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学第7章 国际收支理论
国际金融学第7章 国际收支理论
研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其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752年的大卫· 休 谟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4
第一节 西方国际收支理论概述
国际收支理论体系
价格——铸币流动机制(1752年) 弹性说(20世纪30年代) 乘数说( 20世纪40-50年代) 吸收说( 20世纪50年代) 货币论(20世纪60年代) 新剑桥学派(70年代)
18
贬值
提高进出口品国内价格 提高进口替代品、潜 在出口品、为生产所 需的中间产品价格
价格上升
现金余额的实 际价值减少 出售证券
货币供给不变 利率提高 9
第三节
吸收论
收入再分配效应:与贬值相联系的价格 水平提高产生再分配效应,有利于利润 收入者而不利于固定收入者。前者有较 低的消费倾向,但有较高的投资倾向, 所以最终的效应是不确定的。
14
2、贬值效应
吸收效应② 现金余额效应 收入再分配效应 货币幻觉效应 其他效应 ①假设自发性吸收不变,即ΔA0=0; ②假设不存在收入效应,即ΔY=0。
15
收入效应① 闲置资源效应 贸易条件效应
第三节
吸收论
3、分析 闲置资源效应:如果存在闲置资源,贬 值会通过刺激出口,国民收入倍数扩张。 但是只有当a<1时,贬值才能使收入增 加量大于收入增加引致的吸收增加量, 即保证 (1-a)ΔY>0,从而国际收支改 善。
26
货币供求与国际收支 货币供求失衡主要依靠货币供给的变 化来消除。 D=Md D <Md D > Md
现金余额不足 减少对外支出 出售外国证券
储 备 增 加 减
现金余额过量
增加对外支出 购买外国证券 国际收支逆差
27
国际收支顺差
第四节
货币论
4、主要结论 对于小国而言,在钉住汇率制度下,无 法控制本国的货币供给,只能改变货币 供给国内外来源的结构; 国际收支逆差的根源在于国内信贷扩张 过大,故对策是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 使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一致的速度; 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但并不否认 实际因素对国际收支的作用,只不过它 需经由货币需求来产生影响。
24
第四节
货币论
3、分析 货币需求 M d kPY M d 名 义 货 币 均 衡 的 需 求量 数 k 名 义 货 币 对 名 义 国 民入 收的 意 愿 比 率 P 国内价格水平 Y 实际产出
25
第四节
货币论
货币供给
M s m( D F ) Ms D F M s D F M s 一国货币的总供给量 D 一国货币的国内信贷供 给成分 F 一国货币的储备变动( 国外供给)部分 m 货币乘数
29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总结 弹性论 吸收论 货币论 分析 短期 短期 长期 方法 和中期 和中期 分析 贸易 经常账户 整个国 对象 差额 差额 际收支 分析 基础 新古典 经济学 凯恩斯 经济理论 货币 数量论
政策 主张
货币 贬值
总需求 政策
货币 政策
30
21
第三节
4、主要结论:
吸收论
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的总量失衡是国际收支失衡的根 本原因。当国际收支失衡时,可以通过改变收入或吸 收水平来改善。 提出政策搭配思想。逆差的原因是D大于S或A大于Y 紧缩性货币财政政策 贸易品(进口)需求下降但同时Y 和非贸易品需求也下降 因此需要汇率政策 Y=A,即 内外均衡。
11
第二节 弹性论
J曲线效应图示
贸易差额
贬值后
t1 t2 时间
贬值前
12
第二节 弹性论
解释 货币合同阶段:国际收支取决于合同货 币。 传导阶段:认识、决策、传递和生产等 导致数量粘性。 数量调整阶段:国际收支开始得以改善。
13
第三节
吸收论
1、基本公式思路 GDP+NFP=C+I+G+(X-M)+NFP CA(经常账户差额)=GNP-(C+I+G) B = Y - A (吸收) 设A=A0+aY,A0为自发性吸收,a为边际吸收倾向, 则有: ΔB=ΔY-ΔA=ΔY-ΔA0-aΔY=(1-a)ΔY-ΔA0
28
第四节
货币论
政策主张 所有国际收支失衡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 国际收支失衡必然是暂时的。 所有国际收支失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 决,而不需要改变汇率。 货币贬值只是国内信贷紧缩的替代。 只有当贸易和金融管制提高货币需求时,才能 改善国际收支,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 较快的经济增长率往往通过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而改变一国国际收支。
第七章 国际收支理论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了解西方经典国际收支 理论,特别是掌握弹性论,能从理论角度对国 际收支失衡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西方国际收支理论概述 弹性论 吸收论 货币论
3
第一节 西方国际收支理论概述
逆差,收入<吸收
减少吸收
支出变更政策
增加收入
支出转换政策
22
第四节
货币论
1、基本思路 从货币供求的角度研究国际收支失衡及 其调节问题。
23
第四节
货币论
2、基本假设 实行钉住汇率; 经济处于长期充分就业均衡; 货币需求是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变量; 从长期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 钉住在世界水平上; 货币供给与外汇储备水平同向变化。
x m 1
9
第二节 弹性论
4、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含义 在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下, 如果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 之和大于1,本币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 (或国际收支)的状况。
10
第二节 弹性论
5、J曲线效应(贬值的时滞效应)
即使进出口商品的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本币贬值在短期内也可能一开始造成国际收支 恶化,经过一段时间后,待出口供给和进口需 求进行相应调整后,国际收支才开始得到逐步 改善,这一过程大约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其变化过程用曲线表示貌似英文字母 “J”。 因此,人们把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 下,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改善的时滞效应称为 “J曲线效应”。
20
第三节
吸收论
货币幻觉效应:如果存在货币幻觉,即使名义 收入和价格同比上升,实际收入不变 ,经济 单位只看到名义收入增加,因而增加消费,减 少储蓄,吸收增加,国际收支恶化。 短期存在的货币幻觉,也有可能导致实际支出 的下降。也就是,当价格水平因贬值而上升时, 人们将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教材上的解释)。
16
贸易条件效应:贸易条件恶化对国民收入、 吸收和国际收支的影响(a<1) 贸易条件恶化
国民收入下降t 引致吸收下降at 国际收支恶化(1-a)t
17
第三节
吸收论
现金余额效应:现金余额是指人们愿意 以实际货币余额形式持有固定比例的实 际收入。如果实际余额因价格上涨而减 少,人们就会通过减少支出和出售证券 (价格下降,利率上升进而投资下降) 使实际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水平,结果 会导致吸收下降,国际收支改善。
3、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推导 B——以外币表示的贸易收支 X 、PX——出口数量以及出口的本币价格 M、 PM——进口数量以及进口的外币价格 e——汇率(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价格) X ——出口需求弹性 M ——进口需求弹性
8
第二节 弹性论
B PX X / e PM M 贬值1%的结果 : 外币价格下降 1%,出口数量增加 x %, 则出口变化为( x % 1%)PX X / e; 进口本币价格上升 1%,进口数量减少 m %, 则进口变化为 m % PM M B ( x % 1%)PX X / e m % PM M 因PX X / e PM M,B 0的条件是:
5
第二节 弹性论
1、基本思路
分析特定条件下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 件。 汇率变动 相对价格变动 进出口数量 的变动 贸易收支变化
6
第二节 弹性论
2、基本假设 局部均衡分析,不考虑贬值的收入效应 (充分就业)和货币效应; 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 贸易最初是平衡的。
7
第二节 弹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