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反诘

对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反诘

第34卷第6期 2013年1 1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0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 、,0l-34 NO.6 

NOV.2Ol3 

对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反诘 

方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武汉430073;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一tk,,合肥230061)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提出马克思思想历程存在“认识论断裂”。 

审视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认识论断裂”的三个理由,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 核心概念密切联系、人的问题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内容与主题、意识形态与科学理论的难以截 

然区分,这就表明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想中“认识论断裂”主张是有失偏颇的。剖析阿尔都塞所谓“认识 

论断裂”主张的失当之处对于弥 ̄l-z.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正确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辨证关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认识论断裂;实践;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 08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942.2013.06.006 文章编号:l672—1942(2013)06—0027—05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 

提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确实实有一个“认识论断裂”。 

阿尔都塞提出,“从1845年起,马克思同一切把历史和政 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 】 马克思思想历 

程中的“认识论断裂”表现为马克思抛弃了旧哲学的范畴, 

使用社会形态、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经济起最后决定以及其他特殊的决定因素等等概念与范 畴,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历史理论和政治理论。并彻底 

批判任何哲学人道主义的理论要求,确定人道主义为意识 

形态。 

应该说,阿尔都塞看到了1845年前后,马克思思想 

由哲学思辨反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其研究路径与 

风格发生了较大改变,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并不能由此得 出结论说,马克思的思想中存在所谓“认识论断裂”。阿 

尔都塞的主张一定程度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读。分析阿尔 

都塞“认识论断裂”的偏颇所在,有利于弥补人道主义马 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上的困境,有利 

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学的内在联系,有利于 

明确科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阿尔都塞关于马克思思 

想中的“认识论断裂”的主张难以成立,理由有三。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紧 密联系 

阿尔都塞所说1845年以后马克思思想断裂之后形成 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其实与 1 845年之前马克思思想中的人的本质概念密切联系,并 

没有断裂,而是呈现出一种思想渐进过程。 

在《1844年手稿》中,马克思从种的类特性、人与 

动物区别的角度,揭示人的本质,主张人的类本质在于自 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他提出,“一个种的特性、种的类特 

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 是人的类特性。”121 不同物种的不同生命活动表现各自 

种的本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 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21 

马克思提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表现为实践,由此,实 

践构成人的本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 

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 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21 作为人的本质的 

实践(人的活动)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生产力 概念密切联系。一方面,生产力是人的活动的第一要素。 

马克思是在批判李斯特唯心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论 

证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提出水力、蒸汽 

力、人力、马力都是生产力,在分析各种生产力时,马克 思把它们区分为自然的生产力和人本身的生产力。在现代 

条件下,马克思着重分析人作为生产力的状况。人作为生 

产力根源于人的活动中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力。“在马克思 那里,生产力是人的活动的第一要素。”[3】鲋另一方面, 

以往人类活动形成了作为全部历史基础的生产力。也就是 

收稿日期:2013—06-2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BZX079) 作者简介:方政(1976一)男,安徽省合肥市人,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博士生,主 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与人学思想研究。

 28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 

说,现实的生产力是人类实践活动历史发展不断累积的产 

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 

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 动的产物。”[41 驼由此可见,生产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 

核心概念的提…与马克思对人的实践本质的理解密切联 

系,从人的本质实践概念到生产力概念体现为思想渐进的 

过程,这个过程不能理解为断裂。 

对人的本质逐步深入思考引导马克思提出生产关系 

的概念。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把 宗教的批判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联系起来,认为,批判 

宗教,使人的本质现实化,就应该推翻奴役人的现实关 系。【 】 。在被费尔巴哈理解为马克思思想断裂前夕的《关 

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进一步提出应该从社会关系 

角度思考人的本质。“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 

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周有的抽象物,在其 

现实性七,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如前所述,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提L叶J生产关系这一概 念。他在论述“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时直接运用生产 

关系概念。马克思此时对这一概念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把 握:他只是从笼统的一般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的。在此后的思想发展中,马克思 

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 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生产关系理解为不通过人们意 

识而形成的物质社会关系,是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 

原始的关系。由此,马克思逐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 

要概念生产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对人的社会本质的提出 和深入理解,直接启示并引发马克思提出生产关系概念, 

这里也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人的本质——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呈现}fJ一个的发展历程,如果说生生地切断马克 

思思想演变的这一逻辑进程.认为生产关系概念取代人的 

本质概念存在认识论断裂,显然是不合适的。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在对人的实践本质、社会关系本 质逐步深入了解中,得}n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生 

产力、生产关系,这是思想渐进的过程。 

二、人的问题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与 

主题 

在阿尔都塞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人的哲学(人 

的本质)是难以相容的,他声称,只有把人的哲学神话打 碎;在此绝对条件下,才能对人类世界有所认识。 

然而研读1845年以后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发现,人 

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解放仍然是其中重要内容,历史 唯物主义与人的哲学呈现m较高的相容性。 

在阿尔都塞所谓马克思后断裂时期的著作《资本论》 

中,马克思虽然从字面上不再使用早期的概念,如人的本 

质、异化劳动等人学词语,但是在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与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人的(无产阶级) 生存状况与命运、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仍然是马克思理论 

关注焦点。相对于早期从一般意义上,关注人的本质和解 

放问题,在阿尔都塞所谓后断裂时期的马克思聚焦于资本 

主义社会无产阶级这一特定人群的生存状况和解放问题。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马 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机器,对T人造 

成的巨大影响。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中机器的运用,或 

者使工人走向毁灭,或被迫接受低于劳动力价值的劳动力 

价格。“资本借助机器进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 

的工人的人数成正比……分T使这种劳动力片面化,使他 只具有操作局部T具的特定技能。一旦T具由机器来操 

作,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就随同它的使用价值一起消失…… 

丁人阶级的一部分就这样被机器转化为过剩的人口…… 

这些人一部分在旧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反对机器生产 的力量悬殊的斗争中毁灭,另一部分则涌向所有比较容易 

进去的工业部门,充斥劳动市场,从而使劳动力的价格降 低到它的使用价值一下。”【6J4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 

产中机器还被资本家利用来反对雇佣丁人。“它(机器, 

笔者加)还被资本公开地有意识地宣布为一种和雇佣丁人 敌对的力量并加以利用。机器成了镇压T人反抗资本专制 

的周期性暴动和罢T的最强有力的武器。”[61如 《资本论》 

第l卷记叙了,1758年埃弗雷里第一台水利剪毛机的制 

成与使用,导致十万名T人失业。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的 

过程的角度,说明随着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 呈现上升的趋势。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断提 

高。可变资本就是资本中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结果就是可 

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下降。由此,马克思提出,资本 

主义积累过程的结果是导致相对剩余人口的I叶I现。在科学 技术迅速发展时期、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很快时,对劳动 

力的需求甚至还会绝对地减少。 

以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 

累规律对无产阶级影响的分析揭示了无产阶级在生产关 系(分配关系)中被剥削的地位以及就业中边缘地位, 

示了无产阶级这一群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发展状 

况及命运。这种状况与《1844年手稿》中所分析的异化 

劳动何其相似。因此,人、人的本质与人的命运仍然是马 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重要 

主题。 

马克思在思想中不存在所谓认识论断裂,在早期和成 

熟时期的思想中,马克思都始终关注人的发展、人的解放, 可以说关注人一直是马克思理论的焦点。对于这一点,马 

克思的研究者戴维・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认为,马 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人的异化及其解放的可能 

性的关注是始终如一。“在后来的这些著作中(《经济学手 

稿》、《资本论》,笔者加),毫无疑问是更系统、更细致、 

在极为纯粹的经济和历史的背景下探索了《1844年经济

相关主题