手段来解决地域歧视;也有6.65%网友则主张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解决。
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常来讲,所谓地域歧
视,都是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歧视落后地区和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因此,地域
歧视的产生,是优势地区和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不能平等地对待落后地区和处于劣势地位的
群体,过错首先在前者而不在后者。
从被歧视者来讲,则要自强自立,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改变自身形象,用行动去改变别人的
偏见。正如四川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劳务工作处副处长梁浩滨所说,要树立四川人在深圳的
良好形象,最根本的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从根本上提高四川人在深圳乃至全国的形象。湖北
省政府驻深圳办事处综合处副处长牟松也认为,作为外来的湖北人,要想更好地融入深圳,
首先要内强素质。不管在哪一个地方,提高自身的修养都是必要的。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反对地域歧视也必须依靠法制。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为反对地域歧视、实现平等权利提供了最基本
的法律依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地域歧视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
重。要有效防止类似深圳地域歧视事件以及其他歧视事件的再次发生,制定《反歧视法》应
该尽快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反对地域歧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要靠发展,尤其是加快落后地区的发展,从而逐步缩小地
区差距。正如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昨天做客人民网时所说,要靠发展来
赢得尊重,真正使全国人民对河南有一个好的印象。当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诚
信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促进不同地域人们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