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地鼠害研究现状及进展

草地鼠害研究现状及进展

草地鼠害研究现状及进展张虎天 1 侯丽娟 2 张一弓 3 杨洋 3 赵哓倩 3 王信 3(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730070)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发生不同程度的草原鼠害,经济损失巨大。

本文参考了近年来不同地区,不同研究机构和学者有关鼠害的研究。

对我国主要害鼠的种群数量动态,以及我国鼠害成因和危害特征的作出综合的论述。

并提出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鼠害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草地;鼠害;研究现状;进展鼠类属于啮齿动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它们同时处在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特殊位置,这种特殊位置决定了草地啮齿动物同时具有益害双重作用的特点。

它作用的性质和强度与草原生态系统平衡与否密切相关。

草原生态系统平衡时,鼠类个体型小,物质消耗量大,能量转化快,从而加速了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并通过挖掘运动,尸体、粪便及食物残渣回归等形式改良土壤,加之某些鼠类的特殊用途而表现对人类有益,但在种群数量激增后,使草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其作用性质变得十分有害。

它们主要通过啃食牧草,与牧畜争草;挖掘洞道,破坏生草层,形成秃斑和次生裸地的镶嵌体;推土成丘,毁坏地表形态,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的突破口,最终导致了具有荒漠化景观特征的鼠荒地。

鼠荒地加速草场荒漠化的进程,严重威胁着整个草地生态环境。

1 草原鼠害具有巨大的危害性我国天然草原面积274.22万km2,其中退化面积137.77万km2,占50.24%。

近几十年来,鼠害爆发频繁,造成严重的草原资源损失,同时加剧了草原植被退化与沙化。

草原鼠成为我国可持续畜牧业发展和草原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2000年,青海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简称三江源)地区草原鼠害严重,发生面积550万hm2,占可利用草原的28%。

其中甘肃省甘南地区发生面积达80万hm2。

仅黄河首曲玛曲段由鼠害导致沙化面积就达4万多hm2。

主要害鼠为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nae),鼢鼠的平均密度高达45~60只/hm2,超过一般年份密度20多倍。

在黄河源头玛多县80多公里长的被害草原变成了植被几乎完全消失,地表裸露的“黑土滩”[1]。

果洛州在245万hm2的受害草场上属“黑土滩”型退化面积已达20hm2,草原不但失去放牧价值,而且直接导致源头区水涵养功能下降,使断流现象进一步恶化。

青海省每年被鼠为啮食的鲜草达44亿kg,相当于少养480万只羊。

经济损失达5亿多元[2]。

2 我国草原鼠害的成灾成因分析我国草原主要害鼠大多选择低矮、稀疏的植被环境栖息。

草原植被在正常的环境中虽然也有多种鼠类分布,但通常不会导致数量大发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草原鼠害的发生规模和损失程度呈逐渐加大的趋势。

近年来对草原资源的超量利用显著减弱了草原的自然调控功能。

大量的研究表明,鼠害发生频率增加与草原载畜量的加重直接相关。

据许志信等报道[5],内蒙古现有草原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933万km2,家畜头数却增加了4.5倍。

锡林郭勒盟暖季载畜量的理论值为1592.5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为1837.8万羊单位,超载15.4%(1994年值)。

20世纪8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内蒙古草甸草原产量下降54%~70%,典型草原下降30%~40%,荒漠草原下降50%。

水土流失面积已占草原面积的21.5%。

随之而来的气候亦发生明显的变化。

年降水量减少,平均气温增高,干旱化愈加明显。

由于我国对畜产品需求持续大幅度增长,加上牧区人口增加、牧民粗放的放养方式未能及时转变等因素使草原的放牧强度普遍过高,其结果必然加重草场压力,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并且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改变。

退化的草场植被为害鼠种群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不合理的放牧是诱发鼠灾的重要原因。

而鼠害的发生又进一步加速了草原的沙化和荒漠化,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改变草原退化的根本对策是摆脱传统的粗放式畜牧业,通过发展饲草饲料生产,实施草场轮牧和规模养殖,提高家畜和畜产品质量,增大种植牧草的比例,减少草场载畜量。

从而协调草原生态环境中草—畜—鼠之间的关系,达到减轻鼠害,恢复草场植被的目的。

3草地鼠害的研究与防治方法3.1 草地鼠类的调查调查是鼠害防治的基础,是制订防治规划及其方案的科学依据。

一般区系调查,害情调查和防治效果调查是最基本和最实用的调查。

3.1.1 区系调查我国啮齿动物区系(不包括兔形目)已知有10科、62属、170种。

区系调查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特征和动物分布的规律,以及动物与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常区系调查包括下列工作。

(1)环境调查及划分动物的地理分布与自然环境条件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在调查啮齿动物区系时,首先就注意,与动物有关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地质与土壤、水文以及植被等的特点。

其中地形与代表性植被常常是划分动物环境类型的主要依据,并以此命名。

(2)种类组成如果单纯为种类组成调查,应在不同和同一环境不同时期内用各种方法捕捉各种啮齿动物,尽可能捕捉到应有的全部种类。

并将捕获的鼠标本,逐个称重、测量、解剖、填写记录。

如果想通过捕鼠还要查知密度和分布状况,则要对某些特殊环境和特殊鼠种采用特殊方法捕捉。

(3)数量组成数量组成,即各个种的数量比例,通过数量比例确定动物区系中的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

(4)群落组成划分群落的具体指标是种类组成及其优势程度,同时,结合生态条件来考虑。

3.1.2 数量调查用各种啮齿动物的生态习性和栖息环境不同,数量调查的方法亦不相同。

具体常用方法有:(1)夹日法一夹日是指一个鼠夹在一昼夜时间内捕鼠的数量,通常以100夹日作为统计单位,即100个夹子一昼夜所捕获的鼠数作为鼠类种群密度的相对指标—捕获率来表示。

其计算公式为:P(夹日捕获率%)=n(捕获鼠数)N(鼠夹数)×(捕鼠昼夜数)×100夹日法通常使用的鼠类为中型板夹,夹子的中轴7~7.5cm,弓子半径为6.5~7cm,踏板(托食铁片)长,宽分别为3.5cm、2.5cm,灵敏度应为4~5g。

诱饵以方便易得及鼠类喜食为标准。

鼠类排列的方式是:1)一般夹日法 25个鼠夹为一行(所以又叫夹线法),夹距5m,行距不少于50m,共排1行或2行。

连捕2昼夜,再换样方,即晚上把夹子放上,每日晚各检查一次。

两天后移动夹子。

2)实面积夹日法25个鼠夹排列成一条直线,夹距5m,行距20m,并排4行,这样100个夹子共占地1 hm2,组成一单元。

可下午放夹,每日清晨检查一次,连捕两昼夜,每环境中至少应累计500个夹日才有代表意义。

(1)统计洞口法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方,每个样方面积可为1/4~1 hm2不等。

还可根据不同需要,分别采用方形、圆形和条带形样方进行统计。

1)方形样方常作为连续性生态调查样方使用。

面积可分为1 hm2或1/2 hm2。

样方四周加以标志,然后统计样方内各种鼠洞洞口数。

统计时,可以数人列队前进,保持一定间隔距离(宽度视草丛密度而定,草丛稀可宽些,草丛密可窄些)。

注意防止重复统计同一洞口,或滑数洞口。

2)圆形样方在巳选好的样方中心插一根长1m左右的木桩,在木桩上栓一条可以随意转动的测绳,在绳上每隔一定距离(依人数而定)拴上一条红布条或树枝。

一人扯着绳子缓慢地绕圈走,其他人在红布条之间边走边数洞口。

最好在数过的洞口上用脚踩一下,作为记号,以免重数或漏数。

3)条带形样方多应用于生境变化较大的地段。

其方法是选定一条调查路线,长1公里至效公里,要求能通过所要调查的各种生境。

在路线上调查时,用计数器统计步数,再折算成长度(米);行进中按不同生境分别统计2.5m或5m宽度范围内的各种鼠洞洞口数。

用路线长度乘以宽度即为样方面积。

这种调查最好两人合作进行。

4)洞口系数调查法洞口系数是鼠数和洞口数的比例关系,表示每一洞口所占有的鼠数。

每种鼠在不同季节内的洞口系数是变化的。

洞口系数的调查,必须另选与统计洞口样方相同生境的一块样方,面积为1/4~1hm2。

先在样方内堵塞所有洞口,经过24h后,统计被鼠打开的洞口敷,即为有效洞口数,然后在有效洞口置夹捕鼠,直至捕尽为止(一般需要3d左右,但要注意迁出和迁入的鼠数)。

统计捕到各种鼠的总数,此数与有效洞口数的比值即为洞口系数。

洞口系数=捕获鼠总数/洞口(或有效洞口数)群居性鼠类洞口系数调查法:在可以分出单独洞群的情况下,可以免去样方调查。

直接选取5~10个单独的洞群,统计每一洞群的有效洞口效,然后捕鼠,计算洞口系数。

根据单位面积洞d系数及其洞口数,即可求出单位面积中各种鼠的实有鼠数。

单位面积中鼠只数=洞口系数×单位面积内洞口数(或有效洞口数)(3)开洞封洞法开洞封洞法适用于鼢鼠、鼹形田鼠等地下活动的鼠类。

其方法是:在样方内沿洞道每隔10m(视鼠洞土丘分布情况而定)探查洞道,并挖开洞口,经24h后,检查并统计封洞效,以单位面积内的封洞数来表示鼠密度的相对数量。

统计地下活动鼠类的数量时,还可采用样方捕尽法、土丘群系数法和土丘群法。

1)样方捕尽法选取1/2 hm2的样方,用弓箭法或置夹法,将样方内的鼢鼠捕尽。

捕鼠时,先将.鼠的洞道挖开,即可安置捕鼠器,亦可候鼠堵洞,确知洞内有鼠后再置捕鼠器。

鼠捕获后,一般不必再在原洞道内重复置夹;但在繁殖前、产仔后或个别情况下,偶有二鼠同栖一洞时,仍应采用开洞封洞法观察一个时期,防止漏捕。

一般上午(或下午)置夹,下午(或次日凌晨)检查,至次日凌晨(或次日下午)复查。

每次检查以相隔半日为宜,捕尽为止。

这一方法所得结果,接近于绝对数量。

但费时费力,大面积使用比较困难。

2)土丘群系效法.先在样方内统计土丘群数(土丘群由数量不等的土丘或龟裂纹组成,或密集成片,或排列成行,在数量少的样方内,有时只有一个土丘或龟裂纹,为了计算方便,亦计作一个土丘群),按土丘群挖开洞道,凡封洞的都用捕尽法统计绝对数量,求出土丘群系数。

土丘群系数=每hm2实捕鼢鼠数/每hm2土丘群数3.1.3 害情调查由啮齿动物引起的植被、土壤和微地形等外貌上的改变,是种群各方面活动的综合结果,所以对它们的调查研究,可以阐明啮齿动物在这个地区危害的程度及其趋势。

(1)破坏量的调查在代表性地段选取样地最好不超过24 hm2,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绘制整个地区生境类型分布图选样地面积1~2%作样方。

自样方一侧开始将测网放地上,逐格将破坏情况按比例填入计算纸上,填图时,要对每一样方详细填写记录并计算。

这些面积(Sn)总和可视作总破坏量(S),其破坏率为a,设A为样方面积的总和,则S=Sn+Sn-1+…+S1 q=S/A(2)鼠害情况估计和危害分布图用15~20m的测绳、拉成直线放在地上,登记样线所接触的土丘、洞口、塌洞和镶嵌体等,记载每一个项目所载样线的长度,将数据记入样线记录表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